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9-10-2020 06:24 AM 编辑
梵文,pali 的Samadhi,samāpati又稱三摩地,三昧(摩罗什翻譯),定(玄奘翻譯),等持。都是一樣指的就是心一境性,通俗來説就是入定,通于近行定和四禪八定。但不是只有四禪有心一境性,平常人也有心一境性,因爲它是遍一切心所。
梵文dyana,pali jhana, 中文翻為禪那,靜慮。指的是廣義的禪修,所以 近行定、八等至、毗婆舍那、道、果皆可名为禅那。--《小义释注》
samasamadhi才叫正定,這個正定指的是八正道的正定。論書定義「正定」為:心與心念端正而不偏不倚地集中於所緣,為當饕客面對美食、殺手準備殺人、軍人要上戰場時,他們的心念都很集中,但是他們的專注不能稱為「正定」。「正定」只能指善的一境性,也就是善念的集中。而且,就只在善念的定義下談「正定」時,其所指涉的範圍也很狹窄—並非善念集中便可稱為「正定」,而是當刻意提起心念,將心指向更高、更純淨的覺察狀態時,才可稱為「正定」--菩提長老【純然的專注】
南傳《大念住經》說:諸比丘!正定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 A 離欲、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B 尋伺止息,內心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C 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樂受,體驗諸聖者宣說之『以捨、念而住之樂』,具足第三禪而住。D 離樂、離苦,斷先前所有之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正定。
北傳《法蘊足論》說: 云何正定?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中華禪說的禪定有些不同,禪定,有時指「禪那」,有時指「定」。譬如《六祖壇經》的「禪定」則是銜接到菩薩道的「禪波羅蜜」,是「定慧一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瑜伽師地論》卷 43 說: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