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李玉川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1年生。既嗜拳術,又喜文墨。8歲始從名師學練迷蹤拳,數十年練功不輟,系統、全面掌握迷蹤拳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他博學多求,勤練精研,先後學練八極、八卦、意拳(大成拳)等拳術多種。同時,他重視對武術理論的研究,閱讀了大量武術史料和書刊,寫下了很多的讀書筆記,致力探求武術之真諦。1996年8月,在青縣成立迷蹤拳協會時被推選為協會主席。2001年9月,在青縣迷蹤拳協會改建為研究會時被推選為會長。作者為滄州市武協委員,中國迷蹤拳當代重要代表人物。
近幾年來傾心於對迷蹤拳的研究、整理和傳播,撰寫系列叢書,錄製「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系列光碟。在《精武》《武林》《中華武術》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多篇。為培養武術人才建立了全國獨家迷蹤精武館,任館長、總教練。
劉俊琦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6年出生。自幼師從迷蹤拳名師王朝選先生,擅長迷蹤拳、械及本門功法,兼練其他拳術多種。從事武術研究、教學訓練二十餘年。
作者現任東方武術館館長、總教練。其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滄州體校、河北體院、天津體院、北京體育大學等院校武術系,為國家輸送和培養了一些人才。
第一章迷蹤拳單練單器械套路的內容、特點和習練要求
第一節單練單器械套路的內容
第二節單練單器械套路的特點
第三節單練單器械套路的習練要求
第二章迷蹤拳單練單器械套路
第一節六合單刀
第二節六合花槍
第三節雙頭蛇
第四節昆吾劍
第五節青龍偃月刀
第六節行者棒
第七節方天畫戟
第八節三節棍
第九節梢子棍
第十節樸刀
迷蹤拳器械套路有很多,本冊書整理撰寫的是器械中的單練單器械套路。在整理這些套路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既保持傳統性,又增強競技性,在不改變傳統風味的前提下,去掉了一些過多的重複動作,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同時,同一種器械只選編了一種,這次未編入的有待以後再整理。
在本冊書套路整理過程中,青龍偃月刀和昆吾劍的整理得到了胡光明先生的大力協助,特表示感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1-2005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大侠霍元甲一套迷踪拳打得洋武士们闻风丧胆,迷踪拳一举名扬天下。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把“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十大名拳——迷踪拳”的整理改编任务交给了沧州青县。 当年8月,青县成立了迷踪拳协会(现更名为迷踪拳研究会),李玉川被推选为协会主席。 1996年,在县领导和体育局的指导下,迷踪拳初、中、高级套路的整理工作完成,并送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2001年7月,《迷踪拳》系列丛书第一册出版发行。
青县结缘迷踪拳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达摩所创。相传,宋代的周侗精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习练此拳的高手。迷踪拳传入沧州青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树年,迷踪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迷踪拳。此后迷踪拳分两个渠道传入青县,在青县又分两支广泛流传。
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为报恩孙通将迷踪拳在大屯村进行传授。当时传授的出名弟子有铜锤吕明、大刀韩七、快腿文林等人。这些人当时不仅在官府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武林界有相当的名望。后有吕明传艺于北大港苏家园的周达,周达和其子传青县大许庄的赵廷杰、赵廷桢和欧辛庄的杨福臣等人。
另一支流传的情况是,孙通去东北途经静海县小南河村时,见霍氏宅屋环境秀丽、风景优美,料定若经授艺日后定出杰人。于是在霍家也传下迷踪拳,据说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孙通的高足。
“铁巴掌”“镖神”是霍元甲师兄弟 青县的刘宝祥和张金堂都曾做保膘行当,人送两人外号“铁巴掌”和“镖神”。二人的迷踪拳曾师从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刘宝祥和张金堂自幼练习长拳和迷踪拳,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次二人去天津路过静海小南河村,慕名拜访了霍恩第大师。切磋武功,两人均败于霍大师,敬佩之余便拜霍恩第为师学练迷踪拳。当时两人常与霍元甲在一起练功,以师兄弟相称,因两人年长元甲,称元甲为师弟。经五六年苦练,刘、张武功达到上乘。刘宝祥铁臂功、铁砂掌功夫绝伦,一掌拍下,十余块青砖破碎, 人称“铁胳膊”“铁巴掌”。张金堂精于技击,两人在青县一边做保镖,一边授徒。后来张金堂去东北做镖师,有“镖神”的称号,威震东北武林。
青县以赵廷桢、刘宝祥为代表人物的两支迷踪拳代代相传,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战争形势的影响,青县习练迷踪拳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县习练迷踪拳的村庄有60多个,人数达5000余人。其中,被朝廷封位,在军队和上海精武会任教及保镖护院的达数十人,佼佼者有赵廷杰、赵廷桢、刘宝祥、张金堂 、张忠堂、杨福臣、张殿奎、李桂平等人。
现在,青县习练迷踪拳者多为第七、八代弟子(从孙通算起),全县习练迷踪拳的村庄有40多个,达400多人。赵氏支的传人较多,代表人物主要有梁金成、梁金桥、王风岐、杨玉州、胡光明等人,刘氏支的代表人物有李玉川、刘俊歧等人。
百人齐练迷踪拳 整理套路四十套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近百家拳种中选出了十大名拳,要求整理出系统规范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搜集,在综合两支拳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要求,本着“传统风味不能丢,适应竞赛要求”的原则,从全县两支流派中选取了120多名拳师进行集中演练、集中录象。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是92岁高龄,最小的有12岁的娃娃。李玉川、刘俊歧、胡光明、杨玉州等人对大家演练的迷踪拳进行了重新整理,去掉了套路中重复的东西,从中整理出了迷踪拳的初、中、高级套路40多套,上报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管理中心,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许。 传扬“迷踪”精髓 适应竞赛要求 李玉川觉得,迷踪拳作为中国十大名拳之一,应该有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资料,于是,他开始潜心搜集资料,写作迷踪拳系列丛书。
迷踪拳古老博深、刚柔并修、身法独特并注重实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不强调外形的美观,没有花架子。为让迷踪拳与时俱进,适应竞赛要求,李玉川在整理中对传统套路中的一些动作进行了改动。对身形、腿法、步形、手形进行调整,比如传统套路中的踢腿实用性强,一般腿不过膝,直击要害。为适应竞赛要求,腿抬高了一些,显得腿平身直,更为美观。过去的迎架招式,只要手过头即可。而改动后的动作不仅手高过头,而且胳膊伸直,不露肘,更加有形。
为了使迷踪拳的内容更加充实,李玉川还把自己学过的八极拳、太极拳等拳种中一些像挑、踹、劈、抛等技击性强,较为实用的动作加了进来。 在李玉川的《迷踪拳》第一册中,除初、中、高三种套路外,还加入了架子、弹腿两项内容。他说,第二册是徒手对练的内容,第三册是实战技法,以后的四册则是刀、枪、剑、棍等器械方面的内容。
在对所有套路规范整理的基础上,李玉川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迷踪拳》第一册一气呵成,并配发了540多张图片。2001年7月,李玉川编著的《迷踪拳》第一册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册也已交出版社正待出版。11月13日,记者采访时,见到了李玉川已经整理好的第三册书稿。这套系列丛书共分七册,出版社预计在2003年前出版完毕。
遍访名拳师 潜心习武艺
从搜集资料到成稿,李玉川前后共用了三年的时间。李玉川是青县统计局的副局长,有自己的工作,搜集资料都得利用业余时间,每个星期天,甚至节假日,他都把时间用在了搜集资料上。他先后走访了青县境内十几位老拳师,向他们咨询、请教、了解相关情况。 李玉川还专程到了霍元甲的故乡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拜访了霍元甲的孙子---81岁的霍文亭老先生,证实了刘宝祥、张金堂二人师从霍恩第习武的事。
为了深刻领会迷踪拳的风格特点,李玉川多次向梁金桥、王风岐等老拳师请教,老拳师们的解答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知道习练迷踪拳讲究歪腰斜胯,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身正腰直不是更利于观瞻?为此,他特意向82岁的梁金桥老师傅请教。梁金桥曾师从于著名拳师李桂平,李桂平抗日时期曾在天津为一资本家看家护院,一人打败过前来挑衅的四个日本拳师。梁师傅告诉李玉川,歪腰斜胯正是迷踪拳最显著的特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姿势正是发力的需要,这样虽然看着身体是歪的,但发出的力却是直的。
在迷踪拳丛书的写作过程中,李玉川除了八方求教,还自己潜心琢磨。在师傅传授的拳论中有一句话:行拳八式走八方,八卦数理寻根源。一直以来他只是机械地背诵,但细想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清楚,特别是“数理”两个字,是哪两个字都不能确定。于是,李玉川仔细查阅拳谱,翻看武术书籍,经过反复琢磨得出,“八卦数理寻根源”应该是指“阴阳八卦”中的八个数,是指从八卦的道理中寻找根源。
著书立传授徒 名拳艺传天下
2001年4月份,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的有关负责人找到李玉川,请他录制迷踪拳系列光盘。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一个月要把所有的套路背熟,并要在摄象机前边表演边讲解,这对李玉川来说又是一项苦功。那一个月,他每天都是四点起床,到清净的地方演练。一个月后,当那位负责人再次见到他时,第一句话就是:瘦了。面对摄象机镜头,在装潢过的地板上表演,李玉川说不如在土地上放得开,发挥得不太好。但出版社的人很满意,一次录了十盘,现已面世,准备明年继续录制。
2001年11月7日,青县体育局组织召开了《迷踪拳》系列丛书、光盘出版发行座谈会。市体委、市武协等各界人士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青县应将体育作为产业来开发的建议。李玉川说,以后,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们要筹拍迷踪拳题材的电视剧,并成立有规模的体育场馆,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让迷踪拳这老祖宗留下的武术瑰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1-2005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元甲后人失传迷踪拳
依然记得当年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播放时万人空巷的情景。是那部电视剧让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大名,而那首“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歌曲,更是气贯长虹地激发起了中国人满腔的爱国热忱。2005年上半年,功夫巨星李连杰将重拍电影版《霍元甲》,《影响力》独家连线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请他谈谈对新拍《霍元甲》的一些看法。
霍家后人基本不看虚构的“霍元甲”,期待塑造一个真实的霍元甲
《影响力》拨通霍元甲家乡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村委会的电话时,值班人员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后,不但十分热情地告知了霍元甲曾孙霍自正的电话,还反复表达了他们作为霍元甲的家乡人对李连杰重拍《霍元甲》的关注。
55岁的霍自正对《影响力》说的第一句话是“重拍我曾祖父的故事是很有必要的,1983年香港电视剧《霍元甲》让‘霍元甲’这个名号全国响亮,但是其中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后来梁小龙版的《陈真》、赵文卓版的《霍元甲》、甄子丹版的《新精武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我们霍家后人基本上都不看这类影视剧。”
记者原本以为拍摄这样的影片,制片方或导演会与霍元甲的后人有所联系与沟通,但是据霍自正说,李连杰等剧组成员从未与他们有过联系,他们也只是通过网络对剧情与剧组状况有所了解。谈到《霍元甲》中的角色,霍自正说香港电视剧中有两个随这部剧大红大紫的人物——赵倩男和陈真,他们其实都是虚构的,但他们的存在使香港电视剧中霍元甲的形象更为凸显。在即将开拍的电影版《霍元甲》中,这两个人物全没有了,《影响力》询问霍自正这样的安排是否会影响人物精神的表达,霍自正说:“如果删掉了这两个角色,就应该要增加一些别的重要人物,譬如说我曾祖父的一些亲人与朋友。”此前《影响力》在采访中影公司时,有负责人透露,影片《霍元甲》中将增设其母与其友农劲荪这两个重要角色,没有想到霍自正的观点竟然与制片方不谋而合。
新片中霍元甲被拉下神坛,与农村姑娘月慈谱写恋曲,描述了一部霍元甲个人的成长奋斗史
霍自正说,父亲霍文亭常常告诉他利用武术强身健体的霍家祖训,这是从曾祖父霍元甲那里流传下来的。从前的电视剧只强调了霍元甲凭借中国武术反抗外国人的欺侮、维护中国人的民族尊严这一点,没有提到强身健体的武术宗旨,现在社会安康稳定,应该在片中更多地体现利用武术来增强体质的这个观点。
《影响力》当即将霍自正的这个观点电话转述给中影公司,随即便有该片的宣传人员打通了霍自正的电话,首先向他解释了制片方没有与霍氏后人联系的理由,因为上海精武总会那里有非常详尽的关于霍元甲的资料,并且影片中有部分人物与情节是为了突出主题而虚构的,所以也就没有和霍氏后人进行沟通。
中影公司还告诉了霍自正新片中的有关情节:霍元甲不再是天生的武术奇才和救世主,他从小就身体单薄,父亲认为他根本不适合习武。他背着父亲偷偷学武艺。刚刚有所成就,却在一次擂台比武上失手将对手打死。对方将霍元甲家人害死。霍元甲背着沉重的罪孽感离乡背井,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他认识了农村姑娘月慈(孙俪饰),月慈纯洁朴素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霍元甲……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霍元甲突然得知洋人在摆擂台,号称武艺之高中国无人能及。在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霍元甲出山打败了外国的高手……霍自正认为新《霍元甲》更像是一部霍元甲个人的成长奋斗史,将霍元甲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霍家后人看好李连杰与孙俪,但对新片影响超过老版没有十足信心
对于目前已经定下来的男女主角人选,霍自正都很喜欢,并表示对他们的演技非常有信心。《影响力》要霍自正评判一下李连杰的武功,霍自正则直夸李连杰的功夫与演技都相当了得,还说现在虽然有很多武打片,但是他不喜欢看功夫演得很假的片子,在李连杰的演出中,霍自正能够找到作为一个练武人的强烈共鸣感。
《影响力》询问霍自正对于即将出演女主角的青年演员孙俪的感觉,霍自正说自己对她演的《玉观音》印象深刻,“孙俪的眼睛很干净,纯洁、朴素的感觉我也很喜欢。”虽然对男女主角的实力都很有信心,但是对片子能否造成1983年时《霍元甲》的影响,霍自正却表示没有十足的信心,因为多年前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毕竟一个老题材要翻新取胜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霍家后人大多务农,迷踪拳已经成为过往云烟
霍元甲有七个孙子,霍自正的父亲霍文亭排行老五,霍自正又是霍文亭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算上霍自正五岁的孙女,霍元甲已有了六代传人。霍文亭今年84岁,也许是因为经常练武的原因,身体非常硬朗,平时是村子里老年人活动的带头人。霍自正还告诉《影响力》,霍家后人大多务农,包括自己的一子一女,也都以务农为主,平时做些小生意。
1983年,电视剧《霍元甲》播出后,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霍元甲”热,很多人曾经到小南河村来拜祭霍元甲陵墓,寻访霍家后人。退休老教师霍文亭就在那时起了在天津重建精武会的念头,那段时间霍文亭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海外精武会都有联系,后来在上海精武总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天津精武会,并且还在小南河村组建了霍元甲武术学校,自己出任名誉校长,校长由全国武术冠军郎荣标担任。
提到祖传的迷踪拳,霍自正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吹嘘和夸耀,好像在说着一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我的功夫很差,我的孩子现在也都不习武了,那需要吃很多的苦,现在孩子都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说到把祖传的迷踪拳流传下去,我就很差劲了。由于本身功夫差,越传越不行,况且他们不愿意练我也不想强迫他们。迷踪拳也要有器械,‘文革’的时候都给抄走了……”从他的口气中也听不出对祖传技艺失传的遗憾,似乎霍家的迷踪拳只不过是一段历史罢了,连同曾祖父那些辉煌一样,都已经成为了过往云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1-2005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路(初级套路)
迷踪拳第一路也叫初级套路,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步型、手型、身法、腿法、手法及基本招式之用法。腿法主要有踢、趟、搓、踹、撩、撅等。主要手法有云手、捋手、劈手、抓手、撩手、掸手、推手等。
其特点是:动作简练、快速有力、发力刚猛、直攻硬进。
第二路(中级套路)
迷踪拳第二路也叫中级套路,这套拳的身法、腿法、手法比较复杂,拳术特点是:动作迅速、快慢相间、发力刚猛、刚柔相济、上下齐发、手脚并用、虚实互伴、变化多端。动作大开大合,变化大起大落,但轻而不飘、沉而不疆、圆合自然。主要技法有:靠拗、托撩、撅捋、缠搓、抱拦等。
第三路(高级套路)
迷踪拳第三路也叫高级套路。这套拳术从动作上说,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轻灵迅速、自然圆合、复杂多变、身法灵活;从劲力上看,化拙为巧、易疆为灵、有明劲、暗劲、横劲、竖劲,刚柔相济、借力打力;从技法上看、手法复杂、腿法多变、手脚并用、上下齐发、隐发相伴、虚实变化,技法全面而高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1-2005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 ,1986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园,用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 。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霍元甲陵园位于小南河村南,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陵园还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包括四部分:一、幽燕之初露锋芒;二、奋发智勇,誓雪国耻;三、创建精武,强国强种;四、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4月29日迁葬于此。
霍元甲是我国清末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他继承家传“迷踪艺”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
霍元甲(字俊卿)1869年1月19日生于西青区小南河村,卒于1910年9月14日,终年四十二岁。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从建成之日起已有数万的爱国人土前来参观瞻仰,重温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如今,纪念馆已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河镇小南河村是清末爱国武术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乡,至今保存霍元甲故居和陵园。占地1万平方米,含陵墓、纪念碑、牌坊、陈列厅、演武场和故居等,已成为增进国内外精武友人来往的纽带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数万精武门人恭仰和朝拜的圣地。 故居位于小南河村中心,东西长11.6米,南北长12米,总计占地139.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6平方米。故居内陈列着霍元甲务农时使用过的农具,练武用的兵器, 生活用品,家具,文房四宝以及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会旗等实物和资料。 霍元甲的陵墓在小南河村约400米,占地8580米,墓基建筑面积1763 平方米,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产能4月29日迁葬于此。整座陵墓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整体建筑采用了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为神道,盾形台基上布有红,黄,蓝三个立体五星花坛,标志精武会宗旨--德,智, 体全面发展。方形须 弥座,拔地1.8米,四周镶有1米高的汗白玉香案置放 在墓碑之前,墓圈由毛骨石垒砌,盘石封沿,宝顶为垛斧是石工艺,总高3.5米。 南侧后神道通向松林。霍元甲的棺木即葬于此,墓前树立高1.5米,阔0.75 米墨色墓碑一通,碑阳镌刻"霍元甲",之墓碑阳镌刻着霍元甲生平简历,霍元甲陵墓四周果木林立郁郁葱葱,形成一蔟绿色花环,幽静肃穆,于灰 白基调的陵墓相映令人肃然起敬。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农历十二月初七,霍元甲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他的父亲霍恩第,是“迷踪拳”第六世传人,曾为出入关内外的客商保镖十二年,在江湖上薄有名气。可是,霍恩第奔走江湖卖命,家境却不富裕,退休后仅靠着家中种几十亩 俭地过活,粗茶淡饭,仅可温饱而已。
霍元甲幼年时身体薄弱,他父亲觉得他并非学武之材,不肯把家传武功传授给他,只是叫他专心读书。然而,霍元甲心有不甘,为了获得真传,每天一大早,他便爬上演武厅前的一颗大树上,偷看父亲如何给他的九位兄弟示范,默默地把每一招每一式牢牢记在心中,然后背着父亲偷偷练武。“偷师”偷了十多年,他终于将家传的“迷踪拳”练得炉火纯青,武艺高强,更在各兄弟之上。
霍元甲是在1910年夏天患病不起,到9月14日与世长辞的,年仅42岁。在生病之前,他曾用一盏茶工夫,击败十个日本柔道高手,有人据此推想,霍元甲是被日本浪人所暗害;其实这只不过是“江湖传闻”而已。事实是霍元甲为了创立精武会,他节衣缩食,一日三餐都以水泡饭和干咸菜条果腹,加上又要各方奔走,四处联络,付出的多,补充的少,终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中国第一位饮誉世界的武林奇人,便这样不幸谢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1-2005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元甲陵园
霍元甲陵园是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的又一重要景点。
霍元甲是近代中外闻名的爱国武术家,他自幼立志图强,继承祖传迷踪绝技,雪洗了中华民族“东亚病夫”之耻。他创建的“精武体育会”使中国武术充分的发扬光大。
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弘扬尚武精神,增进国内外精武友人的相互往来,1986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拨款在小南河村修建了霍元甲陵园 ,整修了霍元甲故居 。1997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再次重新修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陵园座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南,占地8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1平方米,墓基1763平方米。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是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厅,厅门西侧有一幅对联,上联是:瞻仰昂昂全钢汉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飞龙距虎尚武精神浩气鹏鹏贯斗牛;下联是:讴歌堂堂勇大侠胆坚铁石志列秋霜,爱国忧民强我民族大义凛凛满乾坤。走进展厅,迎面是雄风飒飒的霍元甲半身塑像,四周是他的生平事迹和实物展览。其中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幽燕之初露锋芒。主要介绍霍元甲在故乡27年的坎坷经历,展现他立志强国,刻苦习武,萌发爱国之心的事迹;第二部分:奋发智勇,誓雪国耻。介绍霍元甲29岁至41岁间在天津饱经世事,广为交游,铸成爱国之心的情况;第三部分:创建精武,“强国强种”。主要介绍霍元甲威震西洋大力士后,在上海创建精武会,把“迷踪艺”绝技施教于众,以及遇害身亡的经过;第四部分: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 ,与海外华人精武会交往以及精武会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盛况。穿过大厅南行二十米 ,是一座四柱三洞的大理石牌坊 ,牌坊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尚武精神”的题词。牌坊四柱护有八个柱墩石,雕有竹、荷、梅、菊等纹饰。由牌坊向南,即是霍元甲陵墓,从高处俯瞰,墓基采用了精武会会徽的图案,盾牌三星旗,红黄蓝三星构成立体花坛,标志着精武会宗旨——德、智、体全面发展。盾牌上的方形须弥座高1.8米,四周是一米高的汉白玉护栏。拾级而上,迎面有一块墨玉墓牌,高1.5米,宽0.75米 ,正面雕“霍公元甲之墓”六个苍劲有力的魏碑体大字,背刻霍元甲生平简历 。碑前是汉白玉香案,碑后是3.5米高的圆形坟丘。坟圈用毛骨石垒砌,条石面封沿,墓顶采用了斧垛石工艺 。霍元甲遇害后,曾被安葬在上海北郊,第二年,由刘振声等人扶柩归里,1989年4月29日 ,霍元甲与妻王氏遗骸迁葬于此,整座陵园以灰白色为基调,陵墓四周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所环抱,幽静典雅,气氛肃穆。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5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法所有都大同小异....难道迷踪拳真的看不到他的速度??练武术的可以回到现实吗....??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5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着《霍元甲》一片……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5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收藏第一册的书, 第二册有在书局看到, 但没有买
不过问过一些精武的前辈, 他们说这套书里面的迷踪拳, 很有可能不是霍元甲那一派的霍家迷踪拳. 真正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霍元甲使用的迷踪拳, 或许已经失传了. 这也为什么精武套路里没有迷踪拳这一套拳术.
迷踪拳有很多别名, 有人说迷踪拳也叫密宗拳,迷踪艺, 燕青拳等, 但也有人说这些都是不同的拳法, 不能混为一谈.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5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1-2006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元甲是在1910年夏天患病不起,到9月14日与世长辞的,年仅42岁。在生病之前,他曾用一盏茶工夫,击败十个日本柔道高手,有人据此推想,霍元甲是被日本浪人所暗害;其实这只不过是“江湖传闻”而已。事实是霍元甲为了创立精武会,他节衣缩食,一日三餐都以水泡饭和干咸菜条果腹,加上又要各方奔走,四处联络,付出的多,补充的少,终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中国第一位饮誉世界的武林奇人,便这样不幸谢世。
这个在电影里还是不会这样说故事的吧?
这真的是事实?如果是事实为什么要扭曲事实?
霍元甲一片上映,看武术爱好者怎样与李连杰共同努力。 |
|
|
|
|
|
|
|
发表于 18-1-2006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sely 于 13-11-2005 09:25 AM 发表

我有收藏第一册的书, 第二册有在书局看到, 但没有买
不过问过一些精武的前辈, 他们说这套书里面的迷踪拳, 很有可能不是霍元甲那一派的霍家迷踪 ...
听过前辈说,精武有流传的是霍家练手拳,又名迷踪艺。积聚谭腿,鹰爪,螳螂,八卦等精华。新加坡精武有这套拳术。 |
|
|
|
|
|
|
|
发表于 18-1-2006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知新加坡精武没有什么学生。
在那儿,老师还多过学生!! |
|
|
|
|
|
|
|
发表于 20-1-2006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ipeng 于 18-1-2006 10:51 AM 发表
据知新加坡精武没有什么学生。
在那儿,老师还多过学生!!
我们过去当学生一定很吃香。
要过去吗??? |
|
|
|
|
|
|
|
发表于 4-2-2012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家的迷踪艺曾经打遍东北  |
|
|
|
|
|
|
|
发表于 6-4-2012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4-2012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踪拳百年不衰嘛.....  |
|
|
|
|
|
|
|
发表于 1-2-2015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