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9|回复: 6
|
「富不過三代」上半句才是真正的智慧!難怪有家族興旺千年!|歷史故事|文史大觀園
[复制链接]
|
|
https://youtu.be/yvjgIf0aD2U?si=Q7c58dUVgcT9ohjT
「富不過三代」上半句才是真正的智慧!難怪有家族興旺千年!|歷史故事|文史大觀園
「富不過三代」,真的如此嗎?現代社會,確實有不少人經歷了這樣的模式:父輩白手起家,積累了龐大財富,子輩花天酒地,到了孫輩已揮霍殆盡,破產到一貧如洗。
然而,歷史上也有家族富貴綿延數百年的,比如春秋名相管仲積攢了家財萬貫,歷經八百年,到了東漢時期,他的家族還是富甲一方,後人陰麗華更是做了皇后。
#富不過三代 #道德傳家 #范仲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79700
汉朝何比干梦仙人 因积阴德子孙福报绵长
【正见网2022年12月11日】
汉代汝阴(今安徽阜阳)有位叫何比干的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何成曾任汉胶东相;父亲何果为汉太中大夫。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何比干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慧好学,稍长时曾向当时的大儒晁错学习《尚书》,精通经史,也很注重自身的修行。
长大后,何比干又研修律法,同样十分精通。他先后担任汝阴县令、丹阳都尉,汉武帝时任廷尉右平。任职期间,为人宽厚仁慈的他审判公正,着重证据和调查研究,不滥用刑杖。经他审判的案件,犯人都心服口服,史称“狱无冤囚”。因此,他深受淮汝一带老百姓的爱戴,都尊称他为“何公”。
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三月的一天,因外面下着瓢泼大雨,58岁的何比干没有出门,待在家中,不知不觉中睡了过去,还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客人乘着高大的马车来到家中。醒来后,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于是他告诉了妻子。
没过多长时间,家门口出现了一位年龄八十多的老妪,请求到家中避雨。何比干注意到,雨虽然下的很大,但老妪的衣服上却没有沾上一滴水,甚是神奇。
何比干将老妪请到屋中,以礼待之,很是恭敬。不久后,大雨停了,老妪告辞离去,何比干将其送至大门口。老妪离开前对他说:“何公的先祖出自后稷,辅佐尧帝,直至晋文公积累了不少阴功,你这辈子也同样积累了不少阴德,因此上天再赐予君符策,让你的子孙繁盛,继续光宗耀祖。”
说罢,老妪拿出了一个长九寸的符节授予何比干,并说道:“何公后世子孙能佩戴者当富贵。”说罢出门,瞬间就消失了。
何比干这才确定自己遇到的是仙人,是上天的使者,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上天的垂爱,除了祖先们积的阴德外,也是因为自身执法公正,活人无数,同样积了不少阴德。
彼时的何比干已经有了六个儿子,之后的三年,他又生了三个儿子。汉宣帝时,他从汝阴迁到平陵(今陕西咸阳),八个儿子跟从他,一个儿子留下来每年祭拜老妪。
何比干临终时,遗命让自己的坟墓朝东,即家乡的方向,以不忘上天派老妪给予自己的恩赐。
他的一个叫何秦的儿子为蜀郡太守,其后每一代的子孙都有入朝为官之人,可以说何家是累世名门望族,列入正史的有何敞等人。这都是何比干和其祖先积阴德的原因啊。
参考资料:
《幽冥录》
《太平广记》
《后汉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3: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79495
因果报应实录:祖父李威行善,孙儿李贤光宗耀祖
【正见网2022年11月20日】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宰相名叫李贤,今天不细讲他的功绩,单说他祖父李威的一件善行。李威,河南南阳人,经商为业,有次购入了一大车棉花到湖南去贩卖。有三个临江来的商人用三百两银子购买了这一大车棉花,他们把棉花放入客栈中,谁料不慎失火,棉花焚毁殆尽。这三个临江商人抱头痛哭说:我们本金没了,货物也烧没了,两手空空,又如何能回去,现在要么死,要么流浪当乞丐死在异乡啊。李威卖了棉花,还没有立即回去,本想在当地再买点货。他听到哭声,过去一看,正是前不久从他手里买下棉花的三人。
他问明原委,笑着安慰道:这点事就让你们三个男子汉哭成这样,何至于此啊?那车棉花卖与不卖不就在我一念之间嘛,这样吧那车棉花就当我没有卖出过,货物的损失算我的,就当我自己不小心失火烧掉了,三百两银子还给你们。说罢便将三百两银子全数奉还。三人还要推辞,李威笑着说:我损失了一车棉花,还不至于血本无归贫困致死,可你们小本经营损失了这一车棉花,就真的亏死了,我怎么忍心让你们沦落异乡呢,这三百两银子你们还是收下吧。三人千恩万谢的收下了,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好到当地各个庙宇为恩人李贤祈福。
李威做完此事后便动身回乡了。他人还没回来,家里的人就做梦梦见:有俩位红衣神灵说李威积了大德,上天将赐玉童降生在李威家里。家人惊奇,等李威回来询问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大义舍财,救了三条人命,梦中神言果然不虚。第二年,李威果然添了孙子,起名叫李贤,字“原德”。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李贤科举考中進士,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因李贤廉洁奉公,政绩卓著,他的爷爷李威、父亲李升去世后,皇帝都追封为阁老,追封他的母亲为一等诰命,先后以宰相的墓葬规格下葬。这样一家祖孙三代竟然有三座宰相规格的墓葬,这是从古至今少有的荣耀。
成化二年十二月(公元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進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皇上下令李贤作为明朝贤相,从祀历代帝王庙 。
李贤生前死后荣耀之多,而且绵延明、清两朝,翻遍史书也难找第二例,真的是光宗耀祖啊。可是,追其根源竟是其祖父李威行善,大义舍财,救人性命的功德。可见积德行善必有善报,同理行恶也必有恶报,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以此理来看当今的中共,几十年来行恶不断,整人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官场贪腐严重,未来必有大恶报在等着中共。到时要想不被恶贯满盈的中共牵连,唯有现在尽快退出中共党、团、队这一条路可以走。
资料来源:《耳谈》
原文:《李文达公大父》南阳李翁某,乃阁老文达公大父,故商也。载棉花一大抵湖湘鬻卖,有临江客三人,醵金三百两易得。在邸舍不戒于火,尽焚讫。三人击膺大恸,曰:“本尽赤手,归不得矣,非死则行乞耳!”李复来唁,笑曰:“公等何忧至是,货之售不售仅一间耳。我即失价,贫不至死,可忍为公祸乎!”即持金尽与之,而垂橐归。三人德翁,遍祷神庙。是时翁尚在途,而家已梦二绯衣神称翁阴德,锡以玉童。明年文达公生,中宣德癸丑进士,天顺末正位首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75490
救人于危难中子孙兴旺发达
【正见网2022年05月07日】
道书《云笈七签》说:“能救一人之命,当延一纪之年。若所救又是善人,延寿又当倍之。”一纪指十二年。意思是说,如果救了一个人的命,可以延长十二年的寿命。如果救的是善人,则加倍延寿。那么如果救了更多的人,就不止是延寿了,因为福德太大,所以子孙将兴旺发达。
三名士谏言避免屠城 范氏成望族
北宋真宗初年(1000年),四川农民王均等人因不满地方官吏,发动暴动,建立大蜀国,先后占领益州、攻破汉州(今四川广汉),聚集了十余万人,并打败了宋军杨怀忠、雷有终部。其后,雷有终率部反攻,成都城破。王均突围至富顺,十月,自缢而死。
原本雷有终在城破后打算屠城。当时蜀中名士范璨尚气节,范璲好读书,文鉴大师有声名,他们都是蜀人平素敬佩之人。三人一同在道中迎接朝廷军队,叩头对雷有终道:“蜀人懦弱,城中都是普通百姓,那些胁从的人,非常害怕被杀死。希望攻下城池后不要杀戮,铲除其凶党就足以了。”
三个人,皆堂堂大丈夫,且慷慨陈词,浑然忘记自身安危。雷有终为之动容,没有屠城。如此一城的百姓得以幸免,都是三人的功劳。范氏后来成为蜀地的名门望族,子孙繁盛,做官的有一百多人。
练氏夫人救一城百姓得福报
练氏夫人(872年-952年),名练隽,练湖(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人。她是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颇有智识。章仔钧以五千人镇守浦城的西岩山。
一天,南唐包围闽军的营寨,章仔均派边镐、王建封两名小校前去建州(今南平建瓯)求援。二人因遇雨耽误时间,按律当斩,练氏夫人力谏,并让他们逃走。两人随后投奔南唐,都做了南唐的大将。
943年,王延政割据建州称帝,建国号大殷,年号天德。翌年攻破福州。南唐得知闽国内乱,派查文徽率兵攻打建州。当时南唐军以王建封为先锋、边镐为接应,建州马上就要被攻陷,查文徽下令破城之后屠城。二人得知练氏夫人居住在建州城内,为了报恩,便偷偷携带金银财帛和白旗一面,通告了唐军将要屠城之事,要求她将白旗插在门上以免于灾难。
练氏夫人拒绝了所有赠品,并归还白旗,声称保护全城百姓免于屠杀便是他们最好的报恩;如果一定要屠城,她全家都愿意与全城百姓一起殉难。二人大为感动,便制止了屠杀行为,保全了建州百姓。翌年,闽国为南唐所灭。
练氏夫人也以80高龄去世。她病逝后,建州百姓感其恩德,打破了城内不能埋葬人的例子,将她葬于州衙后堂,立石“全城众母”一块以示纪念。她的子孙章氏后人,为了纪念救全城百姓的事迹,将堂号称为“全城堂”。江浙一带不少章姓人氏奉她为先祖。而章家也成为建州望族,宋代时,多人位至卿相,他们都是练氏夫人的子孙后代。
发生在不同时期的这两个故事,就是救人性命得上天福报的例子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4: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74729
古代官吏行善积德得福报的故事
【正见网2022年04月08日】
笔者选编了几则古代官吏如何行善积德的故事,虽然官小位低,抱着一颗善心,同样可以得到上天赐予的福报。
皂头多行善事积德的福报
明朝上元县(今属南京)皂头(注:衙役的领班)李中美,心存仁恕之心,常常说“公门好修行”这句话。他与掌管刑事案件的刑房朱某交好,他劝朱某说,大人信任你,如果你不利用这个机会为百姓行方便,就错过了积德行善的好机会。朱某感叹道:“我尚知文懂节义,你一字不识,却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实在心服。”两人遂结为儿女亲家,相互勉励多行善事。后来朱某的儿子,年方20就考中进士;李中美的孙子,十八岁获得乡荐。上天诚不负也。
商辂父亲善待犯人的福报
明朝中期名臣商辂的父亲,为人乐善好施,常常周急救危。在严州府做书吏时,时常劝其他官吏奉公守法,不可舞文害人。每遇到解押到府的犯人,他必想办法解救,使他们避免被处死。在他的努力下,绝大多数犯人保全了性命。
一天晚上,太守遥见吏舍有光。次日便问手下众人,昨晚谁家里有事。众人说“商某生了一个儿”。太守深以为异,对商某说,你的儿子将来必显贵。这个儿子就是商辂,后三元及第,成为朝廷重臣。
刑房为人洗冤得福报
明朝浙江省嘉善县支立的父亲在县衙的刑房工作。一次,一个囚犯无辜被冤判,支立的父亲很同情他,打算想办法为他鸣冤。囚犯私下对妻子说:“支公美意,我恐怕无法报答。明天你请他到家中做客,你可以以身事之。如果他接受了,可能会更用心,我就可活命。”妻子含泪答应了。次日,支公来到囚犯家中,其妻亲自斟酒侍奉,并将丈夫之意告之。支公固辞,此后仍尽心尽力为其奔走,最终囚犯被无罪释放。夫妻俩登门叩谢,感谢其厚德大恩,并说知道他还没有儿子,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而这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支公同意了,随即下聘礼迎娶。
后来这个囚犯的女儿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支立,20岁就考中举人,后由举人官至翰林院孔目,曾做过常州学官。精于经学,时人称为“支五经”。支立的儿子叫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是从贡生入博学宏词科,而支禄的儿子叫大纶,考中了进士。想来这都是支公不乘人之危的阴德所致。
县差救人命得福报
一年豫章(今江西省)发生大饥荒,新建县有一乡民生活十分窘迫,已经难以生活下去了,家中最后只剩下一个水桶。他将其卖了三钱银子,然后花两钱买了点米,剩下的买了砒霜,打算和妻子饱餐后共同赴死。
刚刚做熟,某县差上门索要丁钱,也就是人口税。县差说自己饿了,不知可否给点东西吃。乡民推辞说家中并无粮食,没法给他吃。县差不相信,就自己进入厨房寻找,发现了刚煮好的米饭,因此责怪乡民欺骗自己。
乡民摆着手说:“官爷,这不是给你吃的。”随后哭着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县差。县差马上将砒霜饭倒掉并埋怨道:“你何至于此呢?我家里还有五斗谷子,你可拿来顶一阵儿。”
乡民十分感激,便随着县差去其家拿谷子。拿回谷子后,将谷子倒出时,发现里边居然有五十两银子。乡民以为这是县差误装的官银,马上将银子送了回去。县差说:“吾亦贫人,安得此银?殆天以赐汝。”两人互相推让,最后决定一人一半。此后,两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多阅读传统文化故事,对今天大陆的中国人是有好处的,可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因果报应,从而可以反思到中共的魔鬼本性。做官是祖上积德的福报,身在官场,可以做更多造福百姓的好事,积下更大的福德,从而延续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甚至整个家族的福报,本是好事,但是到了中共这儿,却成了祸害百姓,祸害中华民族的场所,不仅积不了德,反而在大量的造业,毁自己的同时,也在毁自己的子孙后代,甚至整个家族,特别是迫害法轮功,迫害佛法与修炼人,是造下无穷罪业的极大坏事,中共却在不断的利用谎言与暴力蛊惑着各级官员参与其中。中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处处与佛法为敌,与传统文化为敌,与普世价值观为敌?这不是一个很值得今人去认真思考的吗?!
事据清代熊勉庵《宝善堂不费钱功德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4: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295579
瘟疫不入积善之家
【正见网2025年03月09日】
在清朝梁恭辰撰写的《劝戒录》中曾记述了福建一个叫杨自谦自述的故事。
杨自谦说:嘉庆二十五年(1820),福建漳州发生大瘟疫,感染上的人很快就会死去,人们到处寻找可以防瘟疫与治愈的方子,找不到。我因为日思夜想这件事,居然在梦中见到了一位穿黄衣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你如果想找到避免瘟疫的方子,为何不到圆山顶上去找呢?”
梦醒后,待邻居家的鸡叫了三遍,杨自谦便踏着晨光去登圆山。到了山顶,但见山光寂寂,树木葱郁。向山下望去,只有三五成群的牧童、樵夫,看上去人只有豆子那么大。他就这样干坐着一直到了午后,却什么也没有见到。
正打算回去,杨自谦忽然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与梦中所见的一模一样。他赶忙上前叩拜行礼。老人说:“你知道瘟疫是因何而起的吗?世人不知道积阴德,不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做小的善事没有用,做恶事没有后果,这样等到罪孽积累深重的时候,就在劫难逃了。与其在瘟疫发生后避免瘟疫,不如在发生前避免瘟疫。自古以来,瘟疫从不进入积善之家。现在传授给你一本书,希望能够广为传播,这才是避免瘟疫真正的奇方。”说罢,就在风中消失了。
杨自谦这才明白老人乃是前来点化世人的神仙。他急忙赶回家中,想看看书中记载了什么灵丹妙药。回家翻看,原来是宋本《玉历宝钞》,共三十六章,说的是宋朝人淡痴道长曾经进入阴司,阴司委托他将冥间之事传与阳世之人的故事。
改过向善,本来是每个人应尽的功夫,这本书表彰善行、斥责恶行,讲述因果报应,毫发不爽。神仙化作老人点化世人,也是用心良苦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25 04: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拾金不昧得福报 或发家或病消或子孙发达
【正见网2025年01月04日】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江山巨族祖先之善行
清朝浙江江山县的豪门大户人家中,以王家最为兴盛。据说王家的祖先,起初居住在北门外的一处茅草房里。一天早起,打扫茅屋时,发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里边有五十两银子。他知道这应该是过路的客人留下的,就坐在门口等待失主。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跌跌撞撞哭嚎着而来,王老先生上前询问,果然是丢失银子之人。失银者告诉他:“这些银子都是我借贷而来的,因为我的一个亲戚被人诬陷进了牢狱,所以想用这些钱贿赂看守的人,以期得到释放。要是今天丢失了银子,我的亲戚势必要死在牢狱中,他的妻子孩子也将无法活下去。而我也没脸面对亲戚,又岂能独活?这些银子关乎到四条人命,因此才如此仓皇啊。”说罢,又哭了起来。
王老先生劝他不必哭泣,把捡到的包裹还给了失银者。失银者详细询问了王老先生的姓名,千恩万谢后离去。
一年后,王老先生的长辈去世,他择日安葬。在安葬那天,灵柩距离墓地半里远时,突遭大雷雨,水位暴涨,灵柩无法前行,不得已,安放在半路的一处空地上,等待雨停。可是雨越下越大,王老先生徒步去看墓地,发现已被雨水冲毁,无法下葬。没办法,他只好在那块空地上堆土成坟。
又过了一年,王家突然发达起来,子孙中入学成为生员、考中举人的接连不断。大家都说这是王老先生还金的福报。
吴天爵拾金归还 上天赐金
吴天爵,字愧前,福建南安龙水人。他为人诚实,对于财物的取舍甚是严谨。因为家境贫穷,他靠教书养家糊口。
乾隆六十年(1795),吴天爵外出寻找可以教书的所在,在路上捡到了一个袋子,里边有五十两银子,银子外是用层层破布包裹着的。他知道这一定是贫苦之人丢失的,就坐在原地等失主。
过了一会儿,吴天爵看见一对夫妇号哭着而来,便上前询问。夫妇俩回答说:“我们是惠安人,因为饥荒欠了人家的债无法归还,就把女儿卖到某乡做婢女。谁曾想,在这里却把银子丢了。”
吴天爵于是和夫妇二人一起来到某乡,在询问买婢女的主人家后,发现夫妇俩所言属实,就把银子归还给了他们。主人很惊异,便问他是哪里人,为何到此。吴天爵说自己正在找一份教书的工作,主人听罢,感佩其人品,就将他留在家中教授自家子弟。
在府试的期限快到时,吴天爵仍如常教书,并未打算参考。东家知道他没什么钱,就代他将平时的习作交到县里,因此获得了考试的资格。东家还敦促他参加考试,当年就被录取成为生员。复试那天,有一个同桌的考生生病了,无法完成试卷,就请吴天爵代笔,代笔的酬金正好是五十两银子。这是上天在奖励他的拾金不昧啊。
黄秀才还银后中举人
清朝时,福建建安县有一名叫黄理坤的秀才,一天出门,在路上捡到了一张银票,上书一百二十两银子。黄秀才平生不贪财,尤其体恤贫寒之人,因此他在原地等待失主。
等丢失银票之人找过来后,黄秀才还给了他。失票人喜出望外,表示愿意支付二十两作为答谢。黄秀才却说:“我不要一百二十两银子,又怎会要二十两呢?”是以坚辞不受,然后就离开了。
第二年元旦,黄秀才前往黄华山拜佛,在神前香炉下发现有一百二十两银子。他十分惊奇,并找来庙里的住持,将银钱悉数交给他,让他作为修缮庙宇之用。住持用这笔钱对寺庙进行了修缮,没过几个月,庙宇焕然一新。
又过了一年,正值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乡试,入场考试前,黄秀才梦见有人在卖考试中榜名录,就问:“今科举人榜上有没有黄理坤?”那人回答说:“没有,只有第六十四名是黄邦泰。”黄秀才于是查阅了建安县所有生员的名字,并没有叫黄邦泰的,于是就在报名登记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邦泰。放榜后,他果然考中了第六十四名。这自然也是天意。
还银后发家致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无锡名噪一时的学者钱泳说,苏州有个叫夏源泰的人,居住在齐门西汇,开了一家木材商行,家道颇为殷实。他的先祖本是个裁缝,开了一家裁缝店,裁缝店旁就是厕所。
一天,夏裁缝上厕所时,捡到了一个装着三百两银子的包裹,他就等着失主回来,并还给了他。失主是木柴商人的伙计,他回去后将夏裁缝的善举告诉了东家。东家非常欣赏夏裁缝的为人,就将他招到家中,让他负责全家人的成衣,同时也兼做木材生意的伙计。夏裁缝由此积累了财富,逐渐发家致富。传到他的子孙时,生意仍然很兴旺。
还金银珠宝 顽症消
钱泳还说了另外一件事:无锡县东门住在克宝桥的某人,从小就患有膈症,也就是现代人说的食管癌,邻居都称他为“膈翁”。
一天,膈翁偶然进入茶馆,竟捡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边都是金银珠宝。膈翁心想:“我已经是个将死之人,还用得着这些东西吗?”于是他就坐在那里等失主。
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一个老妇人踉踉跄跄而来,边哭边在找什么东西。膈翁问明原因,得知她就是失主后,就将包裹还给了老妇人。老妇人千恩万谢离去。
膈翁回到家中,忽然感到头晕目眩,一阵恶心,随即吐出一块硬痰,象牛皮一样坚硬,用刀将其切断,但断裂的部分很快又合在一起,众人都深以为异。从此以后,膈翁的膈症竟然痊愈了,而且以高寿善终,家道也渐渐兴起。
结语
俗话说,“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故事中的普通人拾金不昧,不仅拯救了失金者,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