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8-12-2006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讨论下"<先入定關中者为王>是否不平等条约????"
我认为很不公平,項羽率兵与秦主力决战,而劉邦走易道直攻關中。。。。 |
|
|
|
|
|
|
|
发表于 28-12-2006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lsinkiev 于 28-12-2006 11:10 AM 发表
来讨论下"<先入定關中者为王>是否不平等条约????"
我认为很不公平,項羽率兵与秦主力决战,而劉邦走易道直攻關中。。。。
朋友, 世上有什麼事是真正公平的 ???? 恐怕不多吧~
韓信十面埋伏,我也可說是不公平啊.
韓信定三秦, 平趙等也是不公平啊...... 在政治上....只講求後果的.. |
|
|
|
|
|
|
|
发表于 30-12-2006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张良在离开刘邦后,他在干什么?还有他除了在刘邦打算费了太子刘盈以外还有继续为汉朝工作吗?张良的寿命有多长?为什么吕后的亲戚乱政时他没有挺身而出?张良的儿子的官职有多高?他像张良一样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吗?还有他的名字是什么?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7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说韩信的死....死定的。
功高震主。
就这点,刘邦和吕后都留他不得。 |
|
|
|
|
|
|
|
发表于 29-3-2007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韓信的功高蓋主﹐何來劉邦的漢王朝代
如果韓信在當初為了怕功高蓋主而處處有所保留﹐你們認為還會有漢王朝代嗎﹖﹖﹖ |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先入定關中者为王>是否不平等条约????----項羽率兵与秦主力决战,而劉邦直攻關中(我认为不公平)
答:那都是运气阿,刚好刘邦的路线是比较顺利阿!
2)谁是英雄????----項羽率28骑在垓下突围,让我目瞪口呆
(我选項羽)
答:的确是项羽,但他决对不是一国之君他没这能耐!
3)谁是天下主????----劉邦善用人材,項羽太火爆(我选劉邦)
答:却是刘邦!
4)你喜欢/支持谁????----两大骄雄(这题是我最想问的,項羽失了天下,换来了名声,我看见很多人都喜欢<或同情吧?>項羽,你呢??)
答:项羽是败给自己,刚愎自用;有贤而不用!不值同情,反而很欣赏他的那种英雄气概和他对虞美人的真心和痴情!据历史来说,他就只有虞美人这女人而已从没批腿哦!哈哈
但我最喜欢的是张良! |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樹下男孩 的帖子
这就是现实!怪就怪韩信不懂交际,命中该决阿!不管遇到的是贤君或是昏君,功高盖主的都没好下场! |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劉邦手下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了雍、塞、翟三地,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漢四年(西元前203年)十月,楚漢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項羽履約,率兵東歸。劉邦毀約,帶兵猛追,由此開始了劉邦對項羽的殲滅戰。漢高祖(西元前203年)十二月,項羽兵敗垓下,不肯渡江,舉劍自刎。
項羽兵敗,在烏江岸邊自刎後,劉邦很快平定楚地,後來其他地方也漸漸投降歸附。漢五年(西元前202年)二月,諸侯王都上疏請求尊奉漢王為皇帝。於是劉邦在汜水(今山東曹縣附近)之陽即皇帝位,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漢高祖。
劉邦(西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從。秦末率三千沛縣子弟抗秦,並建立了漢朝,是中國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
劉邦創建漢朝後,尊奉王后呂雉稱皇后,太子稱皇太子。初期建都洛陽,不久遷都長安。劉邦能稱帝創漢,並非全靠天運。他與群臣 在洛陽南宮聚宴,說出了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供應軍需,我不如蕭何;率領千萬將士,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這三個傑出人才,我能任用他們,就得了天下;項羽僅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任用,最終敗在我手下。”所以說,知人善用是劉邦的過人之處。(來源:插圖中國史)
看看吧!![](static/image/smiley/default/biggrin.gif) |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書中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曾遷逐義帝,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北宋王安石與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題烏江亭》說:「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誰為君王捲土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贊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國家主席毛澤東有詞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
|
|
|
|
|
|
发表于 1-4-2007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良!!
漢留侯張良[1](?-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和,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2]。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認為《太公兵法》就是《六韜》,也有人認為這兩個不太一樣,一切分歧都源於無證可查──古書都已經找不到了。而《史記》上則說是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一橋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判斷建議。諸如曾有人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使其紛紛獨立對抗項羽,劉邦心動後,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當時,正好遇到張良,張良立刻反對,險些釀成大禍。 項羽擊敗後,婁敬建議劉邦建都長安,但遭群臣反對。當劉邦詢問張良,張良認為長安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3]。死後諡為文成侯[4]。《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張良收到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反覆揣摩;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張良輔助漢高祖劉邦把秦滅了,建立了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便向漢高祖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遨翔天際。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了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張良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過了很多年,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後,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經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原因是:當初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張良協助劉家平天下後,《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贡献: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
改名藏匿於下圯時照顧過項伯,之後相當受用,如鴻門宴時助劉邦逃脫,劉邦封為巴王時,張良懇請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
項羽向張良(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的劉邦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鬆懈劉邦再復出的動向。
劉邦受困於滎陽城(滎音「營」,yingˊ)時,以計策挑撥項羽與范增間的互信,致使范增求去,項羽自此失去身邊最佳的謀臣。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完全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江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江蘇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掌握關中與函谷關,可以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沒進行論封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的一庭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劉邦向張良詢問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們正在討論如何造反?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張良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回答:雍齒,因他經常譏辱我。張良說:現在請主公先封賞雍齒厚重黃金,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我們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解除廢太子危機。呂雉(也稱:呂后)向張良求教如何不廢現有太子,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高望的長者共勸劉邦,即可打消主公另立的主意,事後確實奏效。
*****上段文字有誤 挑撥項羽與范增間的互信,是出於陳平之計,非張良
↑ 字子房,縊號文成 (?-公元前186年))。張良其實原本與周王室同姓,都姓姬,應為姬良,之後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名張良。
↑ 張良的父親張平,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兩人共同擔任了戰國時代韓國五任韓王的宰相,張開地為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的宰相,張平為韓釐王、韓桓惠王,此稱為五代相國。
↑ 封為留侯,留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關於張良的後代,張良的兒子有張辟疆,之後歷史上的後漢學者張超、三國蜀漢時代的張翼等皆是其後。
↑ 也稱為: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 |
|
|
|
|
|
|
|
发表于 2-4-2007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快乐地瓜 于 1-4-2007 11:24 PM 发表
漢留侯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和,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 ...
原来张翼是他的后代可是怎么没看到书上提起呢? |
|
|
|
|
|
|
|
发表于 5-2-2008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功高盖主就应该抹杀功臣的人,假设后来诸葛亮、五虎将等人成功帮刘备统一中原了,你们认为刘备应该杀了他们吗?
原帖由 feizhu 于 5-12-2006 11:55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韩信和刘邦都不是好人。韩信在自己主人面对生死关头居然威胁他要他给赏赐。不过大家别忘了刘邦在攻打彭城的时候是怎么对待韩信的?他不但把帅印收回而且还把韩信投闲置散。事后被项羽以3万人打败才拉着张老脸要韩信帮 ...
或许韩信知道刘邦是个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的小人,所以有机会就要争取自己应得的。
不过只可惜韩信没自立为王。。
假设韩信自立为王灭了楚汉,当个仁政的统治者,历史或许会把他写作个好人;否则,反之。
看到李世民的例子,历史可以不追究他的玄武门之变的错,因为后来他后来的功劳可以盖过前过。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刘邦一直都只是个利用他人、把他们当自己的棋子的无赖。。
刘邦有什么功劳?
知人善用?这个是功劳?其实只是“利用”而已。。
项羽虽残暴,但他比刘邦更有资格称为英雄。 |
|
|
|
|
|
|
|
发表于 6-2-2008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秦漢 于 5-12-2006 07:05 A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書上/網上/他們說劉邦是小人, 你就覺得劉邦是小人, 書上/網上/他們說韓信是好人, 你就覺得韓信是好人, 果然是讀死書....不懂消化....不分是非....還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请注意您的用词,我已经给予适当 ...
真的不敢相信 你就是 一个主管, 竟然没有 胸膛一点分量都没有。。。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shakehead.gif) |
|
|
|
|
|
|
|
发表于 12-2-2008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快乐地瓜 于 1-4-2007 11:08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1)<先入定關中者为王>是否不平等条约????----項羽率兵与秦主力决战,而劉邦直攻關中(我认为不公平)
答:那都是运气阿,刚好刘邦的路线是比较顺利阿!
不是运气,汉军是采取迂回战略,避重就轻。
项羽就用硬碰的方式去面对秦军主力,自然慢了
[ 本帖最后由 jinlee 于 12-2-2008 02:3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2-2-2008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邦布衣出身,屠狗拉车之辈如樊哙夏侯婴,有谋有识如萧何张良,愿跟随之。
说明刘邦用人确有一套。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力能举鼎,熟读兵法,却恃才目空一切。才大志疏,不能用贤,轻视胯夫盗嫂的韩信陈平,二人始投刘邦。
论双方战绩,项羽都占上风。善败的刘邦使计(使诈),终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
诸位争辩项刘孰是孰非,皆因项羽百胜惟一败,成为输家,刘邦善败惟一胜,却成赢家之故。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8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