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回复: 0
|
新聞評論/把赴陸藝人優勢當劣勢 賴政府太愚騃
[复制链接]
|
|
新聞評論/把赴陸藝人優勢當劣勢 賴政府太愚騃
陸委會與文化部對23名轉發中國大陸官媒「中國台灣必歸」的台灣藝人展開調查,雖最後並未開罰,但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強硬表示「再犯就辦」,文化部長李遠則以千字文稱「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宣傳的工具」,讓藝人處境更加艱難。藝術無國界,有能力跨出台灣的藝人卻被迫選邊站,甚至面臨法辦,這是何等悲哀。李遠的話更充滿反諷,把文化變成政府宣傳工具,不正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
兩岸同文同種,開放交流後,台灣影視音樂作品迅速在對岸受到歡迎,不只藝人,許多台灣幕後工作者紛紛前往大陸發展,產生許多兩岸合資、合作賣座的影視作品。大陸幅員廣大人才濟濟,能在當地闖出名堂,曾是光榮的成就,但在民進黨二次執政後,高舉抗中保台下,「紅遍兩岸」竟成藝人的枷鎖。藝人有能力揚名海外,本應受到祝福,如今卻動輒被貼上「舔共」標籤。
藝人爭相到大陸發展,一方面固然是著眼於市場大、舞台多,但另一方面,也是因這十幾年來台灣創作環境愈趨於單一化,甚至「孤島化」。台灣歷經解嚴,理應有最寬廣、多元的文化創作空間,但政府各種形式的藝文補助,讓許多的創作仰賴補助,甚至是對準政府「口味」,逐漸失去對市場的敏感度。
後期更在民進黨政府有意識的引領下,逐漸變成強調「台灣意識」、本土題材才容易獲得補助,在這種「考試引導教學」下,影視作品題材愈來愈窄化,很難產生可以走出台灣、受到國際矚目的作品。在受眾、市場愈來愈小下,藝人出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李遠貌似溫情要台灣藝人「請記得,我們台灣」,但台灣不健全的創作環境,要藝人如何回來?
更諷刺的是,李遠批評對岸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更不能被上級控制和指導。但這幾年民進黨政府的補助變本加厲,看顏色補助、豢養了一批「合法的要飯」,不僅拍不出走出台灣的影視作品,還成為幫政府搖旗吶喊甚至攻擊政敵的工具,這種畸形的環境,逼得台灣藝人只能往外發展。
而民進黨政府將對岸視為「敵國」,在敵意螺旋不斷上升下,大陸也開始要求台灣藝人表態或「被表態」,遂演變成今日藝人裡外不是人的局面。金馬獎過去是華語電影的頂流盛宴,2018年獲得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一席引發爭議的「台獨」感言,讓金馬獎染上政治,當時文化部長鄭麗君力挺回嗆對岸,引發大陸網民對金馬獎不滿聲浪,隔年大陸電影局宣布暫停大陸影片參與金馬獎,連帶香港多位導演及演員也宣布退出。曾是華文電影標竿的金馬獎,如今淪為地方格局影展,更讓兩岸電影人失去共同進步的平台。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