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24|回复: 0

轉變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3-2020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們華人社會裏,對於心理層面的感受、公共衛生的這個議題越來越重視,心理層面的比重也越來越高,通過我們和愛心理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吳姵瑩老師一起的分享,相信可以幫助自己的心理層面更加的健康。
羞愧的心裏感受
覺得丟人、羞愧,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發生,當別人指責你:你怎麼這都不會?往往有些人的第一感覺是憤怒,有想回擊回去。而有更多的人是什麼反應呢?自責!“是呀,我怎麼不會呀,怎麼這麼糟糕啊”。而不會去想,我應該要會嗎?
從心理學上講,這時候可以反問自己,當然不是反問回擊別人,“我應該怎麼學會,在我的生活脈絡中有讓我學的機會嗎?”
比較文化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你怎麼不像誰誰那樣?這是比較文化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華人都有很強烈的面子,要讓自己臉上有光,你看人家孩子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你爲什麼就不能向他們那樣。
這種比較的文化,會直接攻擊到孩子內心的自我價值感。從而在內心裏頭就會產生一種羞愧感受
羞愧(pixabay)
當孩子不知道要做什麼時,經常會有羞愧感的時候,在我們的教育模式裏,會經常斥責他或貶低他,在斥責和貶低的過程中會損害孩子的自我的感受。當一個孩子的自我感受不斷地被貶低,孩子又常常否定自己情況下,孩子其實不敢去想“我到底要什麼。”
孩子每次想到的是“我做這個不被看好,我做那個你又說我做錯,乾脆就聽你的,我什麼都不要想。”所以爲什麼我們華人圈子裏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追溯到教育源頭,培養的多是羞愧感,很多的一個被斥責。
根源在於我們傳統的華人文化,所謂的光耀門面!大家都講究和諧,家庭是一個最小的單位,真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是從內心真正幫助對方,說出的話可能是無意,可能是無心,但是聽者絕對是有意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論老師也好,父母也好,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耳語,指責和斥責,在孩子自己面對挫折的時候,不是拉一把,反而還要落井下石。
也許孩子是做錯了一件事情,家長通常的反應是:你看你做的什麼好事,去罰站。有的孩子在面壁思過中都不曉得到底做錯在哪裏。
自我效能感
羞愧感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或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的意思是說,自我可以做什麼的一種能力感。我們華人的孩子很多都很聰明,可是很多都沒有自信,那個落差就叫"自我效能感低"。因爲常常會覺得做不好,自己會被責備而沒有自信。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天孩子的祖母帶給他一支可愛的筆,他很喜歡問媽媽:"我可不可以把它帶去學校?"媽媽說:"你可以帶去學校,你可能會有一個風險,你可能會把他弄丟,你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嗎?"孩子說:"可以可以!我會把它保護好!"這個孩子一整天把手都插在口袋裏,保護着那支筆,也沒有拿出來給同學們炫耀,就這樣過了一整天,孩子覺得很有成就感,他保護了自己的筆。回家的路上他拎着他的外套,結果回到家之後,發現口袋空了,筆掉在路上了。
自信(pixabay)轉變教育方式,結果不同
這種情況下有的父母第一個反應通常是"不是早就跟你說了嗎?誰叫你不聽我的話,你活該!"父母通過這樣的責罵方式去告訴孩子"誰叫你不聽我的話。"可是這個責罵就是說,孩子把事情沒有做好。但是如果用另外一個方式去告訴他:"你掉了這支筆好可惜,以後就不能跟這支筆玩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用遺憾的心情去取代那種被責罵的心情,孩子會更懂得要珍惜,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他不會損傷他的自我價值感,他會說:"是!我以後要更謹慎,好可惜我現在沒有辦法再跟它玩了。"
在我們的生活裏,羞愧很少來自惡意,它大多來自於無意識。因爲做父母他們可能缺乏技能和察覺,並不知道他們的教育方式或許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創傷,然而只要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就不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他們的心理傷害。
【心理學全餐 】我爲什麼一定要做個全能的人? 第10集 (音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12:11 AM , Processed in 0.15155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