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36|回复: 3

明治维新*附加图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007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治维新 Meiji Restoration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
日本开国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地图:19世纪60年代日本反幕府斗争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 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 ,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 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 ),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 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 月 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 年 5月 9日迁都东京。随后,新政府着手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同年 7月 25日天皇下诏接受各藩奉还版籍(版指领地,籍即户籍),任命藩主为藩知事,取消藩主、公卿等旧称,统称华族(其他武士则称士族)。1871 年8月29日实行废藩置县,解除旧藩主的藩知事职务,建立近代府县体制。于是,封建领主制被废除。1872 年 9月颁行学制,实行教育改革 ,兴办近代国民教育 。1873 年 1 月发布征兵令,废除武士垄断军籍的旧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 ,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把年贡制(由农业生产者按收获量向领主交纳实物或代金)改为地税制,由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按法定地价征收固定货币地税 。从此逐步确立起 新的土地所 有 制度( 半 封 建的寄生地 主所有制 )。1876 年 8月颁布《金禄公债发行条例》,取消封建俸禄,由政府一次发给分期偿付的有息公债券 ,总额 1 .7 亿 多 日元。经过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但寄生地主制也有所发展。武士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华族和少数上层士族转化为近代资产阶级、官吏或知识分子;大多数士族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下降,因而导致士族暴乱。

明治天皇宣布《五条誓文》
  

1871 年 ,明治 政府 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
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
《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31-1-2007 01:4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007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件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彈。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體系。在商品经济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别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嚴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於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對幕府的基層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52年,美国海軍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稱「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館)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討伐的目标。


具体经过

在地方上,與西方列強有過交涉甚至短暫交戰經驗,因而具有维新思想的藩主们(長州、土佐、薩摩等藩),开始结成军事联盟,以对抗幕府军队的讨伐,并尝试与天皇接触,寻求倒幕行动的“大义”。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後來,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在坂本龍馬居間斡旋下,提出「大政奉還」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給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領地,並計畫利用天皇剛重新掌政,與倒幕派皆對政務運作不熟悉之時,派遣家臣進入政府,藉協助之名掌控政治。倒幕派對於這樣的結果很不甘心,但由於武力倒幕的正當性銳減,因此只好暫時按兵不動。
後來,政府內倒幕派與德川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於天皇;揭示基本施政方針的「五条御誓文」則於同年4月6日公布。与此同时,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徹底排除德川派勢力,並以之对抗依舊以江户為統治核心的幕府。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決定从大阪出兵進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員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兩地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三天的交戰,以寡擊眾的新政府,在新式軍隊與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胜利,並決定乘勝追擊,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据点—江户。
最後,搶在雙方決戰江戶之前,幕府代表勝海舟與新政府代表西鄉隆盛達成協議:以國家為重,一致對外。1868年5月3日,江戶不流血和平開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不过在日本東北地区,以會津藩为首组成的“奥羽越列藩同盟”,仍然继续反对新政府。由于新政府軍掌握軍力優勢,叛乱於同年11月即被平定。幕府海军将领榎本武揚率八艘军舰和幕府残兵逃至北海道,並在1869年1月建立“虾夷共和国”。同年6月,在新政府军的进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戰爭開始的1868年为陰历的戊辰年,而被称为“戊辰战争”的内战至此结束。


革新措施

随后,新政府將首都遷至江户,改稱江戶為东京,建立明治政府,並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廢藩置縣」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曆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年號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佈「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火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铁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傚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漸趨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击败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餘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份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严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现象。這些負面問題与日后发生並累積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達成改革目標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對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讓日本能夠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更可信的说法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团结,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强大势力,也確立排除改革障礙的決心;加上明治維新過程中,向西方進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並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國於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進行的戊戌变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终仍逃不過傳統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败告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2007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大胆的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07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帮手建设下,顺便打广告和宣传。

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



个人着手的传记(未完成):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448102&highlight=%C4%BE%BB%A7%D0%A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2025 11:57 AM , Processed in 0.12377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