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5-12-2019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2-2019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5-12-2019 10:39 PM 编辑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看过南传人论十二因缘法都有很奇特的思想,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唯一解脱之路而不是八正道。
苦生起時那就是識被生起的時候,这论述很有问题。世尊说苦集是苦的原因却没有说苦是识的原因。十二因缘法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为止。这是一个轮回现象。生老死是苦。可是世尊却没有说生老死缘无明,也没有说很多次很多次生老死之后无明会越来越无明。阿罗汉有身苦,难道这身苦会缘行,识,名色。。。??
現在的識在名色中依附,貪取,攀附以此滋養了名色,这论述也很有问题,因为执取的是六处。如果把这个识说成是六识,哪苦由何生起了?难道眼睛见景物就是苦了?
我说楼主的说法很大乘,因为唯识学就是从六识身转开始说起。楼主不是大乘信徒自然也不懂唯识学。苦生起就是识生起在大乘也不成立。楼主的思维却很奇怪,即不符合南传,也不符合大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2019 11:5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5-12-2019 10:31 PM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看过南传人论十二因缘法都有很奇特的思想,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唯一解脱之路而不是八正道。
苦生起時那就是識被生起的時候,这论述很有问题。世尊说苦集是苦的原因却没有说苦是识的原 ...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個人所作的各種意向、決意、性向,都會成為一個讓識得到攀緣的地方。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的時候,便會因此而增長,然後會帶來名色的出現。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請看清楚,因為識有攀緣的地方而後有大苦蘊的集起,這是經典記載,世尊金口所說,不是我個人的創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9 12:0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覺得翻譯有問題請自己找自己信得過的翻譯,因緣相應第38-40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9 12:1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有,是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詮釋四聖諦,緣起法,蘊、處、界等,自己不能掌握要怪誰呢! |
|
|
|
|
|
|
|
发表于 6-12-2019 06: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翻译没问题,是你断章取义,其实那段是佛陀说给圣者的经文,劝导比丘们不要决意做投胎下一世的心,就是结生心。应尽快离开解脱之苦。
这和你说的是有出入的,你说到整个识和名色都是苦的,根本不是佛陀要传达的。
修行者应该觉得快乐,因为自己已经知道解脱之道,将来不受种种之苦了。
修行者应该觉得喜乐,因为要知道自己已不仇恨,慈悲带来内心之了。
修行者应该觉得欣慰,因为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贪欲的绑着。
这种倾向解脱的快乐,有帮助禅定,慈悲,心安稳,学佛更精进。
但就你说的,生出来就是苦了,识也苦,名色也苦,全部都苦,看全部佛经都认为很苦。
越修心越苦,你又何苦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9 07:2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6-12-2019 08:03 AM 编辑
(-_-) 发表于 6-12-2019 06:58 AM
好,翻译没问题,是你断章取义,其实那段是佛陀说给圣者的经文,劝导比丘们不要决意做投胎下一世的心,就是结生心。应尽快离开解脱之苦。
这和你说的是有出入的,你说到整个识和名色都是苦的,根本不是佛陀要 ...
我一直在說苦聖諦,你一直在說苦受或者苦果,你不能了解非我之過,當然這是詮釋問題,你把我說的要詮釋成這樣隨便你。
我知道什麼是現法樂住,我也知道什麼是即身觸涅槃。
就到此為止,願你早日證悟涅槃。
|
|
|
|
|
|
|
|
发表于 6-12-2019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_-) 于 6-12-2019 09:02 A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6-12-2019 07:26 AM
我一直在說苦聖諦,你一直在說苦受或者苦果,你不能了解非我之過,當然這是詮釋問題,你把我說的要詮釋成這樣隨便你。
我知道什麼是現法樂住,我也知道什麼是即身觸涅槃。
就到此為止,願你早日證悟涅槃 ...
苦圣谛,我在回你的第三十八个帖已经说了,要详细一点可以这么说
- 苦諦(Dukkha):經驗向佛陀証明,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但使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行無常。生、老、病是眾生所必經的,「我」由五種物質與精神(五蘊)合組而成,只是短暫而偶然的產物,沒有持久、常住、永恆的東西。[18]
- 佛陀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八苦法」):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19],即所謂「苦諦」,是大乘佛教常用的教法,以此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
-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20]。
-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21]。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22]。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23]。
-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24]。
-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25]。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26]。
-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27]。
-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28]。
-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29]。
-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30]。
-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31]。
-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32],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33]。
复制代码
而不是你自己创造的苦生起的时候就是识生起,也不是识在攀缘名色的时候苦升起。
整个苦的来源是需要完整的十二因缘来解释的,不能断章取义,只拿出两个因缘就说这是苦圣谛。
当然你自己认为是你的事,别说是佛陀教导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9 10:5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部22相應54經/種子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五類種子,哪五類呢?根種子、莖種子、枝種子、節種子,以及第五:種子種子。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不腐爛、不被風吹日曬破壞、新成熟、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沒有地與水,那麼,比丘們!這五類種子能來到增長、成長、擴展嗎?」
「不,大德!」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中略)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有地與水,這五類種子能來到增長、成長、擴展嗎?」
「是的,大德!」
「比丘們!四識住(識的四個駐地)應該被看作如同地界;比丘們!喜貪應該被看作如同水界;比丘們!有食物的識應(執取其它的蘊)該被看作如同五類種子。
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色、所緣的色、所住立的色上,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增長、成長、擴展。
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受……(中略)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想……(中略)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行、所緣的行、所住立的行上,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增長、成長、擴展。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要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增長或成長或擴展。』這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以貪的捨斷而所緣被切斷了,識的立足處就沒有了。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受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想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行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以貪的捨斷而所緣被切斷了,識的立足處就沒有了。
無安住處的那個識不成長、不造作而解脫;以解脫而穩固;以穩固而滿足;以滿足而不戰慄,無戰慄者就自己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9 10:5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12-2019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4-12-2019 05:30 PM
「名色里就包含了识,怎么说在名色中依附呢?」
或許妳是從阿賴耶識或者結生識去詮釋,我不是從這個角度去詮釋的。
「当正观时,名色依然升起,然而识又如何不依附呢?」
92他們不儲藏,飲食時適當地省 ...
或許妳是從阿賴耶識或者結生識去詮釋,我不是從這個角度去詮釋的。
我是从五蕴中的识蕴来诠释,请问你是从什么角度去诠释的?
92他們不儲藏,飲食時適當地省察。他們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他們的去處無法追尋,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無跡)。(註:不儲藏是指不再造業或不儲藏四資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無相與解脫皆是指涅槃。)
93他已解脫煩惱,不執著於飲食。他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他的行道無法追尋,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
—法句經阿羅漢品
那些重複的字句就是你要的答案。
文字中并没有提到识,也没提到识不依附。
|
|
|
|
|
|
|
|
发表于 6-12-2019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6-12-2019 10:55 AM
部22相應54經/種子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五類種子,哪五類呢?根種子、莖種子、枝種子、節種子,以及第五:種子種子。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不腐爛 ...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要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增長或成長或擴展。』這是不可能的。
以上已说明除了色受想行识,并无其他识。识无法立足若没了色受想行。阿罗汉还有色受想行识,可是却不苦。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以貪的捨斷而所緣被切斷了,識的立足處就沒有了。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受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想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行界……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以貪的捨斷而所緣被切斷了,識的立足處就沒有了。
以上说明识的没有立足处是因为贪已被舍断,而非不依附色受想行识而不苦。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