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67|回复: 1
|
中泰戲班來搶戲 本地戲班苦撐到底
[复制链接]
|
|
中泰戲班來搶戲
本地戲班苦撐到底
updated:2006-09-21 18:07:49 MYT
蔡銳漢於20年前從父親手中接管潮州劇班中玉樓春,他自嘲當年接受的是一項繼承中華文化藝術的使命,如今戲班卻漸漸逼近“死命”。這是因為從外國引進的大量戲班,對本地戲班造成了強烈的競爭。
也許是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國內各大廟宇在酬神慶典時,轉而邀請國外戲班來演出。蔡銳漢希望政府當局考慮本地戲班的飯碗,控制外國戲班的大量湧入。作為一個本地戲班班主,他歡迎外國戲班到來做文化交流,但不希望被搶灘。
62歲的蔡銳漢擔任戲班班主20年,感嘆要帶領一個戲班不容易,營運方面更是入不敷出。時代環境的改變和壓力,讓本地戲班陷入困境。
他指出,國內目前潮州班大約有3班,福建班有十多班,廣東班則只有一兩班。據他所知,今年湧入的外來戲班(來自泰國和中國)竟然多達26班,明年會增至39班。
“戲班的收入本來就不高,自從我國無限開放讓外國戲班湧入,本地戲班的收入受很大影響。以往一年大約350天都有戲演,現在的戲約幾乎減半。”
銳漢帶領的戲班有38人,年齡介於20多到60歲,以女性居多。以往戲班都有兒童演員,但現在的孩子都要上學,幾乎沒有父母把孩子送到戲班來學做大戲。
一個演員的月薪介於700令吉到千多令吉,就算只是做兵的小角色也有七八百令吉。儘管如此,戲班還是嚴缺新血注入。一來是薪水吸引不到年輕一輩,二來是戲班也要考慮增聘新人的必要,以免增加財政負擔。
戲服不能水洗
每兩年須更新
銳漢發給員工月薪,即不管每個月多少場演出,員工都有固定收入。不過這就苦了老闆,因為戲約一減,戲酬也減半,而一個戲班的開銷不只要發薪水給員工,還有演出布景、道具、戲服、樂器等經費。
看看花旦精緻的頭飾和漂亮的戲服,價錢肯定不菲吧。銳漢透露,一套最簡單的戲服起碼都要三百多令吉,而最好最華麗的可以高達兩三千令吉。這些戲服不能水洗,否則會變質。因此,他們必須小心保護和照顧戲服,大約一年多兩年就更新。
花旦的戲服多是中國製造,有些是買回來後自己加工修飾。就算要訂製,本地也鮮少有這方面的裁縫師。
每一場戲大約動用到大約十多張布景,但是由於每場戲的布景不同,一個戲班只有十多張布景還是不夠的。這些布景和一些道具,如刀劍、拐杖、桌椅等,也多購自中國,成本不小。
詢及戲酬,銳漢表示依月份或淡旺季而定。一般上農曆七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戲酬最高,大約二至三千令吉,由班主和邀方談定。
戲班在本地也是一個需要商業註冊的營利機構。班主也就是老闆,沒有參與演出,主要扮演外交的角色,偶爾也和其他戲班交流。
戲班藝人不必和班主簽合約,但也不能在受聘期間同時到別的戲班演戲。而戲約是通過一個代理或負責人,一次就接一整年的戲約。
蔡銳漢:戲班經費捉襟見肘
蔡銳漢表示,只要還有華人、有廟宇,大戲就不會消聲匿跡。不過銳漢自喻本身掌管的戲班是“末代戲班”,對於前景感到悲觀,因為外來的行業競爭帶來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強烈。他們曾經向文化及藝術部反映外來戲班的侵入,但仍不得要領。
雖然他們在國家經濟上不是什麼主流領域,但至少是一項文化傳承的事業,也是幾百戶人口的生計,因此他懇請當局正視戲班行業的困境。同行之間沒有能力成立一個公會來壯大聲音,因為戲班最棘手的就是經濟問題,捉襟見肘,又何來盈餘經費成立公會呢。
鍾淑莉:新人加入戲班會被視為寶
中玉樓春的當家花旦鍾淑莉感嘆,以往戲班裡會出現爭寵現象,今日的戲班則苦無接班人。淑莉打趣說,如果現在有年輕人願意加入戲班,會被大家當成寶貝來疼愛呢。
她10歲時已出道,迄今已40餘年,她形容自己身上流著的是演藝的血統,既然上天和父母賜予她豐富的演藝細胞,她就順著這項特質發揮所長。先天的演藝潛能,加上後天的大量栽培與訓練,造就了潮劇文化界這位優秀的藝人。
潮劇裡的角色,基本上一定分正派和反派。所謂花旦,即是在劇中飾演小姐或年輕女子的角色;飾演年輕公子的稱為小生;年紀比較大的男女稱老生;老婦則叫做 “青衣”;演反派的稱為花臉。每種不同的角色在化妝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分別,最明顯的就是把臉畫得最花的,就是小孩也分辨得出是壞人出場了。
花旦臉上彩的是濃妝,因為自古以來,潮劇裡的花旦都是以濃妝示人。另一個原因是,大戲多在晚間上演,只有濃妝,才能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明艷奪目。
淑莉說,她其實也不喜歡化濃妝,但這是工作需要,而且淡妝會呈現一張蒼白的臉,那很嚇人,也沒有生氣。
演了數十年的戲,鍾淑莉覺得自己戲裡戲外判若兩人。上妝前是端莊樸素的中年婦女,上妝後則是明艷照人的嬌嫩女子。很多人都辨認不出上了花旦妝的她,就連她第一次上妝時,都差點認不出自己。
儘管戲台上有麥克風擴音器,做大戲仍需一把好嗓子,才能把劇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戲裡的淑莉是個女高音,但平時的她說話的時候,聲腔卻顯得低沉。長年累月的演出,讓花旦們常面對聲帶的不適。這是當花旦的代價,他們只好少吃煎炸辛辣的食物,盡量早睡,以減少身體的熱氣。
採訪手記
坊間俗稱做大戲的演員為戲子,實際上行中人並不喜歡被這麼稱呼,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稱號有貶意。不過也有些同行毫不在意這些稱號。
早期的戲班藝人,受教育的機會不多,但不代表他們的職業和身份是低俗的。職業沒有貴賤之分,更何況這些潮劇、粵劇的戲班,在傳承中華文化藝術方面有一定的貢獻。可惜的是,大戲始終屬於上一代或前幾代人的娛樂消遣,現代年輕一輩,無人問津。
http://www.guangming.com.my/cont ... ;artid=200609212012
(光明日報/副刊/封面主打‧文:楊美萍‧2006/09/22)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2007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