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7|回复: 3

複製「電動車模式」? 彭博:中美太空競爭發生重大轉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7-2025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lap 于 11-7-2025 07:23 PM 编辑

【本報訊】7月9日,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在北京航太城舉行神舟十九號乘組與記者見面會。這是太空人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回歸60餘天后,首次面向媒體與公眾正式公開亮相,並分享了183天太空駐留的經歷與感悟。

先後執行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的指令長蔡旭哲,見證和參與了太空站從建造階段到應用與發展階段的跨越。他表示,每次執行飛行任務,都不是上一次任務的簡單重複,而是朝向更高層次的不斷跨越。

據悉,乘組在軌期間參與實施了88個實(試)驗項目,涵蓋太空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航太醫學等領域,成功製備13餘種102個試驗樣本。此外,他們還完成太空站管道檢測機器人在軌試驗驗證、物體重量感知測試、情緒狀態測試能力評估和實驗樣品更換等工作。

蔡旭哲在神舟十九號任務出艙活動中創造多項紀錄:首次出艙以9小時刷新單次出艙時長世界紀錄,兩次飛行任務累計完成5次出艙活動,成為目前出艙次數最多的中國太空人。他指出,每一次出艙成功,都是乘組一心、天地協同配合的結果,也充分體現了艙外航太服工作的可靠性和中國航太科技的自信。

身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90後」航太員,宋令東感慨:「打開艙門那一刻,就是圓夢時刻。」他認為,隨著載人航太事業的蓬勃發展,年輕一代在前輩們的幫帶下,在所有航太人的托舉下,承擔起了他們這代人的責任。

宋令東在軌首次嘗試種植甘藷,植株長得很好。在返回前,他按照地面指令採集樣本並帶回,為驗證甘藷作為長期太空飛行食物來源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數據。

首次踏上太空之旅的女太空人王浩澤,以細膩的操作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柔和的心理底色,為整個乘組注入了新的能量。 「能夠為科學探索貢獻更多的力量,讓世界看到更多的女性風采,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更加有意義。」王浩澤說。

「我定會點燃更多的火把,照亮深遠的太空,只因為,那片遙遠的星空中,有我一生的夢」。在見面會上,王浩澤也分享了原創詩歌《星河逐夢》,表達了對航太事業永恆的熱愛。

據介紹,神舟十九號乘組返回後相繼完成隔離恢復、療養恢復階段各項工作,已全面轉入恢復觀察階段。目前,在中國太空人科學研究訓練中心科研保障團隊的精心守護和照顧下,神舟十九號乘組身心狀態良好,各項醫學檢查結果正常,肌力、耐力和運動心肺功能基本上恢復到飛行前水準。待完成恢復期各項工作並進行健康評估後,3位航太員將轉入正常訓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25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25 10:2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lovet 发表于 11-7-2025 08:37 AM

想表达什么? 只放了一张图又没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25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複製「電動車模式」? 彭博:中美太空競爭發生重大轉變

據觀察者網報導,今年5月,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陷入動蕩:川普大砍航天項目預算,並因與馬斯克的私人恩怨,突然撤銷馬斯克好友賈里德·艾薩克曼的NASA局長提名。

「中國在軌道上尋求人工智慧(AI)優勢,」美媒彭博社9日刊文提到「中國太空威脅」。文章稱,就在NASA一片混亂之際,中國正在穩步推進其成為太空強國的計畫。

英國學者戈爾斯卡高度贊揚中方發射太空計算衛星,認為這是在太空複製其電動車成功模式。印裔美國學者戈斯瓦米則渲染軍事對抗,認為「這標誌著美中太空競爭的重大轉變」。

據央視新聞介紹,首發星座12顆計算衛星採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慧網聯衛星平台,除配套了國星宇航自研的AI載荷外,還搭載了之江實驗室研制的星載智慧計算機等太空計算軟硬件和天基模型,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可執行異軌衛星雷射接入、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任務。

每顆衛星均具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建成後,將助力中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突破人工智慧領域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

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是國星宇航發起的「星算」計畫首發星座,也是之江實驗室「三體計算星座」的首發星座。「星算計畫」將由2800顆算力衛星組網,旨在建設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算力網路,助力中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智算基礎設施。星座組網後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

彭博社稱,「星算計畫」可以避免將數據傳回地球時遇到的瓶頸,例如頻寬有限和地面站可用性不足。此外,軌道數據中心可以利用太陽能並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中,從而降低能耗和碳足跡。每顆衛星都搭載了AI模型,可以獨立處理數據,無需依賴地球上的數據中心。

「中國在這裡的做法與其在電動車領域的戰略一脈相承,」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博士候選人、太空研究員西爾維婭·戈爾斯卡說,「中國正跳過舊技術,在新興的下一代領域建立領導地位。」

報導稱,儘管存在成本質疑,但軌道數據中心在軍事衝突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該系統可以處理大量傳感器數據,如衛星圖像和海軍動向,減少延遲;也不易受到地面攻擊,可作為安全軍事通信的中繼站。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納姆拉塔·戈斯瓦米強調:「這標誌著美中太空競爭的重大轉變,無疑加劇了太空競賽的激烈程度。」她認為,中國正在創造不太容易受到地球網路或物理攻擊的「不對稱優勢」。

她說,中國此次衛星發射戰略影響更大,因為中國正專注於控制未來幾十年將主導軍事指揮、行星防禦和戰略太空操作的數字基礎設施。「很多太空數據從未傳回地面,特別是對於情報和軍事數據,在太空進行計算是一項新穎的應用,非常重要。」

彭博社記者萬艾倫表示:「如果中國成功建立這一能力並成功擴展到2800顆衛星的規模,結合人工智慧處理這些數據的能力,該系統將為中國提供戰略優勢。」

近年來,美國軍方已多次提及中國「太空威脅」,但自己正持續擴張外太空軍力。

6月24日,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懷廷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在太空軍事技術領域的發展「速度驚人」、「令人擔憂」,並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

7月8日,七名曾任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主任的前官員,聯名致信美國國會撥款委員會,強烈反對川普政府削減科學預算的計畫。據悉,川普政府擬將NASA的科學預算從目前的73.3億美元大砍至39億美元,裁撤或終止包括火星探測器在內的大量太空項目。

美國《華盛頓郵報》示警,大幅削減NASA科學預算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可能將太陽系拱手讓給中國」。多名NASA前高官、科學家及員工公開抗議,認為此舉將損害美國在太空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讓中國在太陽系探索中獲得優勢。

美國總統川普5月份高調宣佈建造「金穹」導彈防禦系統,劍指中俄。史蒂芬·懷廷表示,中國構成的「太空威脅」越來越「真實且緊迫」,「金穹」就是對這一所謂威脅的回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7-2025 12:45 PM , Processed in 0.09099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