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61|回复: 12

吴哥窟知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005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吳哥王朝歷史簡介
Jayavarman I
-於吳哥附近的 Aninditapura 稱王.


Jayadevi
-Jayavarman I死後, 由女兒 Jayadevi, 繼承為高棉歷史上的唯一女王.


Jayavarman II 790-850
-公元 790 年, Jayavarman II 征服了Vyadhapura ( 現柬埔寨西南部), 和 Sambhupura ( 現在的 Sambor ), 及北面的 Wat Phu. 他首先於 Roluos 建都. 當他打算再向西北征討拓張時, 受到挫折, 其勢力退回至 Angkor 附近的 Kulen 平原. Jayavarman II 於 公元 802 年, 於 Phnom Kulen 的 Mahendra 山, 自封為 " 全宇宙之王 " ( Chacravartin ), 但當時他其實只統治一方國土, 毗連或附近 存在其它各自統治的王國. 直至多年之後, 才積聚軍力, 取回湖泊旁邊的 Roluos. 並終年於此.


Jayavarman III 850-877
-Jayavarman II其子 Jayavarman III 繼位


Indravarman I 877-889
-開始了早期吳哥城市的建設. 公元 879 年至 881 年間, 於現在Angkor Wat 之西南, 建造了被稱為 Roluos 建築群的 Preah Ko 廟 和 Bakong 五層金字塔, ( 代表 Meru 山, 諸神居住的地方 ).


Yasovarman I 889-910
-Indravarman I 死後, 其王儲及另一兒子 Yasovarman 爭奪王位打鬥, 另 Roluos 的王宮被毀.
-公元 889 年, Yasovarman I 登基後, 決定搬移王宮至 Angkor. 選擇了 Bakheng 山為市中心, 他把 Bakheng 山頂整平, 建造了王國的寺 廟. 於 Roluos 他又加建了 Lolei 廟. Yasovarman I 下旨建造 East Baray ( 東面之湖 ), 達 7 公里長,2 公里寬. 提供飲用水源, 此人工湖 泊, 隨了在雨季期間, 平時通常乾涸. Yasovarman I 於公元 910 年 駕崩.


Harshavarman I 910-922
-Harshavarman I 祗統治了 10 年 其間建造了 Baksei Chamkrong金字塔.


Isanavarman II 922-928
-甚少歷史紀載


Jayavarman IV 928-941
-Isanavarman II 統治至公元 928 年. 便傳至 Jayavarman IV, 他毅 然放棄 Angkor, 遷徙至 東北 70 公里外的 Koh Ker.
-其後七後, 此王國同時有兩位王帝, 一位 ( 可能是合法的君主 )留Angkor; Jayavarman IV 則移往 Koh Ker. 從他所用磚建造 PrasatThom 廟的規模, 可窺知當時的王朝是富有及強大的.


Hashavarman II 941-944
-Jayavarman IV 的兒子繼位成為 Hashavarman II, 只有 3 年, 便被 其表親 Rajendravarman 搶奪王位


Rajendravarman 944-968
-Rajendravarman搶奪王位後, 遷國都回至 Angkor. 他於 East Baray人工湖內之島上建造了 East Mebon 廟, 又建造了王國寺廟 Pre Rup. 為了鞏固實力 Rajendravarman 把歸附的諸侯王國屬地改名為省, 不願意歸順的王國, 再以武力征服. 又出征居住於越南中部的Chams 族. 高棉的歷史 一直都與信奉回教的 Chams 族發生衝突. 於公元 967 年, Rajendravarman 死前一年, 建造了以彫刻精細而 馳名的 Bantey Srei ( 當地人稱為女王廟 ), 是吳哥窟一處重要遊點.


Jayavarman V 968-1001
-於公元 968 年, Rajendravarman 的兒子 繼位, 他把國都稍作西移, 稱國都之為 Jayendranagari , 另建一座王國寺廟 Ta Keo.Jayavarman V 在位 50 年間, 常忙於應付及鎮壓各諸侯的不滿. 最後大致和平解決.


Udayadityavarman I 1001 - 1002
-Jayavarman V 沒有子嗣, 而後繼的 Udayadityavarman I 不屬 Jayavarman 血緣, 他只統治了數月, 便爆發了長達 9 年的內戰.


Suryavarman I 1002 - 1050
-最後由 Suryavarman I ( 有傳說 Suryavarman 是馬來亞裔的佛教王子 ) 得到勝利, 接掌王位, 統治了 30 年. 他於 Angkor Thom建造王宮, Phimeanakas 金寺塔廟, 並建造了 8 公里 長 2 公里闊的 West Baray ( 西湖 ). 現時還作供水水庫之用.


Udayadityavarman II1050 - 1066
-Suryavarman I 的兒子繼位成為 Udayadityavarman II, 他增建了 Baphuon 廟 , 和於 West Baray 內的 West Mebon.


Harshavarman III 1066 - 1080
-Udayadityavarman II 其弟 Harshavarman III 繼承王位之後, 受到內亂及與 Chams 族 的戰爭影響, 王權便落入來自 Khorat 高原 ( 位於現在的泰國境內 )的王族


Jayavarman VI 1080 - 1107
-來自 Khorat 高原 ( 位於現在的泰國境內 )的王族, 自封為 Jayavarman VI


Dharanindravarman I 1107 - 1113
-Jayavarman VI 傳位予其弟 Dharanindravarman I, 又發生宮廷血腥奪權慘案, 他被其姪 Suryavarman II 所殺.


Suryavarman II 1113 - 1150
-Suryavarman II 在位 40 年, 他臣服中國宋朝, 宋朝派出軍隊協助, 攻打 居住於越南的 Chams 族. 當時國力強大, 到達頂峰, Suryavarman II 就是世界七大奇景 Angkor Wat 之締造者. Angkok Wat 佔地 200公頃, 主要尊崇印度教的 Vishnu ( 保護神 --- 維持宇宙的秩序及和諧 ).


Dharanindravarman II 1160
-甚少歷史紀載. 繼續與越南的 Chams 族發生戰事


Yasovarman II 1160 - 1165
-不斷飽受與 Chams 族的戰事糾紛影響. Yasovarman II 於 公元 1160年被宮內官員刺殺並掠奪政權. 直至 公元 1177 年,Chams 族人的海軍, 從湄公河開入Tonle Sap 湖, 發動突擊, 攻陷王城並放火燒燬. 其後 4 年柬埔寨淪陷.


Jayavarman VII 1181 - 1219
-公元 1181 年, Dharanindravarman 的後人 Jayavarman VII 發動反攻, 趕走 Chams 人, 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於 55 歲登基重建王國, Jayavarman VII 征討 Chams 族. 把 Champa 的王帝押回吳哥囚禁, 將 Champa 吞併入柬埔寨的國土. 當時國力極之強盛, 國界東臨越南, 北至寮國永珍, 西至,緬甸, 南至馬來亞半島. Jayavarman VII 是高棉歷史最輝煌時代的偉大王帝.


Jayavarman VII
-在位 40 年間,大興建設. 搭橋造路, 建築廟宇醫院, 宮殿等項目的數量和規模, 大大超越前朝. 他建造了 Ta Phrom 廟後, 又建造Preah Khan 和 Neak Pan 廟. 於 Angkor Thom 內興建了著名的 Bayon 廟.


Indravarman II 1219 - 1243
-Indravarman II 繼位, 他仍以佛教為國家宗教. 但王國已經開始走下坡, 放棄了吞併的 Champa. 北面的傣族人建立 Sukhothai 王國 , 開始對高棉構成威脅.


Jayavarman VIII 1243 - 1295
-Jayavarman VIII, 他改信奉印度教, 不斷移走內國內佛教的宗教文物和佛像. 於 Angkor Wat, Bapuon, 和 Angkor Thom 內, 改換以印度教色彩的彫塑為主題.
-1283 年, 成吉思汗的兵力入侵. 差不多同時, 傣族也在邊境進迫. 於 1295 年 Jayavarman VIII 讓位給姻親 Srindravarman.


Srindravarman 1295 - 1307
-Srindravarman 是一位佛教徒


Srindrajayavarman 1307 - 1327
甚少歷史紀載


Jayavarmadiparamesvara1327 - ?

 
其間的歷史紀載不多. 按一些傳說, 最後的一位王帝是被他的園丁於採摘甜醬瓜時, 錯手殺害. 之後屢遭毗鄰傣族攻打, 約 1431 年或 1432 年,吳哥城被放棄, 淹沒於森林

法國自然學家 Henri Mouhot, 得到倫敦 Royal Geopgraphical Society 的 協助, 根據傳聞資料, 於 1858 年九月抵達暹粒探究, 重發現了吳哥窟.隨後數年, 他不斷返回吳哥窟做詳盡的勘察, 紀錄工作. 直至 1861 年, Henri Mouhot 感染高燒而逝世. 他生前所留下的吳哥窟工作紀錄, 由其家屬發表, 引起全世界矚目.

當時柬埔寨是法國的殖民地, 但吳哥窟則是屬於泰國境內. 於 1907 年, 泰國與法國簽定條約, 把吳哥窟割出給法國殖民地之柬埔寨. 第二次大戰期間, 吳哥窟曾經又歸回泰國擁有數年. 之後再回歸柬埔寨, 直至現在.


於 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評定為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


吳哥窟(Angkor Wat)的簡介

吳哥窟/如風的往事
即使沒有收集動植物標本的法國人亨利·莫哈特(HenryiMouhot)在1860年闖入吳哥窟沉睡了400年的秘密花園,相信也終有一天,因為超然的偉大,吳哥窟仍會在柬埔寨的熱帶叢林中向這個世界發出信號,從而引來人們關注的目光。


西元 802 年,國王嘉亞娃曼( Jayavarman )二世統一了高棉王國,將首都安在洞里薩湖的北岸,定名“吳哥”。“吳哥”出自梵語“ Nagara ”,意為“首都之城”。吳哥王朝先後有 25 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孟加拉灣以及越南的部分土地。歷代國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寺廟,使吳哥逐漸成為整個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不過在西元 1431 年,曾經繁榮一時的王朝卻隨著泰人的入侵而畫上句號。


棄城而逃的高棉人遠赴 150 英里之外的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殊不知泰人的目的只在于掠奪,對于那座高棉人久居的古城並沒有興趣。當他們怀揣著吳哥的數億珠寶返鄉之后,那些俯瞰歷史塵煙的神的宮殿、佛的寺廟,便被深深地埋藏在洞里薩湖畔的綠色荒蕪里,成為被遺忘的過去,開始了沈默的光陰。


吳哥窟/寺廟、城堡與花園

占地 124 平方公里的吳哥窟有著數不清的寺廟、城堡、宮殿與花園,經過一千年的風雨,那些仿佛屹立在世界之外的建築大部分已是殘垣斷壁,在歷史烽煙中話盡蒼涼。保存最為完整的寺廟就是小吳哥( AnkorWat ),在 12 世紀中葉共有几十万人參與修建,前后共用了 37 年時間,是吳哥窟唯一面向西方的寺廟,而建造小吳哥的國王還未來得及看一眼他所創建的神奇就溘然長逝了。


而今高棉人把它印制在自己的國旗上,成為高棉的象征。在小吳哥方形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陡峭的高塔,象征著神所居住的須彌山,這就是佛教徒与印度教徒們篤信不已的宇宙中心;寺廟外的護城河意味著宇宙之外的大海。重重疊疊的石雕回廊的牆壁上有著精細的浮雕,內容是印度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与《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


AnkorThom 是真正的吳哥城,有 5 個城門。歷史上曾有的宮殿已經坍塌,但是中心寺廟貝雍寺( Bayon )上的 54 個佛塔卻依然完好,每座塔的四面都雕琢著巨大的微笑著的臉龐,那是聞名于世的“吳哥微笑”。據說,那個迷人笑臉是神的臉龐,而更多的高棉人卻愿意相信那是建造了吳哥城的國王嘉亞娃曼七世的微笑。


嘉亞娃曼七世修建的另外一處駭世之作就是 TaProhm 花園,花園內的道路扑朔迷离,曲徑通幽。熱帶雨林的潮濕給古舊的牆壁涂抹上濃重的石青色,參天的無花果樹、木棉樹與佛塔建築生長成為一體,穿梭其間,仿佛穿越過時光隧道倒轉回千年前的神秘世界。


而遠離塵世的女王宮( 禁止 鄄 teaySrei )是吳哥窟最古老、最美麗、最具有印度風格的建築,它精緻如絲的雕刻被最早發現它的法蘭西人稱為是高棉人的瑰麗珠寶,在一千年之后似乎依然有著古老的魔幻力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大吳哥城 Angkor Thom
據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形容,十三世紀末年的大吳哥城到處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遜色。現存的大吳哥是12世紀後期遭人破壞後,由賈耶跋摩七世所建。這位虔誠信奉佛教的國王,用紅色城牆將吳哥城圍繞起來,四方型的圍城,是吳哥最大之遺址城。


走進大吳哥城,每一個城門入口都有五十四尊石像,左右各廿七尊,分列兩側。一邊是慈善的力量,一邊是邪惡的力量,一邊是神,一邊是魔,分別抱著一條「七頭蛇」保護王城。此外,在高約20公尺的城門頂端,是一尊巨大的四面佛,分別代表國王的慈悲、喜、捨。


在整個大吳哥王城的範圍中, 除聖殿巴揚寺(Bayon)之外, 還有巴扶恩廟(Baphuon)、王室內院(Royal Enclosure)、菲米內克斯寺廟(Phimeanakas)、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築。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 ),位於大吳哥城的中央,長達300公尺,據說是當時國王的閱兵台,包含主要平台及兩個附屬平台。


平台左右兩側雕刻著一些大象,騎在象身上的正是當時的王朝大臣。平台前方的廣場上錯落著12座紅色小塔,至於有何用意,則是眾說紛紜。


    大吳哥城是由一一八一年登基的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所建,這位國王是一位虔誠信奉佛教的國王,他所留下的吳哥都城遺址緊臨著小吳哥,是一處被長達十二公里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在進入都城前,遠遠便會見到高及七公尺的大石城門上頭,四面都刻著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的面容,唯與印度教不同的是,此乃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佛菩薩。在吳哥都城中央,仍依須彌聖山觀念建立起壯觀的巴戎寺(Bayon),其最特殊的設計,是每一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三公尺高的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微笑面容。


      兩百多個微笑浮現在囪綠的森林中,多變的光線或正或側,時強時弱的探照,樹草中的蟲鳥此起彼落的交織輪唱,好似一個設計新穎的聲光舞台秀,軒昂的眉宇、中穩的鼻樑、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自從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去世後,吳哥皇朝國勢驟弱,臨國暹羅便趁機侵擾入侵,在一四三一年終於攻下吳哥都城,而將宮殿珍寶、神廟金佛洗劫一空,王都被迫遷往金邊(Phnom Penh),吳哥因此被冷落了四百餘年。當初加亞華爾曼七世在吳哥都城內留下的皇宮、官衙等建築,除了校閱大象軍團的大象陽台(又稱鬥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外,幾成頹傾。廊柱土瓦湮沒於林蔭樹叢中,昔日的大殿石板也已換上蔥綠的苔蘚地毯,成了落葉奔颺的舞台。大自然已成功接管了這塊寶地,若要追億往日皇室情景,也許周達觀的記敘還派的上用場,「…….其正室之瓦,以鉛為之,餘皆土瓦,黃色。橋柱甚巨,皆雕畫佛形,屋頗壯觀,修廊復道,突兀參差」。



巴戎廟─百茵廟(Bayon Temple)
百茵廟(Bayon Temple)位於吳哥城的正中央,神廟距離各個城門都是1.5公里的距離,廟裡頭有49座四面佛塔,加上吳哥城五座城門上的四面佛塔,共54座,象徵佛光普照,亦代表當時高棉版圖下統治的省份,它的中心屹立著一座特別高的佛塔,象徵著宇宙的中心。巨大的【觀音菩薩】佛像,慈悲和藹的面目,被稱為「高棉的微笑」牆壁上的浮雕描繪出當時人民的生活、戰鬥場面、國王出巡等情景栩栩如生,刻化得十分生動。屹立許久的女神像,姿態百變,優雅端莊,維妙維肖。神殿裡,樑柱上的框框裏原來都有神像或佛像,在歷史宗教變革下有的被偷走了,有的招致損壞。
廟前回廊的屋頂已崩毀,殘留著石柱和石壁,石柱上雕刻紋路依然清晰可見,柬埔寨政府無力修復,目前由聯合國文教組織整建中。在地上每個石塊上打洞是做什麼用呢?傳說是用來插木樁搬運石塊用的。
這些佛塔,高矮不一,每一面佛像都帶著不同的微笑,有的很可愛、有的很神秘,不管怎麼笑,反正這就是微笑高棉一詞的起源。有聽說這些佛像,都是以建造者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的面容為基礎加以打造。



鬥象台(Elephant Terrace)
自從微笑皇帝去世後,吳哥國勢驟弱,臨國暹羅便趁機侵擾,在一四三一年終於攻下吳哥都城,而將宮殿珍寶、神廟金佛洗劫一空,王都被迫遷往金邊(Phnom Penh),吳哥因此被冷落了四百餘年。當初加亞華爾曼七世在吳哥都城內留下的皇宮、官衙等建築,除了校閱大象軍團的大象陽台(又稱鬥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外,幾成頹傾。此乃古時皇帝挑選座騎,點將閱兵的地方,南面之梯級兩旁飾有 " 3頭之象 ",正在用象鼻集合蓮花。再往前之 3 米高連續牆身, 刻有打獵之大象。 中間之梯級, 則以 Garuda ( 鳥神 ) 和獅子作為裝飾。在大象台階北端, 外牆之後面, 有一個極之精美之石刻 " 五頭之馬 "。徚薘頭上之多層皇幡裝飾, 應該代表帝王所乘之馬匹。馬後面圍繞著飛天仙女, 及一些面目恐怖之魔鬼, 正在追趕著一些受驚的人們。 站在這裡您能冥想吳哥古王朝為爭奪王位及領土的緊張氣勢。廊柱土瓦湮沒於林蔭樹叢中,昔日的大殿石板也已換上蔥綠的苔蘚地毯,成了落葉奔颺的舞台。大自然已成功接管了這塊寶地,若要追億往日皇室情景,也許周達觀的記敘還派的上用場,「…….其正室之瓦,以鉛為之,餘皆土瓦,黃色。橋柱甚巨,皆雕畫佛形,屋頗壯觀,修廊復道,突兀參差」。



古代法院
         
古代法院是犯人接受審判的地方,在平台頂中央是幽冥世界之王 ( Dharma ) 之石像,一尊祼體沒有器官之男姓石像,坐著之姿勢,提起右腿,可能長時間風化腐蝕,有些完缺不存, 被人稱為 Leper King ( 麻瘋王 ),傳說中有一位吳哥王也是患麻瘋的。台下有一道狹窄迴廊,牆上雕滿石刻,意喻著犯罪的人,就必須接受地獄的審判及酷刑,這些神祗及幽冥世界的故事雕刻,總共分為六層,底層之壁雕是蛇或水產生物,上幾層描述著專司陰間律法的閻羅王‧判官‧及掌管冥界的諸神,謂著替人是間掌管不平之事。



巴本宮(Bapuon Temple)
位於巴戎廟 Bayon北面, 於 1060 年 Udayadityavarman II 為供奉 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Shiva 以建造,最高層的廂房,傳說每個晚上, 國王都必須再廂房內與 Naguy ( 蛇后 ) 會面,延續國家之福祉。

   Bapuon巴本宮廟(巴扶恩)位於Angkor Thom大吳哥城的西北區域,這座巨大的神殿山是在1060年,UdayadityavarmanⅡ為供奉Shiva神,在國都 Yasodharapura所建造的國廟,根據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誌」記載,這座塔比金塔(Bayon巴戎廟)還要高,底層所建的內室數超過10間。



十二生肖塔
         
乃古時國家慶典中,走鋼索賣藝表演的地方。不知有多少輝煌年代的慶典,在此舉行,引人懷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小吳哥城 Angkor Wat
小吳哥又稱為吳哥窟,是柬埔寨最著名的觀光點,於12世紀耗時30多年所建造,是目前吳哥所有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者。總面積195萬平方公里的神廟,由巨大的岩石堆砌而成,其造型結構、石雕工藝、幾何比例、視覺平衡為後人所稱道,被譽為世界級的偉大建築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今天柬埔寨人將吳哥窟遺址群中象徵「聖塔」的吳哥寺放在自己的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小吳哥是吳哥遺蹟中唯一面向西的寺廟,分成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成兩翼,迴廊長達數公里,上面飾滿以印度教神話為主題的精巧浮雕及人們禮佛情形,以及建造者蘇拉亞巴爾曼二世的生平事蹟。中央聖殿的走廊上,裸露上身的緹娃妲女神,露出天女魅人的微笑,令觀者傾倒,因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小吳哥窟的壁雕,越上層地位越高,中層為達官顯貴,下層則為平民百姓,有些壁雕還刻劃出小孩出生,出征時的小步前進,勝利歸國則邁開步伐的種種寫照。


吳哥窟為於柬埔寨的西北面的 Siam Reap ( 暹粒 ), 距離泰國邊境約 150 公里。吳哥窟的高棉人與泰國的暹羅人常常發生戰事糾紛,Siam Reap 是平服暹羅的意思。


  十二世紀,高棉歷史在蘇利亞華爾曼二世(俗稱「太陽王」‧SuryavarmanⅡ)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吳哥文化也因他建造了吳哥遺址中,最雄偉富麗的「吳哥窟」而達到頂點。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他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樣多。它是一個深受 12世紀的印度教影響很深的廟宇,它那突出而對稱的高塔外形,已被採用在柬埔寨的國旗上。大寺院裡頭供奉著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毘濕奴」(Vishru) ,占地極廣,東西長一千餘公尺,南北寬約八百多公尺,周圍有一條寬達二百公尺的城壕與護城河環繞。吳哥窟的正門在西面,是廣大的吳哥遺址中,唯一正門面對西方的神廟,入塔門後,參訪者必須先經過一條長達兩百多公尺,跨越護城河的石砌長道,有著七頭蛇( Nagas )的石雕橫亙於護城河,然後再通過近五百公尺的參道才能抵達中央神殿。兩旁的欄杆,是由七尊石構的大蛇像所構成的;五座主要高塔象徵須彌山的峰,是印度教諸神的居所,也是整個宇宙的中心。


  由於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以善惡得報為基礎的輪迴,他們認為善惡行為附著於個別存在的「阿特曼」(意為「我」)身上,而人類就在善惡中不斷地輪迴,反覆地死亡,所以只有把死亡切斷才是真正的解脫,而解脫的方法便是沐神之恩,與神結合為一。因此吳哥王會在生前決定死後與自己結合為一體的神,而忠實地祭祀祂,為祂建造寺院,目的就是希望死後解脫個別存在的阿特曼,而與神合為一體,成為真正的神。所以國王就是寺廟中所供奉的神之化身,因此「神王」信仰便是吳哥王朝中,諸王建造這些偉大建築的原因。


來到小吳哥中央平台主殿下方,準備步上階梯,爬上近十樓高尖塔的參訪者,都不免先深呼吸壯膽一番。廟塔平臺上風勢拗勁,變幻風雲就在塔頂上戲謔舞弄,好像一伸手就能觸及那神秘的幻化時空。昔日當中央平臺上燃起雄雄聖火時,身著長袍的婆羅門祭師便喃喃吟唱著讚美詩,祈求保護天神砒師奴(Vishnu)的護祐,而隨著沉穩虔誠的旋律,祭師們會以順時鐘方向,繞著破壞之神濕婆(Shiva)的男根而行進,以示禮拜。毘濕奴及濕婆乃是印度教中的兩位主神,吳哥眾神廟中所奉祀的大抵以此為主,不過在這裡所見到的神像卻與印度傳統迴異。小吳哥中供奉的主神八臂毘濕奴神,其面貌乃取自建造此寺的國王蘇利亞華爾曼二世,也就是說神廟中祭祀的對象並非遙不可及的天神,而是實際存在,以半神人自居的國王。印度教經典『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曾提到的觀念,「人類中的帝王即是天神的化身」,在吳哥時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長達一千公尺外牆範圍內,有層層迭進的三重迴廊,及四隅拱中的五座高塔,古印度傳頌中的須彌山(Meru)【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在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被表現的妙俏。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首先自眾神廟裏選中小吳哥,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中國元朝大臣周達觀也曾在七百年前目睹小吳哥之雄偉,在其著作『真臘風土記』中形容其為「魯班墓」。魯班是中國春秋時著名的巧匠,周達觀萬萬沒料到,當時中國視為南方的蠻夷之邦竟有此文明。



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 欣賞浮雕應從左至右。八幅大型浮雕之中,以西面的兩幅、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


  東面左翼的迴廊壁雕,名為“乳海翻騰”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是吳哥窟最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之一。畫中描述一個非常有名的印度教神話故事:話說大乳海之下藏有長生不老藥,起初神仙與阿修羅各自爭奪,但大家都無法成功,後來保護神毘濕奴 (Vishnu) 促成神魔訂下合作盟約,進行攪海取藥的工作。祂們的辦法是把神蛇Vasuki的身體盤繞著曼荼羅大山 (Mount of Mandara) ,大山作為攪海的杵,作為攪杵的攪繩,阿修羅持神蛇之頭,神仙持神蛇之尾,旋攪乳海以取不死干露(The Dew of Life),92 隻魔鬼和 88 位仙家合力轉動蛇身,令乳海滾動翻騰而拋出長生不老藥。可是中途出了岔子,曼荼羅大山快要下沉,神蛇也抵受不住而嘔出毒液。危急之際,創造神大梵天 (Brahma) 求得破壞神濕婆(Shiva) 喝光毒液,而毘濕奴 (Vishnu)立即化為一隻大海龜(Tortoise),以承杵底托起神山。得到三大神祗合力,神魔最終不但成功取得長生不老藥,還把乳海裡的奇珍異寶都拋了出來,攪動飛騰而上的海水氣泡,幻化成漫天飛舞的飛天仙女(Apsara)。



西面左翼的一幅,名為~楞伽之戰(Battle of Lanka),描述著印度教史詩《羅摩耶那》(Ramayana) 中:在天上住著眾多神仙,有太陽神、月亮神、風神、火神,還有三個大神 ─ 創造神大梵天(Brahma)、破壞神濕婆(Shiva) 和保護神毘濕奴(Vishnu)。他們掌管宇宙的一切,會祝福和賞賜那些虔誠善良的人,對於做錯事的人則會加以懲罰。雖然他們各自都擁有無上的能力,但他們卻害怕一個共同敵人,一個能夠打敗眾神的惡魔十頭廿臂羅剎【羅伐那(Ravana)】。
 為了消滅這個三界的敵人,保護神毘濕奴決定要降生人間,投胎為印度阿逾陀城(Ayodha)的王子羅摩(Rama)。羅摩具有完美的人格:善良、正直、勇敢、忠誠。而且因為得到天神的庇護,賜予他各種各樣神兵利器,所以他能夠殺死兇惡的妖魔鬼怪。但命運注定他要遭受慘痛的挫折,就在他要成為王儲的前一天,嫉妒他的人暗施奸計,迫使他跟妻子希妲(Sita)和弟弟羅什曼那(Lakshmana)離開王宮,流放到渺無人煙的森林中生活十四年。十年艱苦的隱士生活好不容易才過去,可是不幸還未到盡頭。惡魔羅伐那(Ravana)貪圖希妲的美色,要把她搶回來做自己的皇后。他趁羅摩兩兄弟出外打獵時,把希妲擄劫到到自己的王國楞伽城(Lanka)去。羅摩日以繼夜追尋希妲的下落,後來得到猴王須里婆(Sugriva)、神猴哈奴曼(Hanuman),再加上千千萬萬隻猴子和熊的幫助,用樹木和岩石在大海之上築起了一條超過七百哩長的大橋,渡海去攻打楞伽城(Lanka),把這座不倒的羅剎之城重重包圍,一場接一場腥風血雨的戰鬥隨即展開‧‧‧‧‧



            南面左翼名為“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 ,描述的是高棉人和泰族的戰爭。蘇耶跋摩二世之軍隊從西端開始, 畫面中央的國王,束上佩劍威武地站立在大象上,隨從舉傘撥扇,四旁有千百衛士保護著,下面是他的公主或妃嬪, 坐著轎子。 國王的另一面是大臣及將領。 士兵列隊操前, 20 位將官騎著戰象 ( 其官階可從其幡子或刻上的名字看出來 )。 在中央, 第 12 隻戰象載著國王, 豎有 15 度幡旗, 配合其尊貴身份。 再前面是Lord Vishnu 騎在Garuda( 鳥神 ) 之上。距王帝約18米之處,有一婆羅門坐著轎子跟著一葉載著聖火的方舟。方舟的兩端是設計為蛇頭造型。 一班軍樂團排在部隊的正前面, 拿著牛角、 海螺殼、笛子、鑼鼓振奮軍威,離壁畫末端 8 米, 是 Jayasimhavarman 王子騎著大象, 指揮著 Louvo ( 現今泰國中部 ) 的兵團。 這畫面足以讓我們了解,當時的軍威是如此的雄壯盛大‧‧‧‧‧



            南面右翼名為“Yama 之審判/ 天堂與地獄”,壁畫的開端是描述高棉的好人以及偉人都能被送往天堂受人景仰,壞人則被打入地獄受盡折磨,首先是被地獄之狗脅迫屈服,再被不同之怪物野獸咬噬身軀,一些人被獄史們用繩索穿過鼻孔,像牛一般被拖行著受罰, 中央場景是地獄判官 Yama 手握寶劍,騎乘在水牛背上,正在主持審判,他的兩位部將眼睜睜盯著罪人的跪地求情,卻不為所動, 犯了惡的壞人會被罰投往 32 種不同的地獄刑法及罪惡所必須承受的苦痛,之後是 32 種天堂歡樂情況,天堂部份刻有 Garudas ( 鳥神 )及一層一層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王宮、上了天堂的幸福人們及無數飛天仙女點綴著天堂的歡樂氣氛。

  
天堂與地獄在此壁雕上,顯現了截然不同的輪迴方式,給世人警世勸人向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女皇宮
  建於西元967年左右的Banteay Srei(女皇宮)是由Rajendravarman II與Jayavarman V兩位國王所蓋,供奉濕婆神(Siva,印度教裡的天神之一,通常印度教的神像有鬍子,佛教的神像是沒有鬍子),雖然西元1914年被法國人發現,但等到 1924年後才開始重建整理,是座面向東方有內外3層圍牆的神殿,因所用的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女皇宮距離吳哥窟25公里,該寺素有「女人的城堡」之稱,因為相較於其他寺廟顯得嬌小,最令人讚賞的是寺中的精細雕刻,四壁上的提娃妲女神,並不遜於世界級大師名作。據說此廟是由一位功高大臣所建,為了不冒犯國王,便將建築尺寸縮小,例如廟堂的大門僅一百五十公分高,一般人出入都皆須彎腰而行。


  班特絲蕾寺最令人讚賞的是寺中精細雕刻,原是堅硬的石塊,創作者竟能如雕刻木頭般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一絲不茍,巧奪天工而妙不可言,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最上乘之作,也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鋒之作,精緻典雅的女皇宮,故又有「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的美譽。


  另外不論走到哪一座神廟,大都能看到「毘濕奴」(Vishru)神的座騎加魯達(Garuda)金翅鳥,以及曼舞女神阿帕莎拉(Apasara),廣泛引用在門楣、樑柱及牆面的裝飾上,輕盈了石塊建築的厚重感,也使嚴肅的神廟褶褶生輝。尤其是阿帕莎拉女神,是運用最為廣泛的雕飾,提娃妲女神像容貌秀麗,淡淡的微笑,流露出優雅嫻靜氣質,被譽為「東方的蒙娜莉莎」,如果您觀賞過柬埔寨傳統古典舞蹈後會發現,許多舞姿和廟牆上的阿帕莎拉如出一轍,圓滑彎曲的手勢隨著纖細的腰身柔和的擺動,法國藝術家羅丹目賭後曾形容為:「予人驚奇的惑美」,「阿帕莎喇」浮雕婀娜多姿的模樣,是吳哥窟遺址中所有「阿帕莎喇」刻像之冠。


  建議觀光客利用旭日初升的早晨,來這裡捕捉班特絲蕾寺的美景。因為班特絲蕾寺入口是正面朝向東方的,這段時間的朝陽最能襯托出雕刻的精緻與典雅。班特絲蕾寺雖然到了1900年代才再度被發現,較其他遺跡為晚,但從裡面雕刻的玲瓏細緻以及保存之完美,仍被確定是這一地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當陽光照在紅色砂岩構成的建築上,裡頭的石英結晶受光,即將反射出璀璨耀眼的迷人光輝。


位於 Kulen 山腳, 離吳哥窟東北方約 25 公里.  紅色砂岩的浮雕是吳哥窟遺址中格調和藝術技巧的上乘之作. 第十世紀 Rajendravarman 王之大臣 Yajnavaraha 受封了此河邊之現址土地, 構思興建 Bantey Srei, 於 Jayavarman V 在位是建成, 其細緻精巧的雕刻 是古蹟中之極品. 遊覽是吳哥不可以錯過的行程. 廟門的守護神, 以猴王及鳥神 ( Garudas )為主. (  其它用獅子為守護神 )現在 Banteay Seri 的名字,  是女神廟的意思 其實它的舊名是 Tribhuvanamahesvara ( 印度教三位大神之一的濕婆神  Siva ).


濕婆神司破壞及拯救世界. 在高棉通常以 Linga 受供奉.   Linga 包括一條石柱, 象徵男姓, 插入一個四方型的石座上. 石座底盤象徵女姓. 濕婆神另一種現相是一位十臂天神, 正 在為世界之完結而跳舞,Banteay Seri 的佈局, 坐西向東. 從東門進入, 前面是一條  67 米長之通道,兩旁有很多殘存之遺留建築. 在通道中央之左右兩面, 有一些著名 石雕. 左面是 Siva 和祂的妻子 Uma, 騎著神牛. 右面則是獅子型相的 Vishnu, 正在撕裂魔王 Hiranyakasipu 的胸膛.  走完通道, 就到達了一個四方型的圍牆. 穿過圍牆入口. 便是 Banteay Srei 之主廟群.你沿著主廟群四面圍繞, 各部份建築物上的 精雕細琢的立體壁畫, 令人嘆為觀止. 故事內栩栩如生, 不但造型優美, 其立體層 次結構, 很難想像當時的工藝水平, 能如斯 細緻高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塔普倫寺 Ta Prohm
  塔普倫寺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 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


  加亞華爾曼七世統治真臘的的時間在西元一一八一年到一二○一年,他即位時大約已過五十歲,在一一八六年為了紀念母親,即下令著手興建塔普倫寺。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


  塔普倫寺(Ta Prohm)從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發現這群廟山之後,即因被樹根莖幹盤結地過份而放棄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樣。陽光穿過樹頭,悄悄地從殘破的屋頂伸入塔普倫寺廟內,然後像嬉遊的靈魂般輕飛游移,一會兒駐足在無頭神像上,一會兒憩息在牆上浮雕神祇中。隱身樹中的山鳥啼咕出叩叩聲,像是昔日僧侶敲打木魚的殘響,喚活了瀰漫四野的邃古靈氣。更令人深感震撼的是,結實雄大的榙普倫寺,竟被當地人稱為蛇樹的卡波克(Kapok)樹所盤踞,它們粗壯發亮的根莖,繞過梁柱、探入石縫、盤繞在屋簷上、裹住窗門,深穩緊密地縛住神廟,以讓枝幹有力地向天攀升。由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開始,歷經數百年的努力,而今卡波克蔥茂的樹葉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際,與神廟爭光,蔚為奇觀,以至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樹也應列入神廟歷史的一部份而一併保護。


  此處位於吳哥窟南部33公里處,四周長、寬據說原有1000公尺、600公尺,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當地人稱之為「小吳哥窟」,但是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公尺及30公尺的內層圍牆了。 4面方位開有4座門廊,主殿面向東方,北側突出門廊上有6臂保護神Vishnu的浮雕。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 Apsara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 JayavarmanⅦ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還有一處內室稱為「回音塔」,站在塔裡面的某一定點,用力拍胸脯時會產生宏亮的聲聲回音,真是神奇又有趣


古墓奇兵(Tombraider)

  塔普倫(Ta Prohm),這個因為古墓奇兵Tombraider電影取景而聲名大噪的神廟。不如電影中描寫對於傳說力量的爭奪,卻隱藏著更巨大的力量轉換,尤其在飄著雨的午後拜訪這裡,混著樹木、青苔與泥土味,真的讓人有種草木正在生長,神廟正持續崩塌的神秘寧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羅洛士遺址
羅洛斯遺址為西元9世紀真臘國王Indra Varman印闍瓦曼一世時期所建,被稱為柬埔寨古典藝術的肇始。談到吳哥城的建設,常常被提到的是在十二世紀末統治吳哥王朝的闍耶跋摩七世,但是事實上第一位選擇吳哥作為國都的卻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他統治吳哥的時間是西元八八九到九○八年。他在西元八八九年即位為王的時候,國都還不在今天位於暹粒(Siem-Reap)的吳哥,而是在暹粒城東南方十五公里處的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也就是現在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羅洛斯遺址(Roluos)的一片廢墟,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巴孔寺(Bakong)、普力科寺(Preah ko)和洛雷寺(Lolei)三處重要的建築群,是瞭解第九世紀前吳哥王朝文化最重要的歷史遺跡。


  暹粒市東南方12公里的羅洛士遺址群三處遺跡(可以提供為早期定義高棉文明的外貌,這些廟宇即巴孔(Bakong)、羅雷(Lolai)以及普利哥寺(Preah Ko)都是在西元9世紀國王印闍瓦曼一世(Indra Varman I)時期所建,被稱為柬埔寨【古典藝術的肇始】,任何一處更是吳哥王朝遺址中最古老的遺址。



巴孔寺(Bakong)
  Bakong 巴孔寺為Indra VarmanⅠ所建,它算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因此意義非凡,它曾經是市中心的大型廟宇。遠遠一看,只見一尖頂方型的高塔,立於較寬闊的塔基之上。5階式的高塔據說是象徵印度教裡的神山「須彌山」,神殿裡供奉的是濕婆神 (Siva)。端舍利塔仍然保留了傳統磚造的形式。普力科寺正殿台基上兩列磚塔,前排三座較大,是因陀羅拔摩一世為父系建立的皇室宗廟,排列在後方的三座磚塔,尺度較小,分別祀奉三位國王的皇后,可以說是母系宗廟。而根據記載,因陀羅跋摩一世在公元八八○年一月廿五日,在此安置諸神祖先之靈,也由此開啟了吳哥王朝此後長達三、四百年輝煌的盛世歷史。


  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Siva),是以最原始的陽具Linga形式來表示。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Yoni基座上。 這種陰陽具Linga-Yoni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內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羅蕾寺(Lolei)
   建於西元893年是國王Indra VarmanⅠ世所建為了紀內念父母(闍耶拔摩二世及其王后)的寺廟所建之寺廟,由四座煉瓦所建的祠堂組成的。 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里處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亦是一座島廟!東側兩塔角落神龕裡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騎著三頭象Airavata,並有海怪Makara由口中吐出三頭蛇怪Naga。



普利哥寺(Preah Ko)
  建於公元八八○年,因陀羅跋摩一世為先祖所修,是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建築實體用磚砌,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及階梯……都已改為石雕。 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
  在法國主導下,為了設法保持遺址原貌,學者們對於普利哥寺(Preah Ko)建築細節末不費心研究,譬如每塊磚的黏合並不用現代水泥取代,而是模擬昔日的材料,以棕糖、石灰、糯米漿等混合而成。還有部份神廟的石塊被一一編號、拆下,準備在電腦的輔助下重新建造。
                 

吳哥窟/涅盤宮
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這麼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須彌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是取自島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史學者認為他在位37年中,以攸關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而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四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北方-代表水)、馬(西方-代表風)、獅(南方-代表火)、人(東方-代表土),當時的人們在主池底部種滿藥草,雨季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刻著診治病人、按摩的圖像。


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史學者認為他在位37年中,以攸關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而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四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北方-代表水)、馬(西方-代表風)、獅(南方-代表火)、人(東方-代表土),當時的人們在主池底部種滿藥草,雨季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刻著診治病人、按摩的圖像。


  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須彌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是取自島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
每當春天降臨大地,中國境內青康藏高原雪融之水,流入湄公河,到了金邊之後,水量之大,讓原本是東南流向的洞里薩河,改變水流的方向,轉為流向西北方,向上注入洞里薩湖;再加上五月至十月的印度季風,帶來豐沛的雨量,讓洞里薩湖逐漸漲大成面積為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大湖。到了十一月至隔年的四月,洞里薩湖之水,便往下順著洞里薩河,這時水流的方向轉為往東南方向流,在金邊和湄公河交會之後,續往東南方,經由越南流入大海。也就是說,在旱季的時候,洞里薩湖反而會縮小為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





吳哥窟/洞里薩湖
如果說,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建築奇蹟,滋潤且成就了柬埔寨人的心靈文化;那麼,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的洞里薩湖,便是孕育柬埔寨人的衣食父母。柬埔寨四季如夏,沒有颱風、沒有地震,人民隨著自然的韻律,找到了屬於高棉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更是孕育出一千年前吳哥文明的幕後功臣。


洞里薩湖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說Tonle Sap是來自希臘文「海」的意思,元朝的周達觀到這兒時,管洞里薩湖叫「淡洋」。


所以說,要問洞里薩湖有多大、有多深,那真得要看看老天爺的意思!而柬埔寨人民的日子貧富與否,則是靠洞里薩湖來決定。雨季的時候,碼頭離市區只有9公里;到了旱季的時候,距離就變成17公里,這兒的居民得隨季節的變化常搬家,但洞里薩湖並沒有虧待他們,反而以豐富的漁獲量來作為補償。當洞里薩湖水漲時,碼頭離市區只有9公里;可是在旱季的時候,洞里薩湖一縮小,碼頭離市區的距離就變成是17公里遠。而其實所謂的碼頭,也不過是任何可以靠上岸的路邊,因為洞里薩湖就像是一個會隨著季節與自然呼吸的大湖,隨時都在改變她的大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底傳說

洞里薩湖,湖底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湖底住著一尊NAGA七頭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兒要嫁給印度王子,於是他便大嘴一張,把所有的湖水給吸乾,轉眼間,變出了一大塊肥沃的土地,成為女兒的嫁妝。據說,因為有NAGA蛇神駐守的緣故,洞里薩湖在旱季、雨季,才會有如此明顯的不同。
生活在湖邊兩岸的水上人家,循著老祖先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住在傳統的水上高腳屋或是漁船裡,他們不需要時鐘來叮嚀時間,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時間機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個個都是大地之子,早已與自然合而唯一。其中,越南村位於柬埔寨的右邊,因『大湖』與湄公河的流通,越南人要移民到柬埔寨來,並非難事;再加上水上人家原本就是流動戶口,管理非常不易,久而久之,有一部份就聚集成越南村了。要辨別兩村的人,就得看他們頭上所戴的帽子,越南人喜歡戴著傳統帽、或是扁平圓帽;很簡單,一眼就能認出來了。
湖面上,除了水上學校之外還有水上的小型動物園、水上環保局、水上餐廳、水上加油站......等等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洞里薩湖上進行著,一艘艘的水上商店,有賣飲料的、賣蔬果的、賣木柴的,看他們載滿了貨物,划著船到處做生意,服務到家的買賣方式,倒也成了洞里薩湖特有的景觀。這裡的人用不著出門,就能買到生活上所需的物品,真是方便,難怪這兒的人個個這麼悠閒了。
不同的生活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水上人家以船維生,發展出高機動性的買賣市場,自成方圓的組成了水上社區。看他們家家戶戶和樂融融,大人小孩的臉上時時掛著笑容;洞里薩湖所孕育的不僅是豐富的水中生物;同時也飽滿了水上人家的生活樂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天女(Apsara)浮雕牆

吳哥窟外牆,側保留尚好的天女(Apsara)浮雕牆。這是吳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點之一。
這些呈現舞蹈形態的天女雕像都裸露上身,頭戴華麗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浮雕造型各異,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態之優美,雕功之精巧實在令人驚嘆。最特別的是呈現在天女雕像臉上神秘的微笑,比起叫西方人迷醉的蒙娜麗莎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細細瀏覽著這些藝術,只覺得四處的浮雕仿佛都舞動了起來、周遭仿佛彌漫著花香、笑語……

繼續往石道走去,可見到石道兩旁建有兩座設計對稱的長方形型建築。這便是被稱為“高棉藝術的珠寶盒”的圖書館了。圖書館前不遠處是兩個人
造池塘,池塘上種了許多蓮花。這個蓮花塘是捕捉吳哥窟及其倒影的最佳之處。
除了天女浮雕,吳哥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建有五座寶塔的主殿。此主殿建在吳哥窟的中心,被三重層層的石砌回廊團團環繞。從石道盡頭的石階進入回廊後便算進入吳哥窟的主要建築。只見回廊的牆壁上刻滿了充滿印度藝術色彩的精緻浮雕,刻劃的都是印度神話裡的故事及蘇利亞瓦爾曼二世的生平事跡,精?的雕工,令人嘆為觀止。




吳哥窟/聖劍寺
由耶跋摩七世國王建於 1191 年,與吳哥窟建於同一時期。聖劍寺建在一個長方形台基上,長 800 米、寬 700 米,面積 56 平方公引。聖劍寺有 4 道圍牆,圍牆外面有護城河,內種荷花。聖劍寺有東西兩個大門,大門前用巨石鋪成的長長的通道兩旁站立著兩排魔鬼雕像,分別用雙手托著一條巨龍,兩條巨龍成為路兩邊的護攔。石柱上雕刻著微笑的佛像。在尖頂形的門框上雕滿了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荷花圈,另人賞心悅目。在圍牆上有巨型鳳凰雕像。一只只鳳凰雙手舉起,
托著荷花大盤,雙腳踩在巨龍身上,雙目圓睜,威風凜凜。鳳凰的頭、眼、頸、喙、腰等部位雕琢得精細剔透。頸上的項圈,從設計到雕刻都非常細膩。它的腰帶花紋复雜,而且中間還有一朵荷花。仔細看來,這些栩栩如生的鳳凰不是直接雕刻在牆上的,而是把圖案先分別雕刻在巨石上,壘牆時,把石頭一塊塊巧妙地拼成鳳凰的圖像,石縫銜接得准确無誤。圍牆上的雕像除鳳凰外,還有人物、魔鬼和動物等。進入大門是一個很大的院子,門兩側是獅子和龍的雕像。院子的西邊有一座小廟,牆上有仙女的雕像,仙女的形象美麗動人,其左右站立著眾神仙和魔鬼。院中央是一個大型朝皇台。圍牆內四周是有雕刻圖案的骨灰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哥窟/達布隆寺
是耶跋摩七世國王為?念其母親所建。它最大的特點是保存了熱帶叢林侵襲吳哥王城的原貌。由於吳哥王朝逐漸衰落,直到消失,整個王城隨著時光流逝,漸漸地被熱帶叢林所覆蓋。整座布隆寺由一棵棵盤根錯節的高大榕樹所佔據,樹根伸出石雕的隙?,掀翻了建築物的地基。大部分吳哥古蹟被後代發現後逐漸修復,而達布隆寺則被刻意保留了它與自然共處的模樣。巨大的榕樹樹根或爬上牆壁,或爬上房頂,古樹與古蹟互相繞,難捨難分,令人嘆為觀止。達布隆寺里放有男女生殖器雕像,牆上有精美的雕刻。



吳哥窟/茶膠寺

由蘇利耶跋摩一世國王( 1002--1050 年執政)為供奉婆羅門教毀滅神濕婆而建,為三層塔式建築結構,是柬埔寨歷史上最獨特的建築方式。以東門望去,只見茶膠寺高聳入雲,雄偉壯觀。寺廟的牆上有花朵、樹葉等雕刻,是柬埔寨歷史上最原始的雕刻藝術。茶膠寺的第一層平台長 120 米、寬 100 米、高 2.2 米。以東門進寺,朝西的方向有一小平台,平台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大屋,屋兩側官員朝拜的地方。
第二層平台長 80 米、寬 75 米、高 5.5 米,其周圍都是長方形大屋,其中有兩個朝西的圖書館。第三層平台上有 5 個蓮花形高塔,中間的塔最高,其餘 4 個塔分布於四角,塔與塔之間的距离離 47 米,角塔之間有東、西、南、北四個朝向的朝皇台。登上茶膠寺頂端,看到周圍是一望無境的綠色海洋,荔枝山美麗的風景和吳哥窟的全貌,盡收眼底。



吳哥窟/巴肯寺
用砂岩建在高 60 米的巴肯山上,有 5 層台基,高度與吳哥窟相近。寺廟完全被埋沒在山林中。走在林間觀賞古寺,空氣新?,清?宜人,簡直是一種享受。山的四方都有上山之路,路兩側有獅子雕像。沿路有小寶塔整齊地以山底一直排列到山頂。巴肯寺是信奉婆羅門教的耶輸跋摩一世國王 ( 公元 889--910 年執政 ) 於 9 世?末 10 世?初修建的,共有 109 座大大小小的寶塔,最底層台基
周圍有小磚塔 44 座,最上一層有 5 座高聳入雲的寶塔,中間一個大,四周的小。在寶塔周圍的牆上有精美的雕刻,刻有仙女、妖怪、獅子等雕像。巴肯山是吳哥地區著名的觀賞日落景點,可以鳥瞰吳哥窟在莽莽森林中的隱現,又可以看見洞里薩湖和那克隆山。一到傍晚,那裡就聚集了許多觀看日落的遊客。



吳哥窟/巴本寺
由信奉婆羅門教的烏迭蒂耶跋摩二世國王和赫薩跋摩三世國王建於 11 世?。巴本寺的台基高 4 米,長 120 米,寬 100 米。台基上有階梯,有宗教戰?破壞的痕跡。台基上第一層的南門有仙女雕像和各種動物雕像。第二層的西邊是一個?佛,有 4.3 米高的牆,各方向都有台階,南面的階梯最好上。第三層的台階上表現民間故事的石雕像非常精?。巴本寺建築很氣派,精美雕刻引人入勝。遊客一定要從南邊上,一方面台階不太陡,另一方面可看到許多奇特精美的雕刻。牆上的雕刻除了表現民 間故事外,還有體現當時人民生活情況的畫面,如在林中獵獸等



以上资料转载自mystic angkor wat and 忘了名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5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以上的资料是不是觉得自己在上历史课  呵呵。。。  

不过我真得很喜欢这些古文明,想到4月就可以亲自去看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想象若大的建筑就摆在眼前,我担心自己会不想回来,想住在里面了  


吴哥窟,等我!我4月就来找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09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nco_teh 于 20-12-2005 09:48 AM 发表
看了以上的资料是不是觉得自己在上历史课  呵呵。。。  

不过我真得很喜欢这些古文明,想到4月就可以亲自去看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想象若大的建筑就摆在眼前,我担心自己会不想回来,想住在里面了  


吴 ...

当年的女孩-现在的女人-4年后我继续等你的分享。。。你会回来吗??

继续等着-一想起当年妳初入社会时的蛮劲就想笑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9 03: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K男 的帖子

四年前年的女孩,现在也可能是女孩。

或许四年前就已经是女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9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两个都很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9-2025 07:07 AM , Processed in 0.12720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