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回复: 0
|
水稻種植減碳科學新 探索智能耕作助應對氣候變化
[复制链接]
|
|
【本報坎培拉訊】全球1.5億稻農,多為世界上最貧窮且生活在氣候變化最嚴重地區的人群,正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他們所依賴的水稻作物,在為全球40億人提供主食的同時,也加劇了氣候變化。水稻產生的甲烷占全球人為甲烷排放的10%,這一現狀引起了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的高度關註。
位於菲律賓的IRRI,自2011年起便成為氣候變化科學家拉達尼爾森的研究基地。她領導著一支由水稻科學家組成的精英團隊,致力於減少水稻的碳足跡,並開發出能夠抵禦氣候變化的新品種。拉達尼爾森認為,如果農民能夠采用氣候智能型耕作方法,那麽到2030年實現減少30%排放的行業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盡管讓農民對氣候變化保持敏感十分困難,但他們對於減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卻非常敏感。
拉達尼爾森團隊的研究發現,甲烷排放是傳統水稻淹沒系統的副產品。通過交替濕潤和幹燥水稻田土壤的方法,他們成功地將甲烷排放減少了70%。此外,他們還在測試將木炭(即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看是否能在甲烷釋放到大氣中之前將其捕獲。
澳洲對IRRI的多個項目進行了資助,其中包括一個價值數百萬元的溫室,用於乾旱試驗。昆士蘭科學家普拉滕於2009年加入IRRI,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將研究人員與IRRI基因庫的內容聯系起來。該基因庫擁有全球約40萬個水稻品種中的13.2萬個,澳洲捐贈了其中的200多個野生和栽培品種。普拉滕形容基因庫是一座基因金礦,雖然目前僅有效利用了其中的1%,但仍有巨大的潛力等待發掘。
基因庫經理拉瑪亞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識別研究人員需要的基因。從20世紀70年代到2023年,僅篩選出了2萬個耐水淹的品種,但利用基於人工智能的方法,他們在一個季節內就篩選出了6萬個品種。IRRI的員工們普遍認為,在這裏工作是一種使命。他們深感責任重大,希望為農民做得更多,而不是跟不上氣候變化的步伐。
農學家庫馬爾指出,旱直播法有助於培育出在旱田播種時生長旺盛的水稻品種,這種方法消除了高達90%的甲烷產生,對溫室氣體排放產生了巨大影響。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並不會犧牲農戶的利益,反而能節省勞動力和水資源,使農民從種植作物的第一天起,每公頃就能節省近125美元(198澳元)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