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7、净空法师特别强调清净心
还是他一贯的追求功夫成片的理念,所以很多念佛人都在烦恼自己怎么没有清净心,怎么才能建立清净心,头上安头。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六:你念佛要念到清净心,否则不能往生。
我:淨空法師說過“若你可以唸佛功夫成片,你就有机会见到阿弥陀佛,就往生自在了”。总之,没有追求功夫成片,没有过度地、特别地强调清净心。
“黃念祖 無量壽經講座【6】56~66”
https://youtu.be/hmqV608ivZw
注意!在7小時01分50秒,藕益大师说过他只求下下品往生,而夏师公说过,邊地(边地)我要去還去不了,現在要去去不了。
我个人认为,这说明末法时代众生福薄慧浅障重,想下下品往生都难,幸好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才能在边地疑城重新发菩提心,忏悔唸佛。
海賢老和尚和净空法师苦口婆心“唸佛去!唸佛去!”,真是大悲心啊! 其深義,大家理解不, 發菩提心你很難發出來啊, 唸佛你才能全摄佛德啊, 起码能到边地呐!(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接下來引用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
“為什麼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就可以得到不退轉?剛才我們講了一些,這就是理一心。現在再補充一句,比較好懂一點的,也是蕅益大師的話,你念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名以召德,萬德洪名,你叫什麼名字來什麼;換言之,你念這個名字的話,阿彌陀佛的萬德都到你心裡面來了。所以就全攝佛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下手你就從事念開始,拿著佛珠念。”
再有:
“底下再進一步來讚揚,這樣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我字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這一代時教裡頭,在我這個法裡頭,應該叫做「第一弟子」,這樣的人應該叫做是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第一流的,居首位的,非餘人所能及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捷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不能明合道妙,你只要老老實實念(只怕不老實,只要肯老老實實的念),自然暗合道妙。自然暗合道妙就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是無上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用五劫的工夫來思惟出來四十八願這樣的法門,是巧妙,是再巧妙沒有了,是無上的方便。
所以密宗就是說方便為究竟。你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在你度生的方便上,你有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你成佛也就徹底。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門是最為第一,最為難信故。為什麼說是第一?難信的,你能信。所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世間,連天人什麼都在內),都是不容易信受這個法。還可以補充一句,這是深契佛心故,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佛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是利益眾生。佛要這麼一個世界幹什麼,是不是?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還要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做什麼?利他。這樣一個法門,使得眾生都容易達到,都能在這獲利,都統統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是深契佛心。因此對於這個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應該稱為第一弟子。”
作者:5、对发菩提心的看法不同
净空法师把发菩提心和念佛是完全分开的,他的观点认为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念佛是念佛,甚至认为如果不发菩提心念佛无用。这种观点如果放到通途法门(圣道门)没有问题,但净土法门不是这么回事。
净土祖师认为只要相信极乐世界,愿意去,这就是菩提心。链接:蕅益大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善导大师把观经的三心归结为两种深信:善导大师:观经三种心归于二种深信,信自身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信弥陀本愿称名必生
参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于具足了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所以已经含摄四弘誓愿!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四:不另外发菩提心,念佛也不能往生。
作者:6、净空法师认为如果想去极乐世界享福,不能往生,因为没有发菩提心
这里无疑又增加了一个往生障碍,“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想法有什么不对呢,真正的净土法门本来就是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让后让我们升起念佛求往生之心。往生条件就是信愿持名念佛,和享不享福都没有关系。
而且从事实来说,到极乐世界当时是享福了,环境那么好,想什么有什么,个个都是上善人,这当然是享福了。但妙就妙在你可以一边享福一边修行,而且享福不会让我们退转,只前进不后退,一生成佛。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五:你对极乐世界不能有贪求享福之心,否则不能往生。
我:误会1:老法師沒把发菩提心和念佛完全分开
误会2:老法师没有另外发菩提心的说法
其实老法师对菩提心的看法跟祖师大德是一致的。
另外,第6,老法师的确是说“你对极乐世界不能有贪求享福之心,否则不能往生。”这里的享福相当于外国话“Enjoy your life”的享受意思。因此,万万不可有去极乐世界enjoy的心。
黄念祖居士:《華嚴經》反過來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話也是非常深刻,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你修許多的善法,你做的是魔的事情。
这两道问题,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2014]有詳細讲解过发菩提心「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有三種法和菩提門相違背,要離開。「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就要去順,要去順從,要去依順。依智慧門,依慈悲門,依方便門......
一时找不到净空法师的开示,所以引用黄念祖的无量寿经讲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很长篇幅,在第一集的6小时48分14秒)
底下我們就要解釋一下菩提心,菩提心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個大不要做大小相對待的那個大,這個錄音機比那個錄音機大,回頭我就說我這個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對待的大。這個大它應該是大方廣的那個大,那個是絕對待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種相結合的心,這個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要發起這種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心,就稱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在這個地方做一個扼要的介紹,因為以後到了願文的地方還要講。
這個發菩提心,根據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往生論註》在中國成為佚書,淨土宗有十來種書中國沒有了,都是從外國找回來的,這個《論註》是其中之一。我們很多古人沒有見過這個書,所以有人就把曇鸞跟道綽都從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中給開除出去,其實那都是功績很大的。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出,《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中當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優,有的就劣(五逆十惡還不劣嗎?但是最後他發心了、他懺悔了、他精進了),都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作佛的心,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作佛?一個是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誰都高,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你是為了自己。願意成佛的就是要度眾生,你究竟的覺悟,你才有這個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夠真實給眾生真實之利。所以就是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的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怎麼度眾生?真要度眾生的話,就是能夠攝受眾生,讓眾生能生到有佛的國土這樣的心。阿彌陀佛就成就這樣一個國土,我們現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就是使得這些眾生能生到有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就是度眾生的心。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安樂就是極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發無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輩往生都發菩提心,你要願意作佛,願意度一切眾生,願意攝受一切眾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國土,而發的無上菩提心。若不發無上菩提心,但是聽到彼國,僅僅是聽到彼國,快樂極了,極樂,那是無法比。有的人就說,我活的時候要修行,活的時候要好,比別人強,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別人好。這一種就是我活的時候也要好,死了之後也要好,為自己打算,這個是打算不到的。曇鸞大師就說,要是這樣的話,為了求樂而願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所以極樂世界純一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廣度眾生,大慈悲、大的願力,攝受眾生能夠往生有佛的國土。一切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天天咱們念的偈子,願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國,大願力!有這個信心,信心這就是有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信,信是清淨的心、智慧的心。這一段的解釋,這樣的菩提心很親切,對於淨土學人聽得很親切。
底下《安樂集》,這是兩個緊接著的,上面是曇鸞,底下是道綽。玄中寺,玄中寺是三個祖師都在那的,現在修得很好了,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都在那住習過。《安樂集》說,「依天親《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有兩方面。「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有三種法和菩提門相違背,要離開。「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就要去順,要去順從,要去依順。什麼是三呢?第一個是智慧門,第二個是慈悲門,第三個是方便門。頭一個是要智慧,第二個要慈悲,第三個方便,就是大願力,我有這種方便的方法去度眾生。所以它分開三個,其實就是剛才我說的,通俗的說,發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
具體說來是怎麼樣?第一個就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還不是僅僅說我往生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這解釋,我們在這個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樂。講弘一法師的例子,到湛山寺請他講戒律,給他拿了(送到房間裡頭來)幾個菜一個湯,弘一法師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別人就給他拿了一個菜一個湯,還不吃。這就報告倓虛方丈(倓虛老法師)說:弘一法師不吃。倓虛老法師說:你們就把你們吃的盛一碗給他。大眾吃的,大家都這樣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眾吃的菜給他端去了。他問了問:你們是不是也吃這個?他們說對,他就吃了。所以一切時處,不是自己求安樂。現在有一些人,據說有的在美國的出家人,嫌美國的汽車不夠講究都不坐,在美國要坐進口汽車。德國車更講究,在美國嫌美國的車都不好,要坐德國車,這個就跟道綽大師所說的不大相合了。有智慧的人不求自樂,無我,「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這個「我」字是萬惡之源,現在我們不能求自樂、自尊種種,這一切一切,要「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就是去這個身見。現在學術化的氣功是非常熱鬧,有人說他們是外道,我說他們連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莊子這些道理還是很高深的,這些人只能稱為氣功師、養生家,他就是把這個身體修練得挺好。我們這裡你看,一教你,頭一句話就說,你發菩提心不是要貪著自身,在這身體上去保養它、維護它,讓它舒服。所以這個無我,不只是在講經的時候談無我、無我,講得天花亂墜,而真正在一切時處,起心動念,首先咱們不要說無我,先不要有個人主義,這個做為第一步。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一切眾生真實是苦,苦苦你隨便可以看見,到了夏天,蟲子掉到地下,多少螞蟻吃這個蟲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這個苦不苦呢?豬,我看見豬就是可憐,不但牠要被殺,而且注定牠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光的。苦,都是苦,要拔眾生的苦,而且拔一切眾生苦。所以大慈悲心,這是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我們要有安住,讓眾生得到安樂。不是安自身,而是要眾生安樂。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眾生可憐,本來是佛,都同具有佛性,《大乘起信論》講到都有如來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冤枉得很,迷迷糊糊的顛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憐憫!這是憐憫眾生的心,要憐憫一切眾生就「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又提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離開了恭敬供養自身心,剛才只談自身,這地方又加上一個心字,這就很深刻。供養不要供養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樂,這個道理很好懂,也沒有可爭辯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還都是得承認下來。怎麼叫恭敬供養自心?這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楞嚴》裡頭,阿難之所以會不能自拔,以及一切眾生要修佛沒有成佛,反而甚至於墮落成為魔王的眷屬,都是因為不明白兩種根本法,一種是生死根本,一種是菩提涅槃根本。菩提涅槃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眾生之所以認為是自己心的,實際上就是意識分別,這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識,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但是大家不知道,常常就是用這個來做為主宰,凡是什麼東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覺得它對,不合乎自己的就覺得不對。甚至於說,某些佛經因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說這個佛經是假的,這種人已經出來不少了,這就是供養他自心。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的古話,「寧作心師,莫師於心」。這句話要不解釋很難懂,這個文字是老的文字,你應當作你自己心的老師,不要把自己的心當作老師。當師於心,就是對於這個心作老師,不要以心為師,就是這個心意識你覺得是怎麼樣就去做,就是自己頭腦中所想的這些東西,是不堪去供養的,不堪去尊敬的。《四十二章經》就講,連續兩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這是個很大的關鍵。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己領悟的一知半解,對於自己所了解的東西,拿它當主宰,再批判一切別的東西,順乎我的才對,不順乎我的就不對,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千萬不要信你自己這個意(意識),「汝意不可信」。跟道綽這個話是一味的,跟中國那個話,「寧作心師,莫師於心」,不要拿心當老師,要做心的老師,就這個話的意思。供養自身心。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見,來破除我們本有的眾生知見。你把你老的知見拿來當家作主,當主宰、當評判員、當裁判員,它來評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歷史舞台,他就不可能真實接受佛的知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就叫做「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如果是只求供養自身,求自身安樂,沒有讓眾生離苦,恭敬供養自身自心,就是一切都以自己這個心,這是至高無上的,用它來評判一切、觀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覺得別人不對,自己對,這都屬於這一類。你自己就是供養自心,把自心供養得太高了。
「順菩提門者」,順的話,就剛才相反過來,這個說簡單一點。順,一個就是「無染清淨心」。無染清淨剛才說就是大智慧,不是為自身求安樂。第二,「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就把剛才那個反過來了。第三,「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這是最上的安樂,「攝取眾生生彼國土」。「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所以一切是為了眾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願願都是為眾生,要不是為眾生何必有這些依正莊嚴?所以讓一切眾生得畢竟的樂,畢竟樂是究竟的、徹底的、真常的樂。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是什麼?就是指的安樂國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淨土這個法門。他這說的有很多人大家覺得很絕對,佛的法門很多,怎麼都提出來要依這個大義門?要以極樂世界做為一切總的功德?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大義門,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很契機。現在我們可以這麼看,我斗膽這麼說,在現在這個具體情況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旃檀木,片片皆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淨土的話,要想即身脫離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就可以這樣說。你參禪也好,你修密也好,什麼都還可以,但是都要依這個大義門,就是極樂國土。不然的話,你當然是再周轉,再來,還要一次一次的機會,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已經得到人身,現在的人身,在這一生之中了辦這個大事,修什麼都好,當然是修淨土更應機,但是你如果連求生淨土的這個心願都沒有的話,要即身超脫生死,可以說是沒有希望。這就是曇鸞、道綽這兩位淨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為是祖師的,後來因為他們的書中國沒有,有的人就把他們排在名單之外,那是錯誤的。
一向专念:底下解釋一下,因為古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以發菩提心為主,其餘都是輔助;一種說法以念佛為主,其餘都是輔助。這個對立面的意見我這寫的有,我就不講了。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兩句話合在一塊說,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下面這一段,我們就節省時間,大家自己看看,這是兩面都照顧了。一向專念,一向就是可以朝著一個方向,偏向一邊,是一味的,老是這樣,總是這樣,一段時間是這樣,這叫做一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恆依止持名念佛」,專誠的依止這個念佛法門在那實修。一向專念是根據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個大願,因為它提倡有十念就可以往生。但十念我們不能夠說是等到臨死念十念,是不是?我們既然理解了這個方法,理解了這個重要,理解了普度眾生只有這樣一個殊勝之大義門,自己就要念。本於這個十念必生的大願,就是一向老念,你老念之後,你在臨終的時候蒙佛來接引,慈悲加佑,你才有最後那十念。所以咱們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做到了,「必得往生淨土」,就可以「圓證不退」。
所以經裡頭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往生的。這是為什麼?就是「果覺因心」,因為這句佛號是果覺的名號,這個果覺的名號具足一切功德,現在我是在因地,在因地中我在念佛,這句佛號就成了我的心,我的心現在沒有別的就這一句佛號,所以佛的果的覺悟成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非常直捷了當,「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
一向專念到底念多久?就是盡形壽以至於到十念,最多你就是這一輩子老是念,這種人很多。前幾年福建一個老太婆,八十多歲,念佛往生,一天念幾萬。她死了之後的照片,我《淨土資糧》登了她的照片。盡形壽,她一生就老這麼念,念到後來,一天跟她孫媳婦說,她說不要給我做飯了,我見到佛了,我就要往生了。她就不吃飯,還是念,她後來就見佛,又看見佛來了,最後還是半跏趺坐,搭著衣端坐,面貌如生,這樣往生的。盡形壽,乃至十念,這一生就念了這十句都可以。但是就是說,這個一向專念指的什麼?指你從開始起到最後這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專念。不行的話就是修十念法,剛才說過,十念法也是一種,也都可以往生。在《觀經》說的是五逆十惡,臨終聽到善知識的教導,他懺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這兩種,包括臨終最後念了十念,還有平常就修十念法,這是最方便的,也可以。盡形壽,這一生老念;再有另外就是這兩種,一個就是平常修十念法,一個臨終有這個機緣能夠念到十句,念到最後斷氣。關鍵在最後,要死的人,他聽了別人勸,他就開始念一句,以至念到第十句,他就能往生。「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念到後來,覺得我念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麼效果,你看搞氣功的又是這個本領、那個本領,他就搞別的去了,見異思遷,那以前再念得多都不叫一向專念,最後他不念了。還有,或者有人在最後的時候病痛,或者意志不堅,留戀這個家、子女,念不成了,這都不叫一向專念。只要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決定往生。
或者有人會懷疑,念佛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底下就回答,因為能念的跟所念的,能念的是我們在念,所念是這句佛號,都是實相。能念的我就是實相,我所念的佛號也就是實相,這個實相的功德那是無邊。根據《彌陀要解》,說「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又號無量壽。無量光就橫遍十方,在虛空中沒有地方不遍,遍照;無量壽則豎窮三際,過去、未來、現在,豎窮三際就是沒有終了,過去是不可窮盡的,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無量壽,都是貫徹的。「橫豎交徹」,橫和豎相交相徹。「皆法界體」,法界的本體就是空間時間。「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就是以法界的全體作成阿彌陀佛的佛身,作成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舉這個法界體作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就出來了,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是法界的全體。
在黄念祖的第一集还有很多内容,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