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9|回复: 1
|
独舞履痕:生无立身之地——《死无葬生之地》残思
[复制链接]
|
|
独舞履痕:生无立身之地——《死无葬生之地》残思
独舞
曾将时间和空间安置好,你住在里面,我的残思.今天,我无意记起曾写过和放弃的你
。洒落一地,如音乐片片。(不是完整的思考, 搁笔了。不是专门的戏剧思考,而是一种
体悟而已。)
选择是许许多多的戏剧必须面临的。即便是《等待戈多》,等待也是一种选择。任何行
为都是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选择。有好的节奏的、冲突的选择是更好的。但是仅仅一种选
择似乎还显得单薄,为什么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如此的给人震撼,因为它包含了多种
的选择,多重的内涵,让整个戏剧思想如此深刻,剧情如此饱满。
一、 让,从让开始
可以推测,整个戏剧中,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绝不是让(若望)。他怎么能给人深刻
的印象呢?没有经历拷打的苦难,给人们心灵冲击的定然是弗拉索瓦被杀,被他的亲人所
杀,定然是拷打的残酷的局面,定然是最后的雪花(在剧本中是雨,更自然),以及吕茜
和亨利面对生的卑微和死的无意义的选择。
让没有真正参与什么。他没能真正在选择,某种意义他不过是在场的缺席者,是一个
不在场的人。就像吕茜问他:“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几个小时,甚至在一秒钟,就足够
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让是痛苦的,因为有痛苦的记忆,然而,仅仅记忆的痛苦算得了什
么。连敌军都说,如果他们能够说出那个地点,能够向他们妥协,那么,他们就会忘了这
些事。让这个角色使我们反思,一个与他们相比看上去还幸运的人,他(她)的内心是否荒芜
,是否就不再那么重要。
希腊人在劝亨利和吕茜时说,会忘了这一切的,的确,可以说让没有什么痛苦,如果
按照这个逻辑的话,那么真正的痛苦还是与肉体相关的痛苦,他们这么认为,可能的确是
这样遗忘和记忆。没有什么是不能遗忘的。生的人是幸福的。
杀弗朗索瓦他甚至是反对的。其实他似乎是个旁观者,虽然在几个小时之前他还和他们
站在一起。 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最后一根稻草掉了下来,骆驼倒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瞬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同。
让这个角色注定是尴尬的。有时候,我们可能未必充当过那些面临死亡的
抉择的那些其它人,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一瞬间似乎不再属于那
个阵营。许多人在嫉妒、或者羡慕或者谩骂或者不屑“让”他们的幸运。什么
比别人死而你独活使人不畅快呢。虽然,曾经是战友、爱人,然而不过是半个小
时,最亲的情人也不再和你相认。就那么一瞬间,一条河流从我们之间淌过,
彼此对望,却不再有渡过彼岸的可能。当然,让是幸运的,哪怕他以后的岁月
要承载那份记忆,可是,记忆算什么呢,记忆能比活着更重要?精神折磨能
比肉体折磨更痛苦?让说希望换个角色,希望走到他们的阵营,希望能够和
他们站在一起,然而,没有相同的东西了,他和他们之间,或者说最重要的
共同的东西,已经没有了,怎么可能站在一起,怎么有站在一起的可能。一
个是生的希望,一个是死的无望,怎么可能真正在一起。共同的东西是十分
重要的,空虚的爱情,而吕茜最初不懂,她以为当拷打回来以后,眼睛里只
有爱情。爱要有所附丽的。鲁迅说的多深刻。共同的东西是重要的。无论是
爱情还是友情、亲情。
让这个人物更让我们考虑自己和异己的关系,只有在区别中才能看得更为清晰。在这
里,自己和他人的界限都给了明确的划分。如果没有让,没有一个既不是敌人也不是真正
的阵营的人,那么所有的故事就静止了。让这个尴尬的角色让我们思考人的一种暧昧不清
的处境,让我们思考自己,思考常常处于中间物的状态,思考生存的复杂性。让,既是许
多矛盾一直成为矛盾的结,也是许多绝望成为希望的果,让是戏剧中的核心人物,但是戏
份却不多,他更多的是处于一个结构的作用和叩问的作用。“让”与你我都有关,当你处
于一种孤单的时候,当你活着却被过去塞满的时候,当你无法向对方伸出双手的时候,当
你伸出手却被拒绝的时候。
二、 瞬间: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掉下来了。
谁能相信曾经如此伟岸的身躯就这样倒下去,就这样倒到地上。它的名字叫骆驼。或者
说倒霉者。也叫清醒人。人们只看到最后的压死它的那根稻草,然而,其实无数的稻草已
经堆积上了,在很多的地方早就堆上了。
一瞬间的时间,可以改变太多。就在一瞬间,今天和昨天永远有了界限。就在那一瞬间
,人与人之间可能关系彻底改变。让和那些伙伴,在敌军冲过来的时刻,就意味着永远告
别了,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但是后来他们也知道了。
三、 孤单:自我和他人
萨特的主题在自我和他人中寻找存在的命题。这个剧本也不例外。一个是敌我的对立
,第二是革命团体内部的对立。第三个是自己内心的冲突。这三个冲突是交织着,同时进
行的。这是自我和他人的对话,同时也是自我和自我的对话。外在的冲突又转化为内在的
冲突,内在的冲突又强化了外在的冲突,可以说这种冲突多元共生,是戏剧充满张力的重
要原因。然而,这个冲突归根到底说的是孤单的、人与人之间能否理解的问题。我们是否
有以自己之间来看待别人,是否能否达到真正的理解。即便是亲情(吕茜和弗兰索瓦是兄
妹)、爱情(吕茜和让)、友情(六人)之间。都难以承受孤单。
如索比埃所说:“有的人多么幸运,有的人可以这样死去,他们是好公民,好父亲,好
丈夫。然而我却要被拷问。”的确,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幸福得那么平静。而有些人注定
要在奔波中生活。jb老师说得好,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加在一起,都是零。我也曾说过:不
能以幸福或者不幸福,来衡量人与人的不同,我们能够衡量的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
面对生活。
那些好公民好丈夫也可能是不幸的,他们有没有机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困难的,要
真正认识自己需要有勇气。多少光环照耀的人物,多少似乎被认为是体面人的人物,其实
仅仅是因为没有遇到艰难的选择而以,如果在那样的选择面前,他们会怎样呢?多少神话
的背后,都是一个美丽的虚构。
那些人认识到了自己,是幸运的。然而, 认识到的结果往往是残酷的。如果没有勇
气,如果不够强大,如果不能够忍受,冰剑一样的刺入内心,最好不要清醒。
亨利是个诗人。他的话多么动人。(确切地说,萨特是个诗人):
(我们常常谈论死去的人吗?
我们来不及埋葬他们,
甚至连把他们埋葬在心里的
时间都没有)
是的,我们连把自己的过去,埋葬到心里的时间都没有,一切都那么匆匆,连自己埋葬自
己的时间都没有,谁将你凭吊。
(这个世界是满满的
我溜了出去
这个世界还是满满的
(必须承认,我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四、自尊不过是形式的角斗士
最后的战斗不是为了真理,而是自尊。多少次,我们箭指自己,多少次在虚空的形式中战
斗。吕茜说,她终于战胜她们了,以死去的无畏。这种战斗,这种胜利,不过是形式主义
的胜利。为了自尊,这样的形式显得无比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很不重要。
自尊使得两个阵营有了无形的较量,使得被囚禁的一方有了战胜的可能,只要不开口只要
说不,即便是失败然而也胜利了。黑格尔的主人奴隶辩证法又一次奏效了,承认,当得到
承认的时候就是胜利的时候,当他们拥有秘密,当他们不开口时,其实他们没有承认对方
,对方也没有真正的胜利。然而,这些不过都是形式上的精神性上的争斗。多少回,我们
站在承认和被承认(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关口,多少回,我们像塞万提斯笔
下的与风车斗争的那个傻瓜,与不存在的事物斗争,然而,每每回忆,觉得,不过是和自
己斗争。外在的冲突,与他人的冲突,本质上是自我的冲突。萨特笔下的那个他人就是地
狱,是不是也可以指另一个自己就是地狱。
五、死亡让我们觉得强大
生命是很奇怪的。死亡让我们觉得强大。生活(生与活)让我们妥协。然而那些美丽的
眷恋的雨点和蛙鸣,的确让我们眷恋。生的渴望虽让我们妥协,然而也让我们柔软。那些
坚硬的躯体,即便是纪念碑,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他们想生的时候必须死,想死的时候又有了生的希望和矛盾,而面对矛盾的时候却
又多了生的欣喜,这种惊喜马上消失了。这种回环,这种矛盾,这种转机和绝望,都形成
了巨大的张力。在这个戏剧中有着很多的冲突。很多的与人基本生存相关的话题。打动人
也是很正常的。
六、 剧场与剧本 :剧烈与沉思
萨特的哲学讲求冷静。如果看剧本的话,就会清楚,那些主人公并不像演出那样剧烈,
在他们探讨问题时,探讨生于死时,更多是在沉思。同时没有那样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开
头和结尾。 英雄主义的结尾,那一群人像,庄严而肃穆,仿佛南京雨花台的英雄塑像,的
确是和萨特反英雄的主题相悖。这种中国式的结尾,如jiangbei师所言,的确是败笔。中
国和法国的区别,立刻显现了,虽然在最后一瞬间,但是还是显现了。
(场景设计邀请国家舞台美术家协会会长、原中央话剧院副院长薛殿杰设计。舞台布景按
两层阁楼式搭筑,用升降铁纱窗来调节场次和剧情,展现给观众绝对真实的艺术效果。—
—摘自百度。本来我觉得这个舞美还不错,看到网上消息,才知道原来南艺的是从别人那
里得到的。死无葬身之地,在北京很多地方演过,南艺借鉴很多人成果,有人认为《死无
葬身之地》,和萨特无关,是导演之功,那就可笑了,大家到网上一查,就会明白,南艺
的不错的演出,到底是谁的成果了。)
--
天涯近咫尺,咫尺远天涯。欢迎来到独舞的blog:独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欢迎来到独舞的个人博客“独舞履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7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不是导演之功?(回复独舞)
“本来我觉得这个舞美还不错,看到网上消息,才知道原来南艺的是从别人那
里得到的。死无葬身之地,在北京很多地方演过,南艺借鉴很多人成果,有人认为《死无
葬身之地》,和萨特无关,是导演之功,那就可笑了,大家到网上一查,就会明白,南艺
的不错的演出,到底是谁的成果了。”
借鉴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一种选择——选择那些要借鉴,那些不要。当珠玉在前时借鉴不是好过没有自知之明的所谓创新吗?
我也不同意演出成功与萨特无关。但萨特只是图书馆里的《萨特》,他只提供了平面文字,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剧本+导演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与舞台技术的整合,这其中以导演的指挥最为关键。故,为何不肯定导演之功呢?
“外在的冲突,与他人的冲突,本质上是自我的冲突。萨特笔下的那个他人就是地狱,是不是也可以指另一个自己就是地狱。”
萨特并未明指。建议你读高行健,他的剧本与理论,都有明确阐述。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