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传奖困境重重 表演艺术家力挽狂澜 2005/11/30
●报道:佘美翠 载自南洋商报
《薪传奖》于1995年由雪隆海南会馆设立,每两年一度举行,颁发的奖项包括团体荣誉薪传奖、个人成功荣誉薪传奖、终身卓越服务荣誉薪传奖、本地创作荣誉薪传奖、学校荣誉薪传奖、以及两个杰出青年薪传奖,为肯定我国表演艺术工作者和团体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配合即将举行的颁奖典礼,主办当局举办了一项座谈会,邀请活跃于本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出席,集思广益,为我国华人表演艺术文化打脉。究竟表演艺术工作者只要纯粹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一定要通过艺术启发教育意义及发扬社会价值观?
主持人:纵观我国表演艺术自70年代后期的发展,也就是“春之人间来”之后的创作,一般上比较偏向个人化,缺少对社会的整体宏观思维,欠缺一股教育、歌颂、鞭策、批判的推动功能。大马表演艺术的未来路向,是否还有其他的发展空间,或持续当前个人的思维发展?这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现在的表演艺术是否欠缺社会价值观、华社对表演艺术的态度、华团对此的态度、关心和支持程度、工商界对表演艺术所持有的看法与定位,以及表演艺术的服务对象。
另外,也许大家听说了,今届的《薪传奖》可能是最后一次举办,在取得官方对华文艺术工作者的赏识难上加难之外,民间团体又缺乏资源,亦得不到工商界的肯定,重重困境趋驱下,其任务将无法落实,未来的路向如何走下去呢?
刘:就如主持人所说,一路来大家都以个人情况去处理事情,我的看法是,把表演艺术者集合起来,找一个主柱、领导的总体现。我们都很分散,各顾各的进行活动,没有中心点贯通起来;当然这也需有个地点和经济为基础,但这是可以处理的。我们应常年设定几次聚会,商讨在各方面的发展。现在就缺乏这两个要键,团体的凝聚是要规定的,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集合讨论,后又不了了之。
一些国外毕业回国的表演艺术者,不知道可从哪里得到联系,也没有一个中心点让他们施展才能,只好自立门户。我们该考量整体的影响,不用指望政府,表演艺术团体只有把整个大组织搞好,才能发挥效用。
不同时代不同评价
马:我觉得必须视不同时代的情境作不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主要受到其政治议题的影响,我国独立至今48年,先不说艺术文化的发展,单看母语文化就一直被边缘化,我们的堡垒一直浮沉不定。我回到马来西亚后,自己组了舞团,无论歌舞剧乐,我想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我国的整个文化发展很糟糕和表面化;许多人说我国的艺术潜在力强过新加坡,但看该国在5年内,随着滨海广场和剧院建立后,整个艺术文化的概念都在进步。反观我们虽有国家剧院,却无法做人人等着参与艺术的境界。国人的人文素养低,我认同新一代年轻人比较讲求个人的作品发展,与以前情况不同,但这一点是非战之罪。以港台为例,他们有国家的文鉴会、演艺发展局,把文化艺术列在经济发展行列里,新加坡亦是,有一班人特别在推动区域的艺术发展。
我国艺术界要与外国的现象并驾齐驱,最大的问题是政治议题。我常和马来民族的艺术家和官员交流,大家不否认流于片面的事实,其实他们跟我们的遭遇一样,只有少数除外。
蛮尴尬的问题是为什么今天在外发展不错的年轻人都不加入华社?不是他们不支持,而是对“标榜着歌舞剧乐的一个大组织”盘根,它却未能做出什么感到失望;这是华团在名誉上的破产。新一代歌舞剧乐标青的人,其实在等待配合。华团有比个人更多的资源,但它常在喊话,说代表华人、母语、华社,但步伐却不调整,30年前后一样没改变,所以跟这时代的人脱节。华团本身真的要检讨自己的角色,做和不做的问题,不要只讲不做,问题就卡在这里。
双边互动提升艺术
钟:华团领导人可能对艺术认识不深,要做却不知从何着手,或从哪个程度去提升艺术。表演艺术者不应处于被动地等待配合,可以主动去呈现他们的蓝图或理念,接洽有关人士,这应是双边的互动。
我认同70年代由于社会情态、处境的关系,艺术是具有批判的功能,但到今天,不只马来西亚,整个世界在经济主帅下,为艺术而艺术还是艺术应有社会性的价值,其出发点、定位也值得思考,它没有对错,甚至两方面可共同进行,又能各自发展。我不认同要取得工商界的认同,那会形成以经济主控艺术的力量。
陈:任何一个艺术团体要生存,就得自食其力;我们不能逃过市场需求,艺术家的产品再好,如果市场不需求,就没价值。即使非盈利组织,必须接触商业的运作,才有方法把商品卖出去,而商品是可以锁定对象的。我不喜欢缅怀,艺术文化要落实生活,如果只是因着社会需求而非得去做,我觉得很困难。整个社会形态不一样了,如果能转过来跟年轻人学习,又不失原有主轴,这是很重要的。
个别团体有它个别处理生存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问题一样,我们让问题产生,解决的方式是用大家来解决,其实刚好相反,应是用个人的方式解决。艺术家的主动性,对市场是自我需求,艺术与市场的交换。创作之余,生活是主要准则,艺术只有生存在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作为产品,当它成为每天都需要的一个部分,才会有价值。
商业界与艺术之间要有个脉络,其实艺术的基层功能就是沟通,个人要先找脉络,配合市场,来决定做什么,后来才做文化事业。我的操作模式是回到商业管理,全球化的大环境需要什么,我抓稳方向,求生为先,没有生存就没有艺术;马来西亚在20年内,不可能有全面的专业艺术。我必须顾及我旗下的孩子,照顾我生存的本能。
艺术离不开教育
梁:最好是歌舞剧乐个别单位,先聚集讨论各自的问题,综合以后,再联合大家谈方向问题。我是担心《薪传奖》没得办了,大家都是山头主义,各作各的努力。《薪传奖》可由个别性质的单位轮流办。
杨:任何一个国家艺术都离不开教育,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土壤,导致孩子们少了艺术观。长期以来,三大民族文化趋向分歧,我们没有在大环境里融合,却走向分隔,造成我们对华族文化的包袱一直很大。是不是应该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表演艺术文化?我的看法是,艺术文化是绝对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政治文化的。
而表演艺术文化的生存,不能只靠表演艺术者的意愿,必须有商业的辅助,这点我们就缺乏。表演艺术工作者不是排除商业界,只是我们对商业的人士、操作和需求过于美化了。不是去依附他们,我们应该有自己本身的商业手法去带动和处理,在表演艺术的圈子里,建立我们独特的商业驱导、行政的制度。
再来就是与文化界的距离,这表示表演艺术者没有真正利用到文学家的贡献,以求双方激起更大的震撼和提升。没有宏观的价值观,表演艺术者在局限的空间里形成竞争性,文人相轻。还有,虽然华族文化一直处在国家文化政策的边缘,但是国家资源是全民共享的,所以我们当努力去争取,并专注本身的领域,比人强才能生存。
扎根本土·面向世界
许:海南会馆办《薪传奖》十多年,今年可能是最后一届,提出来是因为面临困境,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交回华社、艺术界去深思。我认为它的存在与母语的保存息息相关,是保留华族文化的一个方式。
张:表演艺术者办活动,甚至《薪传奖》,都可以和文化部洽谈,善用官方的资助,当局相当开放。其实,有时候有关当局不知道原来我们的艺术文化是那么优秀的。
谢:我重视的反而是薪传日,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全国歌舞剧乐团体能集合交流;《薪传奖》成立的目的简单,就是做一个桥梁为交流,为把大家的凝聚力建立起来。
主持人:须强调的是,任何缺乏乡土或民族文化意识,再好的个人思维主导中心的艺术表现,大抵只有艺术格调的创新,而没有教育或启发性的时代意义。现今,表演艺术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有所发展,诚属好事。但是整体而言,大马的表演艺术创作,因欠缺扎实的内容,题材陈旧或不成熟,难以引起共鸣。有些文艺表演如天马行空,且内容低俗,没有艺术的感染力。
表演艺术工作者应该面向世界,扎根于本土社会,并建立开阔的国际艺术视野,以推动本土艺术发展为使命,落实祥和欣旺的社会愿景。
《薪传奖》要肯定的是对整体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和贡献的舞台表演艺术。颁发薪传奖的动机,以及审核的内涵,是以社会教育与民族意识思维为中心思想的艺术创作,或者国家文化的持续发展为依归。
第五届《薪传奖》颁奖典礼将于2005年12月18日(星期日),晚上七时正,在吉隆坡天后宫礼堂设宴举行。详情请电:甘淑云03-22747088)
2005年薪传奖座谈会 马来西亚表演艺术路向何方?
主持人:雪隆海南会馆秘书长黄良友
与会者:第五届《薪传奖》执行顾问杨有为(简称杨)
第五届《薪传奖》秘书许运发(简称许)
第五届《薪传奖》节目兼评审主任谢裕强(简称谢)
口琴家张雅诰(简称张)
舞蹈工作者马金泉(简称马)
戏剧推动者梁志成(简称梁)
歌唱家刘国耀(简称刘)
《石头舞团》艺术总监陈连和(简称陈)
《人镜》合唱团团长钟槟城(简称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