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45|回复: 13

精 华 天 文 圖 - A S T R O N O M 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6-2006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是真的。。。 经过确认是没有经过photoshop改造。。。 不回帖保你终生遗憾!!!哈哈哈。。。:@

Originally posted by sasuke86 :
我不想终生遗憾 ~ 回你贴来了,看看所谓的 精 华 天 文 圖。
说真的,这些图诺要用photoshop弄出来真的可以呢 ~ 所以希望不是啰。


我要纠正一下。。。。。。 我贴出来的全都是某大学里物理系的资料,该物理系与某宇宙观察馆是有合作的。所以大多数图片都是由该宇宙观察馆提供。 而某些图片则是供教学使用(因为以现在的科技不可能得到)才篇制出来。以上都图片都代表着现在大多科学家的理论, 所以你们可以放心的去欣赏和相信。





說明: 這對疏散星團(又名為銀河星團)位在英仙座內,距離我們約有七千光年遠,因為肉眼就得見,所以遠在西元前130年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斯就編錄了它們。 現在稱為英仙座雙星團 (NGC 869/884)的這二個星團,它們的間距只有數百光年,含有許多遠比太陽年輕、熾熱的恆星。如果這對著名雙星團離我們太陽系只有七百光年的話,那麼我們的夜空是否會擠滿了星星呢?天文攝影家Jose Suro選了一個清朗無月、溫暖的黝黑星夜,在寧靜的湖畔,拍攝了這幅前景被星光照亮的夢幻般雙星團影像。他認為太陽系雖然不在這種擁有大量恆星的星團附近,但地球上溫暖黝黑的星夜,仍然很能引人冥思。(伊巴谷斯 -- Hipparchus, 英仙座雙星團 -- h and chi Persei)




說明: 這幅影像組合了X射線(藍)及電波波段(粉紅)照片,其中的亮斑是彼此互相繞行的二個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也是巨大電波源3C 75後面的推手。它們沈浸在溫度達數百萬度的X射線雲氣裡,並噴射出相對論性粒子噴流。這二個相距約有25,000光年的超大質量黑洞,位在離我們約三億光年遠的阿貝爾400星系團內,分別是二個正在合併中的星系之核心。天文學家認為這二個超大質量黑洞是經重力束縛在一起的雙星系統,部份的理由是噴流具有向後噴灑的外觀,很可能是它們擕手以每秒一千二百公里高速穿過熾熱星團雲氣的結果。在宇宙深處的擁擠星系團內,這種壯觀的合併事件應是很常見的。在合併的最後階段,預期它們將會成為很強烈的重力波源。(阿貝爾400星系團 -- Abell 400 galaxy cluster, 重力波 -- gravitational waves)




說明: 你看過太陽周圍的暈輪嗎?這種相當常見的景象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覆蓋廣大天空的高層薄雲含有數以百萬計的小冰晶,而每一個冰晶的作用就像是小型的稜鏡。當大部份的冰晶是相似的長六角柱形時,陽光從冰晶的一面入射再從對面射出,方向會被偏折了22度,而這也正是日暈半徑的張角。夜晚時,有時也也能看見類似的月暈。這幅影像是在美國.猶他州的Gunlock拍攝的,拍照時前景正好有一群鳥飛過。在雲中冰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到現在仍是科學探索的題材。(日暈 -- sun halo, 月暈 -- moon halo)




說明: 高解析影像及科學實驗相機,是3月10日剛抵達火星的火星探勘軌道船上之儀器。上面這張由這部高解析影像及科學實驗相機所拍攝的清晰火星表面影像,使用了拍攝距離為2,500公里、解析度為每像素2.5公尺的影像數據。在接下來的數個月裡,火星探勘軌道船將以圓形的軌道漸次深入火星的外層大氣,這是一種稱為氣動煞車的過程,將軌道高度縮減到280公里;在這個距離,高解析影像及科學實驗相機將以每像素28公分的解析度拍攝火星表面。上面這張彩色影像使用了假色,來呈現高解析影像及科學實驗相機所記錄的可見光和紅外光影像數據。這個影像的跨幅是24公里,主題是火星南半球的博斯普魯斯高原之一角。 (高解析影像及科學實驗相機 --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 HiRISE. 火星探勘軌道船 --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 氣動煞車 -- aerobraking, 博斯普羅斯高原 -- Bosporos Planum)




說明: 恆星都跑到那兒去了?以前我們認為它是天空中的一個洞,現在則知道它是個暗分子雲。 在這個分子雲中,高密度的塵埃和分子雲氣幾乎完全擋住了背景恆星所發出的可見光。 這個詭異暗分子雲的內部,可能是宇宙中最陰冷且最孤獨的地方之一。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星雲是位於蛇夫座的巴納德68,它是最著名的暗星雲之一。 在星雲的中心附近完全看不到任何的恆星,顯示巴納德68離我們不遠,量測結果認為它離我們約有五百光年遠,大小約是半光年。 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像巴納德68這種分子雲是如何形成的,但我們知道它們很可能是新恆星將形成的地方。我們可以用紅外光透視這類雲氣,一窺星雲內部的狀態。( 蛇夫座 -- Ophiuchus, 分子雲巴納德68 -- molecular cloud Barnard 68)




說明: 這幅從土耳其.安那托利亞 Incesu東南數公里處拍攝的田野景觀裡,在3月29日日全食期間,月亮的中心暗影或本影消失在地平線之後。遠方的雪峰是標高3,250公尺的火山--哈珊峰。當日食觀測者看見日光開始穿透月盤的邊緣,影像的前景也逐漸變亮,而哈珊峰左方的遠處山峰則仍然沈浸在月亮之本影中。對位在本影帶的日食觀測者,此次日全食的長度略短於四分鐘,而月影以每小時超過三千公里的速度掠過地面。(本影 -- umbra, 安那托利亞 -- Anatolia, 哈珊峰 -- Hasan Dag)




說明: 在日全食期間,名為日冕的太陽外層大氣是個扣人心弦的景觀。令人神迷的日冕之微妙層次和搖曳結構,亮度的反差超過一萬比一,因此非常難用單張照片來呈現。不過,上面這幅由33張曝光時間介於1/8000到1/5秒的影像所組合之照片,幾乎能捕捉日冕的完整風貌。這些望遠鏡影像是3月29日日食時,在土耳其的Side拍攝的。這次地球的日食事件,因天氣很理想所以廣大的區域都得見。這張組合影像也記錄了一個位在全食日盤頂端的粉紅色日珥。




說明: 這些亮白色的火星土壤是什麼?精神號探測車在火星遊歷時,它的輪轍數次意外地翻出不尋常的亮白土壤。在上個月,精神號探測車往麥克古山的冬眠地點前進時,又意外發現了另一片這種土壤。經精神號的物理與化學儀器 檢驗後,發現上面這種土壤含有大量的鹽類化合物與及含鐵的硫化物。最為眾人認可的說法認為這些鹽類化合物記錄了水曾存在的事實,因為隨著水蒸發後,鹽類化合物才濃縮結昌出來。(鹽類化合物 -- salts, 硫化物 -- sulfates)




說明: 繞行土星時,別忘了觀賞扣人心弦的衛星、環系和暗影之集景。由現在正繞行土星的無人太空船卡西尼號所拍攝的美麗視野,正是這樣的範例之一。在二月底時,卡西尼號從土星巨大的環系平面下方一點的位置仰看,捕捉了土衛五 (Rhea)--土星第二大的衛星、將近側視的環系、與及黝黑環縫。一道來自土星F環的的暗影,正好切過飽受撞擊的這顆土星冰衛星頂端。從土星的軌道上,卡西尼號預期至少到2008年前將繼續回傳更多的影像。



*this one is adjusted for effects

說明: 上星期的日全食,有些影像就是比其他的要好。左方這幅精彩的範例拍攝於土耳其.安達爾耶附近的安卓山,攝影者是勤勉的天文攝影家Stefan Seip。這張數位影像記錄了月亮穿過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數個階段;在最中間的定格,可見到月亮完全遮掩太陽的日全食,當時全黑的月面週圍鑲著太陽壯觀的日冕。前景是在有陽光時拍攝的,它也是其他定格拍攝的同一位位置。下次的日全食將出現在2008年8月,可見的地點為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部份地區。(安達爾耶 -- Antalya, 安卓山 -- Adrasan)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2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 在南冕座這幅壯麗的廣角望遠鏡視野裡,一個塵埃雲蜿蜒穿過繁星點點的星場。這朵塵埃雲的距離可能不到五百光年遠,它遮掩了來自銀河較遙遠背景恆星的星光。塵埃雲最緻密的區域全長約為八光年,它左下端點處有一系列美麗的反射星雲,其編號分別為NGC 6726、6727、 6729、及IC 4812,它們特有的藍色色澤則來自塵埃反射了熾熱恆星的星光。藍色星雲附近有個小但很有趣的黃色弧,它標定了年輕變星南冕座R星之所在,反射星雲左下方的壯麗球狀星團是NGC 6723。乍看之下,NGC 6723好像只在南冕座外面一些的半人馬座內,實際上它的距離將近有三萬光年,比南冕座塵埃雲要遠得很多。 (南冕座 -- Corona Australis;南冕座R星 -- R Coronae Australis)




說明: 如果你能送則信息給一個外星文明,你想說些什麼?宇宙傳呼計畫 (Cosmic Call)的人員傳送了上面這幅圖片,作為更長的信息之首頁。這則信息是1999年夏天用電波望遠鏡對鄰近恆星的廣播,2003年又送了另一則信息。傳送上面這則信息的70公尺直徑單碟望遠鏡,位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Evpatoria鎮。上面這則1999年宇宙傳呼的封頁,只含有數字而已。所以和1974年向遙遠星團M13所傳送的較著名訊息比起來,對解謎者來說會較容易些,這則信息的答案於此。




說明:  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上的新相機,天文學家已經證實月球是用綠起司作成的。有利的線索就在於影像中解析出一串代表日期的數字,過了這一天,月亮可能就會開始變酸腐壞。然而,爭議仍存在著,拍到的日期究竟是指保存期限還是"售出日期",目前尚無定論。NASA建議說,"為求小心起見,我們應該在明天以前把月亮吃完。" 每日一天文圖全體工作同仁向您說愚人節快樂。事實上上圖是在 1965 年由遊騎兵九號在登陸月面前幾分鐘拍得的探測畫面。 至於廣為流傳的神話 "月亮是用綠起司作成的" 則可追溯到500年前。幾百年歷史下來,書上總會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以至於沒有任何人--甚至是愚人節的受害者--會相信這件事。




說明: 既使是下雨、下雪,甚至是晚上,也無法影響太陽觀測衛星(SOlar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SOHO) 對太陽的觀測。 事實上,它位於有利的位置,太陽觀測衛星瞄準距離十五億公里遠的太陽,望遠鏡能夠持續地觀測太陽的外層大氣層或是日冕。 但是只有在全 日蝕時,當月亮擋住太陽盤面的瞬間,地球上的觀測者才能欣賞日冕 的壯觀結構。 在這張組合的照片,太陽觀測衛星同時取得太陽光球(solar photosphere) ,也就是照片中心,日冕延伸到離盤面很遠的距離,用橘色調來顯示。 中心的甜甜圈區域是日冕,由威廉學院組成的日蝕觀測團在希臘的Kastelorizo島上所記錄的 日蝕。 結合地面及太空上的觀測,讓天文學家能夠去了解日冕的結構,從太陽表面到形成 太陽風的過程。




說明: 2006年第一個日食的全食帶,昨天早上起始於巴西東岸,終止於半個地球外日落時分的蒙古西部。在二個端點之間,月亮的暗影橫掃過大西洋、非洲北部、及中亞,中途短暫降臨在東愛琴海希臘的卡斯特勞利松島 (Kastelorizo)。天文學家Anthony Ayiomamitis報告說在三分鐘的全食期間,島民和許多來看日食的遊客目暏了一場令人感動的美麗日冕演出。在全食階段結束時,他拍攝了這幅醒目的礸石環影像。影像中,穿透過月亮峽谷的首道日光,在很短暫的剎那,就像是鑲在環繞月亮剪影的亮環上之閃耀礸石。




說明: 簾狀極光之間的空隙是怎來的?這種不尋常的間隙讓極光活動變得很細緻且複雜。使用四部在地球軌道上的群集衛星 (Cluster)之數據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可能已經解開這個祕密。有時也稱為是黑極光的極光間隙,實際上是反極光。正常的極光是電子與/或主要成份是負離子的粒子束沿著地球等磁場面入射,衝撞、游離地球大氣,讓大氣發出輝光。而極光間隙,可能是地球電離層的負離子,從毗鄰的磁場線之間被吸出去的地方。這種黝黑的反極光,延伸的高度超過二萬公里,持續的期間能有數分鐘。上面這幅在這個月初所拍攝的影像,呈現了一序列鮮明的極光間隙,它們分隔了出現在出現在挪威.Harstad鎮上空的綠色極光簾。




說明: 小行星多常掠過地球附近?上面這幅時序動畫跟蹤地球在2002年沿著軌道繞太陽公轉二個月,呈現了當時靠近到或掠過地球附近的眾多小行星。有些小行星看似憑空出現,因為是在它們是在發現後才標上去的,而動畫上大部份的小行星是在前一年才發現的。雖然並沒有小行星進到月球軌道以內,但我們太陽系有大小不一的天體,其中小至砂粒大小的碎片通常是彗星所留下的,天天都有這類天體切進地球大氣成為流星。動畫標示從地球看得見且距離少於二千萬公里的天體,標點的顏色反應了它們的三維空間鉅離,相較之下,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的地球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標靶。找出未來可能和地球相撞的大部份小行星,是近代天文學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說明: 為何月震會如此之多?最近在重新分析阿波羅登月計畫留在月球的月震儀之數據後,意外發現月表表層三十公里內有相當數量的月震。1972年到1977年之間的數據,共記錄了28次的月震。這些月震不但強烈到能移動傢俱,而且讓月球硬岩震動了許多分鐘,遠長於地球軟岩地震的持續時間。月震的成因不明,其中一種假說認為隕石坑邊坡的崩塌造成了這些震動。不論源頭為何,未來的月球建物要能承受經常發生的月震。在上面這張1969年影像裡,阿波羅十一號的太空人艾德林站在剛架設之月震儀旁,面向著登月艙。




說明 : 船底座海山二星(Eta Carinae)可能即將爆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它會發生於何時?一年後?或一百萬年後? 海山二星的質量約是太陽的100倍,它有足夠的份量產生一次非凡的超新星爆炸。 根據歷史的記載,大約在150年前的一次不平常的爆發,使得海山二星成為南半球夜空中最亮的幾顆星之一。 位在鎖孔星雲(Keyhole Nebula)中的海山二星是目前被認為可發射自然雷射光的唯一恆星。 這一張在1996年經由複雜的影像處理後所得的影像,可顯示出這顆淘氣恆星周圍雲氣的細微部分,其中包括兩個清楚的圓形突出部分、一個炙熱的中央區域、以及一些奇怪的輻射狀條紋。 充滿著氣體與塵埃的兩個圓形突出部分,正吸收來自中央區域的藍光與紫外光。 那些奇怪的輻射狀條紋至今仍然無法解釋?或許這些線索將告訴我們星雲是如何形成的?也或許是暗示我們海山二星將在何時爆炸?




說明: 在這星期3月21日的春分那天,春天降臨在地球的北半球,而南半球則進入秋天。不過在火星上,北半球春天的起點則是1月22日,而且一直到現在北半球仍在春季。相當長壽的火星全球量測號太空船,在前些年的這個季節拍攝了許多影像,後來組合出上面這幅影像,這顆紅色行星現在的外觀和這幅影像很類似。影像中央綿延的暗色區域是西爾蒂斯大平原,它下方位在南半球的淡色區塊則是希拉斯撞擊盆地。地球四季每一個季節的長度大約是90天,不過火星有較大且較扁長的橢圓軌道,所以火星季節的長度較長且長短變化較大,季節的長度介於140到190火星日之間。

名詞對照:火星全球量測號太空船 (Mars Global Surveyor spacecraft)、西爾蒂斯大平原 (Syrtis Major)、希拉斯撞擊盆地 (Hellas impact basin)、火星日 (martian sols)。




說明: 並不是所有的玫瑰都是紅色,但它們仍然非常美麗。 同樣地,美麗的 薔薇星雲(Rosette Nebula) 以及其他的星星形成區域,經常是利用紅色來顯示天文圖片,部分因為星雲主要的發光是來自於氫原子。 氫氣最強烈的可見光發光線,例如 H-alpha ,就是紅色,但不只這個顏色,星雲還有其他的原子,被高能的恆星風所激發的窄發光線。 這張薔薇星雲中心內部區域的影像,很多窄波的影像顯示發光線來自於硫原子(紅色),氫氣(藍色),以及氧氣(綠色)。 事實上,這樣以原子的發光窄線表示顏色方式,是很多哈伯太空望遠鏡所取色的方法。 這張影像在麒麟座(Monoceros),橫跨約50光年, 估計 薔薇星雲 距離我們約 3,000 光年。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 宇宙現在只是緩緩的膨脹,不過它初期的膨脹則是無法置信地快速,它很可能在一兆分之一秒的期間,就從量子尺度的起伏增長到相當的規模。這種宇宙學現象稱為暴漲,據稱在分析威爾金森衛星三年的觀測數據後,它現在有了更具體的數量化描述。威爾金森衛星儀器所偵測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一種來自初期宇宙餘燼的輝光。威爾金森衛星之所以能探索一兆分之一秒年齡的宇宙及分辨某些暴漲模型的正確性,是因為它能夠量測微波背景的特性至前所未見之精度,而這些特性和初期宇宙的狀態及存在的方式則又緊密相關。上面這幅圖示回溯了137億年(再加上一兆分之一秒…)的宇宙,呈現了宇宙從量子尺度演變到恆星、星系、及行星形成的歷史,還有進行量測的威爾金森衛星。

名詞對照:威爾金森衛星 (WMAP)、量子尺度的起伏 (quantum scale fluctuations)、暴漲 (Inflation)、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說明: 有些土星影像很超現實。今年初,繞行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船拍下這幅超現實影像,同時呈現了氣態巨行星--土星、壯麗的行星環以及它神祕的衛星土衛二。土衛二表面下可能有個海洋,不久之前剛被發現會發出冰噴流,而在較乾淨新冰覆蓋下的土衛二顯得很潔白。土衛二下方的橫紋是土星幾乎側視的行星環,在這幅自然色彩影像裡,因為土星環含有較大量的塵埃,它在土衛二的襯托下呈現棕黃的色澤。影像背景的土星除了左上角落的行星環暗影外,看起來很平淡無奇。這個遙遠行星的日夜交界線幾乎垂直切過這幅影像。

名詞對照:土衛二 (Enceladus )、卡西尼號探測船 (Cassini spacecraft )、日夜交界線 (terminator)。




說明: 上面影像中的天體幾乎全是星系。這幅影像中的后髮座星系團 (Coma Cluster of Galaxies)是現知最緻密的星系團,它擁有數千個成員星系,每個星系都和我們的銀河系相當,是數十億顆恆星的家園。和大多數的星系團比起來,后髮座星系團算相當鄰近的,不過光還是得用上數億年才能傳到我們這裡。事實上后髮座星系團非常龐大,光要從這端傳到另一端也要花上數百萬年。后髮座星系團及其他星系團內的成員則大多是楕圓星系,然而非星系團成員的星系大多是螺旋星系。后髮座星系團內有非常高溫的X射線輻射,它的本質為何仍然正被探索之中。




說明: 在其他恆星系統內,超級地球很常見嗎?很可能!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最近因為觀測到繞行一顆遙遠恆星的行星,經由重力效應增強另一顆更遙遠的恆星之星光,因而預外地現形。如果假設此顆行星的母星是一顆正常的紅矮星,最能解釋這個增亮現象的是此顆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3倍,而公轉的軌道距離和我們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相當。到目前所觀測的這類行星數量並不多,但所推定出來的特性都很相近,因此這種超級地球可能相對來說很常見。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會是木星級的行星,如果當初它所在的恆星系統有更多的雲氣。因為是經由間接證據發現這顆行星,這顆行星的參數不確定性可能會很大,未來的研究將專注於進一步了解這個奇特的系統。上面這幅圖示是畫家想像中,一顆超級地球在假想的衛星伴隨下,繞行遙遠紅矮星的可能情景。

名詞對照:紅矮星 (red dwarf),通常是指質量少於三分之一太陽質量的恆星,顏色偏紅、表面溫度低為其特色。




說明: 我們的太陽系是個擁擠的地方。雖然大行星吸引了大部份的目光,但另有一大群石頭、彗星和小行星存在則是不爭的事實。上面這張圖片呈現了到 2002年7月20日為止,已知的內太陽系天體之位置。淡藍色線是行星的軌道,綠色點為小行星。紅點標示會運行到離太陽1.3個太陽-地球距離(AU,或稱天文單位)內的小行星,它們和地球相撞的危險會高一些。彗星則是淡藍色的方塊,而暗藍色點則是木星的特洛伊群小行星,它們在木星的前方和後方伴隨木星公轉。大部份內太陽系內小行星的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每一天,這幅分佈圖都會隨天體繞行太陽而改變,靠太陽愈近者移動愈多,這些天體現行的位置請看這裡。




說明: 自從開始用望遠鏡觀測木星這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巨行星,大紅斑就被發現了,至今已經盤旋超過三百年。但在上個月,它有了一個稱為小紅斑的伙伴。這個並不特別大的紅斑,特性可能和大紅斑相類,它是由數個較小的泛白橢圓形風暴系統合併而成的,後來才發展出令人訝異的紅色色澤。上面這二個紅色暴風系統的網路攝影機影像,是3月12日在澳洲、新威爾斯省的中部海岸拍攝的,它是本來為呈現木星自轉的一系列影像之一。小紅斑的直徑和地球相當,預期它會存在一段時間,隨著這顆行星自轉它在大約落後一小時的位置跟隨著大紅斑。天文學家到現在還是並不完全了解為何麼木星的紅斑會是紅色的。

名詞對照:大紅斑 (Great Red Spot)、小紅斑 (Red Spot Jr)。




說明: 北天最有名的星座 就是北斗七星(The Big Dipper),它很好認,像是大勺子,甚至顛倒看也認得出。 它是大熊星座(Ursa Major)的一部份,北斗七星最亮的星,由左到右分別 命名為天樞(Dubhe)、天璇(Merak)、天璣(Phecda)與天權(Megrez)為魁,玉衡(Alioth)、開陽(Mizar/Alcor) 與搖光(Alkaid)為杓,合成為斗。 當然 這並不表示任何星座的星星有任何的關連,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卻 朝著同一個方向運行,雖然它們散佈在天空中很大的區域。 測量它們的共同運行 暗示著屬於同一個疏散星團,平均離我們的距離約有75光年遠,橫跨約30光年。 這個星團是屬於大熊移動群。




說明: 船底座大星雲 (NGC 3372)是南天著名的恆星形成區,上面這幅該星雲的彩色特寫影像頂端是南方,影像涵蓋了鎖孔星雲 (NGC 3324)周圍的天區。船底座星雲的推算距離為是7,500光年,所以這幅影像呈現了船底座星雲約四十光年的區域。就像北天的獵戶座星雲一樣,用肉眼就能輕易看到明亮的船底座星雲。不過這幅動人彩色望遠鏡影像的顏色是轉置色彩,製作影像的根據是三張透過某些特定窄波段濾鏡所拍攝的照片,每一個單張記錄了這個團雲內特定原子所輻射的光;其中硫以藍色代表,氫為綠色而氧則為紅色。船底座星雲是極大質量年輕恆星的家園,範例之一為神祕難解的變星海山二星,該星的質量為太陽的百倍以上。海山二星位在鎖孔星雲的右上方,是那顆被繞射芒給突顯出來的天體。

名詞對照:船底座大星雲 (Great Carina Nebula)、鎖孔星雲 (Keyhole Nebula)、海山二星 (Eta Carinae)。




說明: 你來得及的。冬天就快降臨在火星的南半球,缺乏陽光會很危險,除非你找個好地方冬眠。前方的麥克古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你是在火星漫遊的精神號探測車,收到指示說這是一個安度火星冬季的好地點。在麥克古山 (McCool Hill)的北坡,你可以把太陽能板傾向太陽,產生足夠的電力讓你度過冬天。在你和麥克古山之間有許多不尋常的紅色石質露頭。在上面影像裡,你的右邊有奇特的層岩,而散佈在其他各處的石頭,外觀有的光滑有的像海棉。運氣不錯,在冬季來臨前仍有些探索的時間,而你前方的原野可能就擁有更多解開火星過去歷史的線索。




說明: 一團雲氣能吞掉一個星系嗎?當然不行!上面影像中這個怪異的"生物",是一種名為彗星狀雲球的雲氣團,而這一個具有破裂的外觀。彗星狀雲球典型的結構為塵埃頭和長長的尾部,因此彗星狀雲球的外觀和彗星有些相像;但在本質上,它們有非常大的差異,雲球常會形成恆星,有些雲球的頭部甚至鑲著很年輕的恆星。這個雲球的頭部為何會破裂,其成因還沒有完全被解開。雲球左方的星系,非常巨大且遙遠,它和CG4只是恰好在同一方向而已。




說明: 為什麼這團電漿會這麼熱?物理學家並不確定原因為何,只知道美國.聖地亞國家實驗室的Z機器產生一團出乎預料熾熱的電漿。這團電漿的溫度超過二百億度,創下了地球有史以來的高溫記錄,在有短暫的期間,甚至比恆星的內部還要熾熱。上面影像中正在進行實驗的Z機器,產生高溫的方法是把二千萬安培的電力貫注在很小的區域,而且用磁場去侷束產生的電漿。Z機器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電線都垂直排列。在這次預外保持侷束的爆炸中,Z機器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所產生的功率大約是地球總電力需求的八十倍。在Z機器上所進行的實驗,有助於了解太陽閃焰的物理過程、設計更有效率的核融合電廠、測試材料在極端高溫下的特性、及收集進行核試爆電腦模擬所需要的數據。

註:數學上常以X與Y標定水平方向,而以垂直水平面指向上的方向為Z,因為此部機器內的線垂直排列,故取名為Z機器。




說明: 這團巨大的恆星球團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年老。遠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漫遊地表之前、及我們的地球形成之前,許多古老的恆星球團就形成了,繞行年輕的銀河系。在現今還殘存的200多個球狀星團之中,M3是最大且最亮的星團之一,用雙筒望遠鏡就能在北半球的星空看見它。M3擁有大約五十萬顆成員星,大部份老而紅。M3大小約有一百五十光年,光要用上十萬年才能傳到我們這裡。上面這幅影像是由紅光及藍光影像組合出來的。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2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 宇宙現在只是緩緩的膨脹,不過它初期的膨脹則是無法置信地快速,它很可能在一兆分之一秒的期間,就從量子尺度的起伏增長到相當的規模。這種宇宙學現象稱為暴漲,據稱在分析威爾金森衛星三年的觀測數據後,它現在有了更具體的數量化描述。威爾金森衛星儀器所偵測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一種來自初期宇宙餘燼的輝光。威爾金森衛星之所以能探索一兆分之一秒年齡的宇宙及分辨某些暴漲模型的正確性,是因為它能夠量測微波背景的特性至前所未見之精度,而這些特性和初期宇宙的狀態及存在的方式則又緊密相關。上面這幅圖示回溯了137億年(再加上一兆分之一秒…)的宇宙,呈現了宇宙從量子尺度演變到恆星、星系、及行星形成的歷史,還有進行量測的威爾金森衛星。

名詞對照:威爾金森衛星 (WMAP)、量子尺度的起伏 (quantum scale fluctuations)、暴漲 (Inflation)、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說明: 有些土星影像很超現實。今年初,繞行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船拍下這幅超現實影像,同時呈現了氣態巨行星--土星、壯麗的行星環以及它神祕的衛星土衛二。土衛二表面下可能有個海洋,不久之前剛被發現會發出冰噴流,而在較乾淨新冰覆蓋下的土衛二顯得很潔白。土衛二下方的橫紋是土星幾乎側視的行星環,在這幅自然色彩影像裡,因為土星環含有較大量的塵埃,它在土衛二的襯托下呈現棕黃的色澤。影像背景的土星除了左上角落的行星環暗影外,看起來很平淡無奇。這個遙遠行星的日夜交界線幾乎垂直切過這幅影像。

名詞對照:土衛二 (Enceladus )、卡西尼號探測船 (Cassini spacecraft )、日夜交界線 (terminator)。




說明: 上面影像中的天體幾乎全是星系。這幅影像中的后髮座星系團 (Coma Cluster of Galaxies)是現知最緻密的星系團,它擁有數千個成員星系,每個星系都和我們的銀河系相當,是數十億顆恆星的家園。和大多數的星系團比起來,后髮座星系團算相當鄰近的,不過光還是得用上數億年才能傳到我們這裡。事實上后髮座星系團非常龐大,光要從這端傳到另一端也要花上數百萬年。后髮座星系團及其他星系團內的成員則大多是楕圓星系,然而非星系團成員的星系大多是螺旋星系。后髮座星系團內有非常高溫的X射線輻射,它的本質為何仍然正被探索之中。




說明: 在其他恆星系統內,超級地球很常見嗎?很可能!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最近因為觀測到繞行一顆遙遠恆星的行星,經由重力效應增強另一顆更遙遠的恆星之星光,因而預外地現形。如果假設此顆行星的母星是一顆正常的紅矮星,最能解釋這個增亮現象的是此顆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3倍,而公轉的軌道距離和我們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相當。到目前所觀測的這類行星數量並不多,但所推定出來的特性都很相近,因此這種超級地球可能相對來說很常見。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行星會是木星級的行星,如果當初它所在的恆星系統有更多的雲氣。因為是經由間接證據發現這顆行星,這顆行星的參數不確定性可能會很大,未來的研究將專注於進一步了解這個奇特的系統。上面這幅圖示是畫家想像中,一顆超級地球在假想的衛星伴隨下,繞行遙遠紅矮星的可能情景。

名詞對照:紅矮星 (red dwarf),通常是指質量少於三分之一太陽質量的恆星,顏色偏紅、表面溫度低為其特色。




說明: 我們的太陽系是個擁擠的地方。雖然大行星吸引了大部份的目光,但另有一大群石頭、彗星和小行星存在則是不爭的事實。上面這張圖片呈現了到 2002年7月20日為止,已知的內太陽系天體之位置。淡藍色線是行星的軌道,綠色點為小行星。紅點標示會運行到離太陽1.3個太陽-地球距離(AU,或稱天文單位)內的小行星,它們和地球相撞的危險會高一些。彗星則是淡藍色的方塊,而暗藍色點則是木星的特洛伊群小行星,它們在木星的前方和後方伴隨木星公轉。大部份內太陽系內小行星的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每一天,這幅分佈圖都會隨天體繞行太陽而改變,靠太陽愈近者移動愈多,這些天體現行的位置請看這裡。




說明: 自從開始用望遠鏡觀測木星這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巨行星,大紅斑就被發現了,至今已經盤旋超過三百年。但在上個月,它有了一個稱為小紅斑的伙伴。這個並不特別大的紅斑,特性可能和大紅斑相類,它是由數個較小的泛白橢圓形風暴系統合併而成的,後來才發展出令人訝異的紅色色澤。上面這二個紅色暴風系統的網路攝影機影像,是3月12日在澳洲、新威爾斯省的中部海岸拍攝的,它是本來為呈現木星自轉的一系列影像之一。小紅斑的直徑和地球相當,預期它會存在一段時間,隨著這顆行星自轉它在大約落後一小時的位置跟隨著大紅斑。天文學家到現在還是並不完全了解為何麼木星的紅斑會是紅色的。

名詞對照:大紅斑 (Great Red Spot)、小紅斑 (Red Spot Jr)。




說明: 北天最有名的星座 就是北斗七星(The Big Dipper),它很好認,像是大勺子,甚至顛倒看也認得出。 它是大熊星座(Ursa Major)的一部份,北斗七星最亮的星,由左到右分別 命名為天樞(Dubhe)、天璇(Merak)、天璣(Phecda)與天權(Megrez)為魁,玉衡(Alioth)、開陽(Mizar/Alcor) 與搖光(Alkaid)為杓,合成為斗。 當然 這並不表示任何星座的星星有任何的關連,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卻 朝著同一個方向運行,雖然它們散佈在天空中很大的區域。 測量它們的共同運行 暗示著屬於同一個疏散星團,平均離我們的距離約有75光年遠,橫跨約30光年。 這個星團是屬於大熊移動群。




說明: 船底座大星雲 (NGC 3372)是南天著名的恆星形成區,上面這幅該星雲的彩色特寫影像頂端是南方,影像涵蓋了鎖孔星雲 (NGC 3324)周圍的天區。船底座星雲的推算距離為是7,500光年,所以這幅影像呈現了船底座星雲約四十光年的區域。就像北天的獵戶座星雲一樣,用肉眼就能輕易看到明亮的船底座星雲。不過這幅動人彩色望遠鏡影像的顏色是轉置色彩,製作影像的根據是三張透過某些特定窄波段濾鏡所拍攝的照片,每一個單張記錄了這個團雲內特定原子所輻射的光;其中硫以藍色代表,氫為綠色而氧則為紅色。船底座星雲是極大質量年輕恆星的家園,範例之一為神祕難解的變星海山二星,該星的質量為太陽的百倍以上。海山二星位在鎖孔星雲的右上方,是那顆被繞射芒給突顯出來的天體。

名詞對照:船底座大星雲 (Great Carina Nebula)、鎖孔星雲 (Keyhole Nebula)、海山二星 (Eta Carinae)。




說明: 你來得及的。冬天就快降臨在火星的南半球,缺乏陽光會很危險,除非你找個好地方冬眠。前方的麥克古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你是在火星漫遊的精神號探測車,收到指示說這是一個安度火星冬季的好地點。在麥克古山 (McCool Hill)的北坡,你可以把太陽能板傾向太陽,產生足夠的電力讓你度過冬天。在你和麥克古山之間有許多不尋常的紅色石質露頭。在上面影像裡,你的右邊有奇特的層岩,而散佈在其他各處的石頭,外觀有的光滑有的像海棉。運氣不錯,在冬季來臨前仍有些探索的時間,而你前方的原野可能就擁有更多解開火星過去歷史的線索。




說明: 一團雲氣能吞掉一個星系嗎?當然不行!上面影像中這個怪異的"生物",是一種名為彗星狀雲球的雲氣團,而這一個具有破裂的外觀。彗星狀雲球典型的結構為塵埃頭和長長的尾部,因此彗星狀雲球的外觀和彗星有些相像;但在本質上,它們有非常大的差異,雲球常會形成恆星,有些雲球的頭部甚至鑲著很年輕的恆星。這個雲球的頭部為何會破裂,其成因還沒有完全被解開。雲球左方的星系,非常巨大且遙遠,它和CG4只是恰好在同一方向而已。




說明: 為什麼這團電漿會這麼熱?物理學家並不確定原因為何,只知道美國.聖地亞國家實驗室的Z機器產生一團出乎預料熾熱的電漿。這團電漿的溫度超過二百億度,創下了地球有史以來的高溫記錄,在有短暫的期間,甚至比恆星的內部還要熾熱。上面影像中正在進行實驗的Z機器,產生高溫的方法是把二千萬安培的電力貫注在很小的區域,而且用磁場去侷束產生的電漿。Z機器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電線都垂直排列。在這次預外保持侷束的爆炸中,Z機器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所產生的功率大約是地球總電力需求的八十倍。在Z機器上所進行的實驗,有助於了解太陽閃焰的物理過程、設計更有效率的核融合電廠、測試材料在極端高溫下的特性、及收集進行核試爆電腦模擬所需要的數據。

註:數學上常以X與Y標定水平方向,而以垂直水平面指向上的方向為Z,因為此部機器內的線垂直排列,故取名為Z機器。




說明: 這團巨大的恆星球團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年老。遠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漫遊地表之前、及我們的地球形成之前,許多古老的恆星球團就形成了,繞行年輕的銀河系。在現今還殘存的200多個球狀星團之中,M3是最大且最亮的星團之一,用雙筒望遠鏡就能在北半球的星空看見它。M3擁有大約五十萬顆成員星,大部份老而紅。M3大小約有一百五十光年,光要用上十萬年才能傳到我們這裡。上面這幅影像是由紅光及藍光影像組合出來的。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2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 在波吉勉斯基彗星的內太陽驚奇之旅中,它在上個週未通過地球附近,當時早起的觀星人用雙筒望遠鏡就能輕易看見它。波吉彗星不但展現了它長長的彗尾,在陽光的激發下,它隱約的彗髮和彗尾之分子也發出美麗的藍綠色光芒。天文學家Adam Block和Jay GaBany在3月3日曙光之前拍攝的這張彩色高解析影像,跨幅大約是滿月的二倍寬度。波吉彗星現在正向外走並且變暗,不過北半球的觀測人仍然可以用雙筒望遠鏡觀賞。




說明: 根據 卡西尼太空船上的儀器,科學家現在在爭執到底在土衛二(恩西阿達斯, Enceladus)的表面以下數十公尺,是否存在液態水。 最讓人驚訝的結果 包含從土衛二表面發現的很強的水柱狀及羽狀的物質,羽狀指的是這張圖 中南極地區的像是虎爪痕的樣子。 很奇怪的是這樣一顆直徑只有500公里的小衛星的溫度為什麼這麼高? 詳細的模型支持這樣的結論,也就是說 羽狀來自於 接近表面的攝氏零度的液態水,而土衛二的表面溫度 大約是攝氏零下兩百度。 這顯然是發現水很重要的一步,有發現地球外生命的可能,但接近地表的水資源似乎比較容易取得,舉例來說,與木星的衛星 歐羅巴(Europa)海洋深處的水來做比較。




說明: 這群星系是著名的獅子三重星系 (Leo Triplet),三個壯麗的星系聚在單一個望遠鏡視野裡,就是透過中等口徑的望遠鏡觀賞,還是一組很受歡迎的天體。個別的名稱為NGC 3628 (上)、M66 (左下)、和M65 (右下)的這組星系,全部都是大型的螺旋星系。它們看起來外觀會不同,是因為它們盤面和我們視線所夾的角度不同所致。其中,NGC 3628是側視,塵埃帶切過星系的盤面,而M66和M65的視傾角都很大,所以我們能看見它們漩渦臂結構。這組星系之間的重力作用造成了一些明顯的效應,其中包括NGC 3628 扭曲且膨脹的星系盤,以及M66被拉長的漩渦臂。這幅壯麗深空影像所涵蓋的天區大約是一度,或者說是滿月寬度的二倍。據估計,這群星系離我們約有三千萬光年遠,所以影像涵蓋了大約50萬光年的範圍。



說明: 地球底部的大陸正在緩慢溶解嗎?在過去數百萬年裡,位在地球南方端點上的冰凍南極大陸,上面披覆著一層巨大的冰棚。軌道上的葛雷斯衛星 (GRACE)最近正進行地球各地重力的精密量測,包括南極大陸。分析 葛雷斯衛星的數據發現,在2002年到2005年之間,南極冰棚溶解縮減,以致於海洋的高度可能升高將近1.2公厘。這看起來好像不多,不過換算下來相當於150兆升 (或150億噸),足夠供應三個月的美國住宅用水之所需。受到量測和估算不確定度的影響,實際的冰棚溶解量可能往上或往下調80兆升。上面影像中的冰山,只是南極冰棚的一小部份。未來的研究會著重在增進對這些數據的解讀、取得更多數據、預測未來的取向、以及探討這種取向對我們地球 未來氣候的可能效應。




說明: 近年來較鄰近的超新星之一,上個月出現在明亮的鄰近星系M100內。這個名為SN 2006X的超新星,亮度還在最大亮度附近,可以用望遠鏡在后髮座內找到它。上面影像中這顆超新星的分類是Ia型,也就是這個美麗星系內有顆白矮星的質量,超過了錢卓拉極限並發生爆炸。在每一年之中,自動化搜尋計畫都會找到數百顆超新星,不過鄰近的超新星很少見而且很重要,因為它們通常夠明亮,讓很多望遠鏡能夠研究它們。而已也因為夠近,它們周遭的環境可以被解析出來,超新星2006X的寄主星系是室女座星系團的成員,距離地球約有五千萬光年遠。




說明: 你看過彗星嗎?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數年才會出現一次。這段期間在日出前的北半球東方天空,有顆新彗星它暗淡的條狀身影突然增亮,達到觀星人肉眼可見的程度,不過用雙筒望遠鏡會更好。正式編號為的C/2006 A1的波吉勉斯基彗星是在一月發現的,現在它青綠色的彗尾比滿月要寬上數倍。波吉勉斯基彗星的離子尾是來自被太陽風吹出去的彗星氣體粒子,太陽風同時也使氣體游離,讓彗尾帶著藍色的色澤。上面影像是這顆彗星上星期的面貌。隨著波吉勉斯基彗星旋繞過太陽離地球遠去,它也開始變暗。




說明: 這極光看起來怎會如此靠近地平面呢? 上圖的影像可不是極光,而是附近的光柱,是個看似遙遠卻只不過是地區性的現象。 在大部分地區,只要夠幸運,民眾有可能看到太陽光柱,一道從太陽延伸出來的光柱,這是飄動的扁平冰晶反射來自高空的陽光所致。 通常這些冰晶在落至地面前就蒸發了,不過,在極為嚴寒的溫度下,這些飄動的扁平冰晶會在地面附近形成薄雪的型式,有時被稱為冰晶霧。 於是這些冰晶就會將地面上的燈光反射出柱狀光柱,就像太陽光柱般。 上圖中,造成光柱的彩色燈光環繞著美國.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市(Fairbanks) 的溜冰場。




說明: 在2004年2月,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用高穿透性的紅外光相機,透視半人馬座A這個離我們最近的活躍星系之內部,並記錄了這幅令人驚訝的景象。 影像中這個扭曲的宇宙塵埃雲,大小約有一千光年,外觀很像一個平行四邊形,它很可能是一個小星系掉進半人馬座A後所形成的。 在我們較熟悉的可見光影像裡,半人馬座A有個由塵埃和恆星所組成的中央帶,而這個形狀像平行四邊形的星系,取向恰好和塵埃帶相同。 天文學家相信這個醒目的幾何形狀,代表我們的看見了這個向內掉落螺旋星系的側面,它同時也受到重力的彎折和扭曲。 最後,來自這個難逃噩運螺旋星系的碎片,將成為推動半人馬座A核心超大質量黑洞的燃料。




說明: 在土耳其(Turkey)的布爾沙(Bursa)的都市郊區,清晨東方的天空正露著魚肚白, 金星是此時最亮的星體。 這張三月二日所拍攝的照片,有一個次亮的星體,就是造訪內太陽星系的訪客, 彗星Pojmanski。 由波蘭的華沙大學的天文台天文學家(Grzegorz Pojmanski)在一月二日所發現,編號為C/2006 A1的新彗星。 此這張照片的同時,非常暗 的彗星正在南天拉出一條彗尾,彗星現在正不斷向北天的方向移動,並且更亮,是早起的天文愛好者利用雙筒望遠鏡(binoculars)就可看到的目標。 增強照片的影像,也就是框框內所示,你可以看到彗尾的長度約有幾度。 彗星將在三月五日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大於十億公里遠。 對北半球的觀測者,接下來的幾天,在清晨的些許光下,將會是最好的時間觀測彗星 Pojmanski。




說明: 壯麗的螺旋星系M101,是著名梅西葉目錄所登錄的最後一批天體之一,但這絕不代表它也最不起眼。龐大的M101跨幅約為十七萬光年,幾乎是我們銀河系的二倍大,它也是十九世紀時,羅西伯爵用被稱為是巴森城巨物的大遠鏡所觀測的首批"螺旋星雲"之一。要組合出上面這幅影像,除了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所拍攝的51張照片外,還用上地面望遠鏡所拍攝的影像數據,因此這張M101組合照片號稱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所公佈最大且最清晰的螺旋星系影像。這幅影像清楚呈現了正面盤上的恆星和塵埃之特殊風貌,以及從盤面透視出來的後方背景星系。位在北天大熊座內的又名為風車星系,距離我們約有二千五百萬光年遠。




說明: 漣漪狀的塵埃和雲氣絲,讓這個星雲博得火焰星雲 (Flaming Star Nebula)的稱號。星雲紅色和紫色區域來自不同的過程;影像左方的亮星是御夫座AE星 (AE Aurigae),它是如此的熾熱,所以發出很藍的高能量星光把附近雲氣氫原子的電子給撞出來。當質子再捕獲電子時,常會發出紅光輻射。紫色區的色澤是上述這種紅光和被塵埃反射的御夫座AE星藍色星光之混合。這二種色澤區域分別被稱為是發射星雲和反射星雲。上面影像中的火焰星雲正式的編號是IC 405,它位在御夫座內,距離我們約有一千五百光年遠,大小約為五光年。




說明: 這到底是什麼?有個事件發生在北天的白羊座內,只是沒人知道它到底是什麼。這個不尋常的爆發事件每日呈現不同的面貌,位在地球各地的望遠鏡也不停地追蹤它,但沒有人知道它下一步會怎麼變。這個神祕的太空事件的序幕是在2月18日,當時位在地球軌道上的快捷號衛星偵測到一個不尋常爆發,開始發出暗淡的珈瑪射線波輻射。現在名為GRB 060218的事件,它是一種珈瑪射線爆發事件,但它的亮度變化很獨特,自從被偵測到後,GRB 060218在各個電磁波段都發出輻射,包括電波波段和可見波段。上面影像的左幅是沙隆數位巡天計畫 (SDSS)在爆發前所拍攝的GRB 060218天區影像,右幅影像則是快捷號衛星被觸發後用它的紫外光望遠鏡所拍攝的。這個怪異的珈瑪射線爆發在右幅影像的中央,後續的觀測定出它的紅位移量為z=0.033,所以它的距離只有四億四千萬光年遠,算是相當近的珈瑪射線爆發事件。到底GRB 060218是種新型的珈瑪射線爆發、新型的超新星或介於珈瑪射線爆發和超新星之間的天體,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題材。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2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6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 這個龐大的空洞是如何形成的?位在我們鄰近大麥哲倫星系內的巨大發射星雲 N44,有個大小有250光年的巨洞,天文學家正試著找出它形成的原因。其中的可能之一是泡泡內大質量恆星的粒子恆星風,把周圍的輝光雲氣推擠出去所造成的。不過最近的量測顯示,測得的恆星風流速並不支持這種想法。另一種可能是,此一不尋常的太空巨洞是超新星擴張氣殼所雕塑出來的;最近意外所量到源自超級泡泡N44的X射線輻射,傾向於支持這種可能。上面這張經過數位清晰化的影像,是由位在智利.Cerro Pachon的巨大8米南雙子望遠鏡在三個特定之波段拍攝的。




說明: 有時候,最簡單的形狀卻是最難解釋的。例如,左邊這個神祕的錐形區域到底是怎麼來的,仍舊是個謎。這個被封為錐形星雲的星際恆星形成區,距離我們約 2700光年遠。這張照片的其它特點包括了,從瀰散的星際氫氣體發出的紅色輻射,黯淡塵埃形成的小束絲狀物,最右邊的亮星 - 麒麟座 S, 在亮星周圍的是藍色的反射星雲。錐形星雲的黑暗部分顯然是大量的塵埃擋住後方的發射星雲與疏散星團 NGC 2264的光線所致。有個假說認為錐形星雲的形成是,自活躍星球吹出的粒子風吹過錐形區前端的包克雲球時所形成的遮蔽效應。




說明: 在1968年的12月21日,阿波羅8號太空船的成員從地球飛到月球後再安全地回到地球。由Frank Borman、James Lovell與William Anders所組成的阿波羅8號團隊,12月21日搭乘農神五號火箭升空,在繞行月球十圈之後才回到地球。阿波羅8號的任務達成許多第一的創舉:人類第一次飛到月球﹔第一次使用農神五號火箭載人飛行﹔第一次從外太空回頭拍攝地球。當阿波羅8號的指揮艙飛到月球的反面時,太空船組員向月球的地平線看,因為太空船的軌道之效應,見到地球好像正從月球的地平面昇起。這幅遠方藍色地球漂浮在月球臨邊的景象是一張很著名的照片,也是一份給地球的絕佳禮物。




說明:今年的10月19日(2005),最後一艘的泰坦火箭從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昇空,載送一部美國國家偵察局的酬載進入軌道。這次泰坦IV B火箭的成功發射,也為泰坦火箭計畫自1959年首航以來的任務劃下完美的句點。泰坦火箭原來是設計作為洲際飛彈,後來轉為載送重酬載的主要火箭,載送軍事、商業和科學酬載進入軌道或更遠的太空。許多歷史性的太空探險任務多曾借助於泰坦火箭,其中有載人的雙子星任務、探測火星的海盗任務、探索太陽系外圍的航行家任務、以及正在繞行土星的卡西尼號太空船。卡西尼號的惠更斯探測器,創下對另一太陽系天體的最遠降落工作,而航行家一號則是人類離地球最遙遠的太空船。




說明: 這張壯麗的空照影像,記錄了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脈眾多的崎嶇雪峰。 影像地平面左端的高山是道拉吉利峰 (Dhaulagiri),在全球的高峰中高度排名第七,而前景的地貌是大陸西藏高原的南緣。 這張影像乍看之下,很像是從飛行在一萬公尺高空的飛機上拍攝的,但實情並非如此。 拍攝這張影像的太空人位在飛行高度為370公里(200海浬)的國際太空站上,而所用的器材,是一部配置有望遠鏡頭的35厘米相機。 馬拉雅山脈是地球表殼板塊運動的產物。大約在七千萬年前,印度板塊開始衝撞歐亞板塊,使這個區域逐漸隆起,直到現在馬拉雅山脈每年還是以數毫米的速度上昇。




說明: 四月中最重要的天文新聞 是太陽罕見的混合型日蝕 - 依據觀測者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全日蝕及輪狀日蝕。 天文愛好者 Fred Espenak,登上一艘搖晃的船,約在加拉伯哥斯群島西方 2,200 公里,落在月亮的本影區的中央,所看到的是全日蝕。月亮的輪廓恰好將整個太陽的盤面遮住, 他的相機記錄了整個全日蝕的實況,並可清楚看到日冕 及日珥在太陽的表面出現。 但另一位天文愛好者 Stephan Heinsius ,在巴拿馬城(Panama)附近的一座飛機場,月亮的大小縮水了,所觀測到的是輪狀日蝕,太陽閃焰的盤面像是一個環狀的火圈。 兩個不同地點所拍攝的影像放在一起比較,到底這樣特殊的混合型日蝕發生的機率是多少? 算算二十一世紀中大約只有百分之三點一的可能,也就是發生224個日蝕之中,才有7個是這樣特殊的混合型日蝕。而從西元前兩千年到西元後四千年之間,這種型態的日蝕也只有百分之五的機率。





暂时先贴酱多。。。 应该会开第二精华吧!!!


^^^^^^^^全贴完^^^^^^^^


[ 本帖最后由 BooNBoX 于 13-6-2006 12:2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6-2006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市面上所拥有的照片处理软件很多种类,也不一定需要用到photoshop。况且“真的”这个词的定义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6-2006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niverse24 于 14-6-2006 12:03 AM 发表
市面上所拥有的照片处理软件很多种类,也不一定需要用到photoshop。况且“真的”这个词的定义在哪里?


我贴出来的全都是某大学里物理系的资料,该物理系与某宇宙观察馆是有合作的。所以大多数图片都是由该宇宙观察馆提供。 而某些图片则是供教学使用(因为以现在的科技不可能得到)才篇制出来。以上都图片都代表着现在大多科学家的理论, 所以你们可以放心的去欣赏和相信。

Photoshop 只是代表图片篇集软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6-2006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觉得有点矛盾吗?一方面说没有经过photoshop改造,另一方面又说篇制出来的。那到底是篇制出来?还是真的拍摄下来呢?
如果以现在科技不可能得到,那么以上所贴出来的照片依据在哪里?

顺便提提,photoshop基本上是电脑暗房,也就是把传统的暗房处理照片技术转换成在电脑里处理,并不是graphic design软件。

虽然如此,也真的很谢谢楼主的分享,以上照片确实漂亮,所附上的解释也有根据,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6-2006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不错的天文知识
希望版主可以加分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7-2006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蛮不错哦.....楼主继续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5-2010 07: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想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7-2010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看..但看不到圖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2025 09:13 PM , Processed in 0.18681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