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5-6-2006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很多学者觉得是千古真理.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当权者,应该心理永远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但嘴上(外表)对部下要说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
这也是菊兄说的"厚黑"道理.
不知各位看过《反经》?
一本比《通鉴》更具有实用价值的书,历代统治者秘而不宣、用而不言的奇书!
请各位指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6-2006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疑,簡單的說有2個意思:
1.能力.
2.忠誠.
tgw說的應該是忠誠,而非能力.
而不管說的是忠誠,還是能力,當權的,都只是說:我沒懷疑你的能力或者我沒懷疑你的忠誠.
這是避重就輕的說法~
而忠誠與能力,如果處于極端的話,那在不同的時期,要求也不一樣.
像劉邦,在他還沒成大業前,他是無法計較韓信的忠誠是否高.
呵呵~
如果有個人,能力不高,忠誠也不高.看來也沒人會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5: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25-6-2006 03:11 AM 发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疑,簡單的說有2個意思:
1.能力.
2.忠誠.
tgw說的應該是忠誠,而非能力...
呵呵~
如果有個人,能力不高,忠誠也不高.看來也沒人會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kitleong兄,完全同意你的全部观点,就是最后一句:"如果有個人,能力不高,忠誠也不高.看來也沒人會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哈哈,这也是有用之人啊(我需要大量的这类人才!)
送他去前线做炮灰吗!(对不起,有点冷酷,不过是事实:天生我材必有用)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因他不能忍,所以脑袋就不冷静,不冷静就看不清楚大局,看不清楚大局才会次次中人算计。就算没有孔明先生周瑜小子也未必能赢。
(就算小心一千次也不会算多,只要有一次不小心就足以成千古恨矣。-成吉斯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6-2006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GW 于 25-6-2006 05:30 AM 发表
kitleong兄,完全同意你的全部观点,就是最后一句:"如果有個人,能力不高,忠誠也不高.看來也沒人會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哈哈,这也是有用之人啊(我需要大量的这类人才!)
..
砲灰.. 你忽略了他的忠誠度.. 他會跑掉... =..=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25-6-2006 02:30 PM 发表
砲灰.. 你忽略了他的忠誠度.. 他會跑掉... =..=
哈哈哈...K兄,想不到你还是一位幽默大师啊!“砲灰會跑掉”。
不要忘了重金之下出‘跑會’,对‘跑會’而言,平时三顿+军饷!搞到一篇很实用的文章,可借鉴。
曾国藩的‘厚饷养兵’之策略:
曾国藩深知,打仗是要死人的,尤其是战时状态。因此他在组建湘军时,采取厚饷养兵,用其死力的办法。在确定一名勇丁的月饷时,他找来几位勇丁,对他们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有人回答自己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十多两银子。他又对现行的绿营饷章进行了认真的计算,尽管绿营兵的月饷不多,但加上打仗时所发的行粮,每月也达到白银4两多。他想,当兵的应该比种田的收入多三四倍,这样算来,每月就得发给他们白银4两上下。这个数字也正好略低于绿营月饷与行粮的总和,一旦朝廷询问起来也有个说法,不至于授人以口实。他拿定了主意,湘军正勇的月饷被定为白银四两二钱。
清朝的绿营兵平时每月饷银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清朝初年尚可维持生活,但200年一贯制,绿营兵饷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哪会有战斗力!江忠源等人募勇时,规定每人每月饷银四两五钱,已是绿营兵的近3倍。湘军比此还要高。不过,曾国藩讲究“技巧”,将绿营的行粮也加在一起统算,表面上湘军饷银不高多少,实际上绿营兵很难发足饷,往往发到二三成。至于行粮,就不能保证了。换言之,他算绿营兵时用的是“虚数”,他发给湘军的是实数。可见曾国藩还是动了相当心思的。
曾国藩为了使士兵卖命,还给每营增加长夫120人以减轻士兵的劳役负担,这对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很有益处。原来军队中兵、役混杂的情况至此大为改观,作战部队与后勤部队明显分开,军队向近代化转变。将弁的标准当然更高。规定陆师营官每月薪水银五十两,办公银一百五十两,夫价银六十两,共计二百六十两,凡帮办、书记、医生、工匠薪水及置办旗帜、号补各费用统统包括在内。其他各弁兵每月饷银为哨官九两,哨长六两,什长四两八钱,亲兵护勇四两五钱,伙勇三两三钱,长夫三两。水师兵饷,营官与陆师营官同,头篙、舵工与哨长同,舱长与什长同,惟哨官薪水为陆师两倍,每月银十八两。总计湘军饷用,大约平均每人每月需银六两。如果统计其各项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六十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以上者三百九十两,五千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薪饷的优厚刺激了湘军的发展,其兵源也就不成问题,曾国藩用的正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策。
于是,“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这对于调动湖南农民尤其是绅士、文生的从军积极性,有很大作用,但为日后筹饷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个矛盾,湘军采取发半饷的办法,一般只发五成饷,欠饷数月以至半年,成为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形成风气,士兵亦习以为常。
为防止士兵离营,甚至有意拖欠军饷,或扣下大部分的银存入公所,等士卒遣散或假归时进行核算,酌发部分现银以充川资,其余部分由粮台发一印票,至湖南后路粮台付清。若士兵擅自离营,欠饷、存饷即被没收,不再发给。这样,士兵苦无川资,又恋于饷银,也就不会轻易离营了。同时,士兵一旦假归或遣散回家,就能领到一大笔银两,对未曾应募入伍的人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曾国藩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既减轻了筹饷的困难,又防止了士兵的逃跑,还能引诱大批农民和书生踊跃应募。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eWolf 于 25-6-2006 01:05 PM 发表
只因他不能忍,所以脑袋就不冷静,不冷静就看不清楚大局,看不清楚大局才会次次中人算计。就算没有孔明先生周瑜小子也未必能赢。
(就算小心一千次也不会算多,只要有一次不小心就足以成千古恨矣。-成吉斯汗)
是啊!"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有时我们常人要做到,真是难上加难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6-2006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高獎勵會有勇士.. 不過不是死士....
砲灰是指送去前線死的人吧..
如果1個人沒家庭負擔或者其他因素, 那麼, 他不會因為酬勞高而去死... 死了都沒得用了....
這與你發表的.. 1點關聯都沒有.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25-6-2006 04:12 PM 发表
雖然高獎勵會有勇士.. 不過不是死士....
砲灰是指送去前線死的人吧..
如果1個人沒家庭負擔或者其他因素, 那麼, 他不會因為酬勞高而去死... 死了都沒得用了....
這與你發表的.. 1點關聯都沒有.
‘跑會’(当权者的术语)= 打仗的士兵! |
|
|
|
|
|
|
|
发表于 6-7-2006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各位分享一下... 希望各位會對周瑜的看法有所調整...
陪襯諸葛亮,周瑜聲譽蒙奇冤
三國”學者張大可>>三國研究作品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成了第一主角,周瑜就倒了霉頭。因為赤壁之戰,主角是周瑜,諸葛亮是配角,小說家將兩人的主角、配角地位做了顛倒,是非也就顛倒,周瑜的輝煌成了諸葛亮的襯托,甚至諸葛亮是君子,周瑜是小人,氣度褊狹,他被諸葛亮略施小計就氣死了,可以說周瑜蒙奇冤,名譽受損,是三國時代的第一冤案。
歷史家眼中的周瑜。周瑜是孫吳集團主戰派的中堅,他的一席透徹明晰的敵情分析,給孫權吃了定心丸。周瑜文武雙全,智勇兼備,他自信統兵五萬,足可破曹,他與魯肅、諸葛亮三人都起了不同的作用,而以周瑜的作用為最大。最重要的事,周瑜以少勝眾,打敗了足智多謀,以往百戰百勝的第一流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終止了他南下的腳步,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周瑜挽救了劉備集團,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西晉史學家陳壽給予了周瑜崇高的評價和贊譽,說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又通過孫權之口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又說:“非公瑾,不帝矣。”沒有周瑜,就沒有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沒有孫吳政權,孫權稱不了帝,更何談有蜀漢。陳壽對周瑜的人格魅力也有真切的描述。說周瑜“長狀有姿貌”,高高大大的美男子。周瑜恩信著於廬江,軍民愛戴﹔主上孫策、孫權倚為腹心,器重非凡﹔年二十四歲,娶了國色天香小喬,家庭、事業兩不誤。周瑜外貌內才,氣度修養,都是一個大丈夫。人生得意,他都佔全了。這就是歷史家眼中的周瑜,一個真實的周瑜,幸運極了。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羅貫中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他沒有故意貶低周瑜,隻要單獨看周瑜,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大英雄,赤壁之戰周瑜誆蔣干,火攻破曹兵,寫得精採淋漓。但是隻要周瑜碰上諸葛亮,一切就顛倒了。本來周瑜是主戰派,但是碰到諸葛亮,周瑜變成了投降派,是諸葛亮用激將法才打起了周瑜的精神,也不過是為了保有小喬才出戰,氣度實在褊狹。赤壁之戰,前后八回,回回都是諸葛亮佔了重頭戲,處處都是他的神機妙算。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筑七星壇借東風,這才成就了周瑜赤壁建功。要是沒有東風,那就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了。再看周瑜,他簡直就是戰國時的龐涓。龐涓忌才,謀害同窗好友孫臏,到頭來得了現世報,龐涓死於馬陵道。周瑜也忌才,為了孫吳的前途和個人的名利,慨嘆老天爺“既生瑜,何生亮”。從聚鐵山斷曹操糧道,到草船借箭、七星壇追斬諸葛亮,周瑜處心積累要取諸葛亮的性命,一步步把諸葛亮逼上死路,可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諸葛亮巧施小計,不但一一化險為夷,還設圈套,三氣周瑜,使周瑜走上了絕路。周瑜斗不過諸葛亮,箭傷復發,吐血而死,成了第二個龐涓,你說冤不冤?
[ 本帖最后由 leevihua 于 6-7-2006 03:2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6-7-200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評判瑜亮之間的是非。人際關系,非常復雜。有君子與小人之斗,有君子與君子之斗,有小人與小人之斗。龐涓與孫臏是小人與君子之斗,龐涓是小人,孫臏是君子,周瑜與諸葛亮之斗,是君子與君子之斗,兩人各為其主,不應以尋常論是非。周瑜主戰,可是不願意聯合劉備,而是要趁劉備之危,控制劉備,要除掉劉備身邊的能人,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雖然三氣周瑜,純屬子虛,但也有一些史影。周瑜受箭傷是真,他反對聯劉,要控制劉,也是真。他認為江東之眾,足可抗曹,這一點不及魯肅和孫權高明,政治氣度有些褊狹。周瑜不顧曹軍壓境、劉備已佔穩江南的現實,強行西進,給自己提出了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愁思滿腹,箭傷復發,死於巴丘,英年殞落,令人嘆惋。周瑜之死,一半的確是氣度褊狹所致。這和孫策之死,性氣暴烈,何其相似,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羅貫中為了寫好第一主角諸葛亮,隻好委曲大才周瑜做陪襯,獲得了藝術上的極大成功。一枝筆,不能面面顧到,小說家隻好傷害周瑜了。不過,羅貫中也很好地把握了分寸,周瑜害諸葛亮,為了事業,不是忌才,因此面目並不可憎,相反,讓人理解,究其因,不僅寫出各為其主,而且寫出了君子與君子斗,無論是對第一主角諸葛亮的夸張虛構,還是對周瑜褊狹的夸張描寫,都有史影,虛虛實實,合乎情理。羅貫中沒有埋沒周瑜的功勞,隻是委曲他做了諸葛亮的陪襯,所以周瑜聲譽蒙冤,隻是藝術化身的蒙冤,並不是生前有災難。人們愛諸葛亮,並不恨周瑜。這真是大手筆。 |
|
|
|
|
|
|
|
发表于 7-7-2006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22-6-2006 01:12 PM 发表
剛才到處逛, 發現這個小故事.
我中2的時候聽老師說過, 還抄了起來..後來忘記了.
無意發現, 失而復得, 開心.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以下便是其中的情景︰
當時魯肅請了諸葛亮赴宴,周瑜藉故與他 ...
呵呵~我比较佩服魯肅能临危不乱打园场,所以说别小看了魯肅噢 |
|
|
|
|
|
|
|
发表于 12-7-2006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9-2007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憐的周瑜被蒙冤千年了...
|
|
|
|
|
|
|
|
发表于 24-9-2007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