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ari_INTERN3

张念群:我才上班一星期,给我时间处理统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201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知承认统考来做什么。
已经有华小和中学了, 基本上统考只不过是搞分裂

本地大学都已经规定要SPM, STPM, 或 MATRIKULASI 才能进本地大学因为是照着本地规格的教育, 统考呢?  照着别人的规格然后要进本地大学? 每次看到这个我都无言。。。。

去外国读书都要A Level, O Level , TOFEL, IESLT 等等的要求了。
难道要本地大学随便接受统考生?  
那么对本地读了十多年的政府学校的学生太不公平了, 尤其是读 STPM的。
如果统考生那么厉害, 请他们也拿STPM然后公平竞争进入大学

又不是没有政府华小和中学, 还要送孩子去私立读。 然后还要进本地政府大学。
都不知这一群人在想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nivekqueen + 5 精品文章
Yeanshyong + 5 我很赞同
alretaken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8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谁去做教育部都是一条不归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9:3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in14 发表于 11-7-2018 11:21 AM
都不知承认统考来做什么。
已经有华小和中学了, 基本上统考只不过是搞分裂

本地大学都已经规定要SPM, STPM, 或 MATRIKULASI 才能进本地大学因为是照着本地规格的教育, 统考呢?  照着别人的规格然后要进本地大 ...

这世界哪有公平可言


希盟 上台说 PTPTN 不用还了,对那些还完 PTPTN 的人是否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ollowme123 发表于 11-7-2018 09:35 AM
这世界哪有公平可言


希盟 上台说 PTPTN 不用还了,对那些还完 PTPTN 的人是否公平?

那么下次我们一起去讨回已经还完PTPTN 的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9:4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vongolia 发表于 11-7-2018 10:54 AM
统考必须做出符合我国国情和被大部分人接受的更改方可承认。
要不然只会落得这届承认下届被推翻的后果。
最重要是连累希盟被推翻。
希望统考生们,董教总们不要这样自私,为了你们自己连累全华社陪同你们陪葬。 ...

你为什么不去问 东马人 为什么 50多年一直支持 大回教主义 和 大马来人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9:5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in14 发表于 11-7-2018 11:40 AM
那么下次我们一起去讨回已经还完PTPTN 的钱

所以政府承认 统考 的时候,用 STPM 进步到国立大学的国中生 难道会说,欸我要回去 独中 读六年,拿到 统考文凭 来申国立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7-2018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认统考是希望联盟竞选宣言的承诺。如今内阁基本完整就任,负责教育部着手处理技术问题,迈向落实,顺理成章。

然而,教育部长马智礼日前回应媒体关于落实承认统考提问,可以简化为三点:

第一,“不仓促”;第二,“须参考各方意见”;第三,“须要保障马来文地位,以及保障国民团结与和谐”。

单纯重字面意义理解,这些宣布似乎也没有什么。“不仓促”,以及“参考各方意见”,除了紧急事件,似乎放诸任何决策,都应该基本依循的做法;虽然,这还是和希望联盟执政后,一系列雷厉风行,果断变革的作风,总有那么一点的不搭调。

比较详细的报道,指出马智礼提出参考各方意见时,强调的是不应该只聆听华教界的声音,也应该和马来文的捍卫者沟通。这显然是回应来自马来社会反对承认统考的声音。

通过沟通厘清误解

从正面意义看待,沟通当然必要。当下反对声音,反映了马来社会对于统考的误解。这包括许多反对者,将统考视为完全脱离马来西亚现况;完全依循台湾地区课程;统考没有我国历史的内容等等。

这些误解,当然需要加以沟通反驳厘清。如果通过沟通,马来文教组织能够加入,向马来社会解释真相的话,承认统考的未来之路,肯定可以更为通畅。

然而,从林冠英发表文告中文译本被无理炒作的事件看来,所谓的“误解”是“无意”还是“有心”?值得玩味。抨击林冠英的马来群体的指责,看似企图让人以为林企图放弃马来文,纯粹用中文发表官方文告,忽视中文文告仅仅是译本。

看来保守势力在各个议题上,进行理性辩论的能力还是苍白无比,因此只有通过扭曲事实,散播谬误来煽动群众。这些伎俩,当然并不新鲜。当前保守势力失去垄断主流媒体平台后,煽风点火能力,可能有所削弱。

然而,网络世界的以讹传讹,效应同样不能低估。教长的上述言论,显示他也感受到了压力。这压力是否会转化为最终的退让,这不仅是马智礼个人,也是整个希望联盟的考验。

华教界,与其坐观希盟政府招架反对统考势力,不如投入资源,努力系统性的向友族社会,厘清对于统考误解的观念,抵御有心人士的炒作。

“承认统考必须保障马来语地位”,单纯看待,这似乎不难解决,而且也早有方案:学生统考文凭被承认的前提,是必须考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马来文科。

炒作此议题的人士,可能不会满足与如此安排。或许我们可能会听到,“唯有所有科目以马来文学习与考试,马来文的地位,才能被真正的尊重”。

至于“国民团结与和谐”,数十年来,被部分人士视为抑制少数民族文化的借口。这次竟然成为部长口中承认统考的考量,承认统考还之路,难道不会另起波折?

当然,于真正意义的“国民团结与和谐”概念下,公民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这包含奉行与发扬自身语言与文化的权利。

无法协调应暂搁置

但对其他一些人,“国民团结与和谐”是别有它意的。只有在消灭差异,或至少减少差异,同化入单一的文化当中,团结才有可能。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有人就会不满。不满,就会不和谐,也不会有团结。简而言之,“国民团结与和谐”成了一些人主观判断。

一些评论认为,马来西亚实现史无前例的政党轮替后,重中之重,应该是体制的改革。政治法治体系有所改革,往后的政治决策,方能允许理性的辩论,最终更具体的反映民意。一些无法协调的争议,可能应该暂时搁置,未来从长计议,以免模糊当下政改的焦点。

倘如落实承认统考方面最终必须有所妥协,希望联盟领袖们需要警惕,这可能是向种族主义退让的滑坡。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策略性退让,虽然无奈,有时也不是毫不可取;但代价必须值得,也要确保在其他领域换取更大的进步。(南洋商報評論:林猷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截至昨日,希盟执掌布城,刚好满63天。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本地政局瞬息万变,而且大事频发,从调查和提控前首相纳吉、纳吉之子的台湾行,到内阁分配、中文文告风波、雪州双溪甘迪斯州席补选、粤语风波、正副部长在承认统考说辞不一等事,一单接一单,让人感觉好像过了两年。当然,这种不稳定的局面,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一些国家已经透过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长期由单一政党执掌的国家,在出现政权更替时会面对什么问题。

比如日本,在1993年出现首次变天后,由新生党领导的8党联合政府出现频密的离合状态,进而引起政局动荡,导致新政府令出不能行,让自民党在1年后,透过与政敌社会党的合作,间接性地夺回政权。而后的2009年,成立不足10年的新民主党,一举击溃自50年代就执掌日本的自民党,终结一党独大的政局。然而,民主党执政后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在解决日本选民关心的经济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结果只当了一届政府。

对于日本两次出现变天,当地民间都有不同反馈。第一次,自民党推动选举制度改革,该党出现分裂,进而导致选举时的选票分散,短暂地失去政权,该国舆论陷入一片“改变”的欢呼声中;第二次,该国经济低迷、政体腐朽,再加上内阁频密替换、国务停滞,令选民忍无可忍,实现真正的轮替,当时舆论对终结一党独大的民主党领袖展开造神运动,虽然欢呼声一片但仍有民众表现担忧,并要求新政府尽速投入工作,解决日本当前的经济瓶颈。

尽管促成日本两次变天的缘由各有不同,舆论一般也乐见其成,但变天后都很快出现局势不稳、人心不定的政局。这种情况,就算放在过去,结果也没有相差多远,比如中华民国初建时,终结封建专制的南京政府也花了很长时间整顿“后皇帝时代”的乱局。当然,新政府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懂得适当应对,如此的政局将会只是一个“过渡期”,倘若处理得不好,这样不稳不定的政局,则会是促成政权再次轮替的“潜伏期”。

我们看回2009年的日本。民主党在选民对执政党极度不满的形势上台,并以狂风扫落叶的姿态横扫60%的众议院席次。这是党魁鸠山由纪夫发梦都想不到的优异战绩。

然而,在执政之后,选民对民主党期望极高,但该党未有执政经验,就连之后接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也只担任过1年的内阁官房副长官,因此行政刚开始有些混乱,再加上官职和资源分配不均和行政经验的缺乏,令新政府的阁员,包括首相本身,频频说错话、做错事。

此外,民主党内部由于是结合来自自民党、友爱新党等党的前领袖,所以行政也出现言行不一、互相牵制的情况,再加上,民主党在冲绳普天间美军基地搬迁问题上违背选举承诺,又在消费税问题、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反应迟钝,在争议一单接一单的同时,选民却又一直看不到新政府所承诺的施政成效,令民间陷入“选后焦虑”,抨击新政府的声音逐渐增加,就算鸠山之后为了安抚选民而下台,但该党内外不协调的情况未改,依然难以消除群众焦虑。

民主党,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无法跨过政权轮替的过渡期,输掉了2012年众议院选举。而我国目前的舆论,就和当时的日本舆论很相近,充斥着对新政府在语言、教育、行政等方面的各种焦虑,而看不见改变,或发现施政争议频传,而感到急躁的声量更是日渐高涨。

当然,希盟和民主党拥有不同的本质,而我也认同希盟确实需要更多时间,但这股选后焦虑,走到现在已是不可忽视的民意,因此希盟政府必须正视,切勿顾左右而言他。

虽说选民急于求成的心态,对新诞生的政权是苛刻的,但政府要认清的现实是,这股选后焦虑是很有破坏性的。选民是看在“更好”而做出选择,因此政府在施政时必须谨慎,就算一些已承诺,但在位时才发现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政策(比如减低生活成本、承认统考等),也需要全员协调妥当、话筒一致,不能各说各话,并且在需要时咨询民众或专才,拟定可取代相关承诺的替代方案,进而消除、安抚民间目前普遍出现的焦虑,避免最终步向民主党后尘。(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纯粹诚见·作者:刘惟诚·私立大学讲师·2018.07.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8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巫统和麻花又要一唱一和了, 巫统说承认统考是反马来人而麻花说没承认统考是反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发表于 11-7-2018 01:24 PM
巫统和麻花又要一唱一和了, 巫统说承认统考是反马来人而麻花说没承认统考是反华人

是希盟落人口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8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sin14 发表于 11-7-2018 09:21 AM
都不知承认统考来做什么。
已经有华小和中学了, 基本上统考只不过是搞分裂

本地大学都已经规定要SPM, STPM, 或 MATRIKULASI 才能进本地大学因为是照着本地规格的教育, 统考呢?  照着别人的规格然后要进本地大 ...

其实。。。马国早已有中文大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宣布,前朝推行的华小10+6计划受到检讨,8校照跑,8校须再探讨,理由是有数个计划具有政治意图。

话音甫落,马华头头魏家祥博士、民政头头马袖强等和教总头头全部跳出来,大喊不公。这样的场景以前不是没有过,只是少了行动党的叫嚷,总是让人觉得怪怪和不习惯。

根据马智礼的说法,检讨增建华小的计划已在内阁提出,按理说林冠英和陆兆福都有出席,只是他们迟迟没有出声。这是希盟执政跟国阵执政的一大不同点。当国阵执政时,关系到华教的重要宣布,通常都是由马华联同民政党举行新闻发布会,而作为反对党的林吉祥和林冠英则负责攻击和批评。

变天之后身分对换,马华和民政似乎在努力做好反对党,只怕有心无力,尤其是马华更是十分尴尬,因为华人已在大选以选票清楚告诉马华,华人不需要马华替他们操心。以往马华喜欢高喊“与华小共存亡”,现在形势却是华小未亡马华就快亡,真是情可以堪?

华教前途马哈迪说了算

华人不靠马华出声,该靠谁来保障华教大业?获得国会议席最多的公正党,是由被马华视为“华教克星”的安华实权领导,寄望他有一点脱离现实,因为安华担任教育部长时,华教人士老想着“一所华小不能少”,安华却实践了“一所不能多”。

希盟里的土团党是以土著权益至上,诚信党则以回教挂帅,他们也没有说过要维护和发扬华教。华教据说是华社的命根子,可是大选时,华社“睡下去”支持希盟,到底是希望谁来捍卫华教?

华社不能怪罪行动党,因为行动党早已就选择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舒适定位,林冠英更是一再强调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你怎能叫行动党为了华小而改变立场呢?

说到底,华教的前途,还是华人疯狂着迷的马哈迪说了算。希盟的大选承诺显然不算完整,老马还准备把宏愿学校落实,未来估计还有更多让华教人士跳脚的政策出台。或者以后的华教课题,华社都把希望寄托在无需一里路的新任副教长身上?(南洋商報評述:新大馬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1:1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怪人民催你,是你老板之给30天,你是不是没有和马华一起走完一里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unsheng 发表于 12-7-2018 01:12 PM
不要怪人民催你,是你老板之给30天,你是不是没有和马华一起走完一里路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UEC 祸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智礼:希盟不像国阵.不会用60年承认统考


马智礼今日出席教育部常月集会后对媒体指出,承认统考是希盟在竞选宣言中的承诺,希盟内部没有出现分歧我们没有意见分歧,有冲突的是国阵政府,巫统是一种说法,马华署里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又另一种说辞,马华说一套,巫青团长阿斯拉夫又说一套。我们要确保任何决定不是U转和改弦易辙,而且是全面,我们不会用像国阵用60年。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说,她将在明日会见董总与教总代表,以了解各团体在承认统考事宜上的想法。在此之前我已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与团体会面,大家都有各自议程,全部团体一起会议的没有效率,我们要个别与团体展开对话,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马智礼:希盟不像国阵.不会用60年承认统考

有预感很快打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长久以来似乎发展成为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存在。一旦讨论华教,就会与几个热血关键字挂钩,比如先贤、艰辛、远见、牺牲等等字眼。

由于历史原因,在华教界或华社,对独中的关注度又比国民型华文中学来得高。也许在华社的心目中,独中是自愿“牺牲”,甘于离开体制,以防万一华中变质,才能“独立”留存华教火种。

在那些喊着为民族,为大局的政治人物口中,华教与独中,是挑动华社敏感神经的万用灵符。大选前信誓旦旦说有共识,承认统考已简单得像吃花生,选后却急转弯表示没有决策权,还有技术性问题要考量考量。考量是不是dipertimbangkan?那不就是一切又回到那个怪圈,光环万丈的“diiktiraf”哪去了?

为了大局,我们也不敢问。毕竟生个孩子也要怀胎9月,这执政都不到3个月吧。只不懂承认统考怀的这个胎,是不是神话里哪吒的圣胎,要怀个3年,生出来还要闹个翻江倒海。

为什么要承认统考?是为了让我华裔子弟有更好的出路进入政府体制当公务员?还是纯粹争一口气,证明社会上的办学比政府更好,国外都承认的,本国凭什么不认?若是为了让学子进入师范学院,前朝已经开放统考生的名额了,据说并没多少人申请,据说还有大部份是由于国语不过关的因素。

很多只活在相对单一社群的人,往往自认为自身母语较为优越。母语可以是各地方言,就像马来语,同个语系也会在不同州属而有不同的腔调和用字,南马到了北马,说的语言略有不同,到了东海岸更是仿佛进入另一种语系。若是一辈子只在特定社群生活,那么只懂得“母语”,当然没有问题,外界也会因为要接触这个社群而翻译或学习这方面的交流。

就像粤语,作为社群方言,当然没有问题,我们还要加以保留,以示留住乡音留住根。但面对广大各籍贯华社,就必须有个通用语言,在我国称为华语,在大陆称为普通话,意为普遍通行的话语。

至于多元民族的马来西亚,国语毫无质疑应该是普遍通行的语言。我们不止三大民族,东西马还有各部落土著,如今又加上比印裔族群还要庞大的外劳族群。方便交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一国的官方语言,是除了英语之外,最便捷的方案。就像人们到泰国旅游还要假掰几句“沙哇滴卡”,到了日本也要几句“考你几挖”,至于那些在影视作品学到的语言,则看个人天份了。

在马来社会看来,承认统考是挑战国语的地位和权威。

而其他族群,就事论事来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官方考试和就学制度,对于普遍学子是相对公平的。于是那个一开始“悄悄”进行的民调一度达到98%反对承认统考。虽然华教本身也有争议课题,但是,在很多华人眼中看来,保护华教是民族大义。争取承认统考更是很多老辈华教人士心心念念的。

至于年轻一辈?有经济能力的,早就去国际学校镀金了,反正独中花费也不便宜。至于对前路有信心的,在国中不愁没出路,不必在中学阶段就花那笔钱。华社经商观念又重,读成了拿奖学金,读不成出来创业更好,谁去在乎什么考。(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记者Apps·作者:骆宇欣·《星洲日报》编辑·2018.0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7-201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千四百年前的孟子曾说: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情,一定有千百个理由支持他这么做;一个人不想做一件事情,同样也能找到千百个理由支持他不那么做。华文教育是否破坏国民团结,统考和华语华文是否挑战马来语的地位,端赖掌握实权的人如何化导国民,其根源不在华语华文和统考自身。现状的造就,是数十年来错误和别有居心的宣导所致。

要改变现状,现在就可以透过种种优势,包括声望、权力、政策等,加以改变和调整。现在如果不是最佳的时机,往后也不会有什么适当的时机。我们等了60年,不可能再等一个甲子。

从超前的角度言之,宏愿学校并非什么超前之举。超前之说是一种过誉,也是一种托词。真正超前的壮举,乃是各族都有自己的学校,并被政府承认和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然后这样的一个教育模式又能促成国民的团结,以及国民之间的互相认识、了解和包容。如果要说某种语文和文化足以撼动与摧毁国家的和谐,那么首先应该被想到的不该是华语华文,而是英语英文。如若英语英文的强势并不足以造成弊端,则华语华文绝不可能是国家动荡的祸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充份的努力与坚持,便将责任诿诸于天命,并为之找寻诸种理由甚或借口,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当然,如若某人的权势大如苍天,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民众需要反思的是:我为何让一个普通人,翻身一跃变成了无可比拟的强者?我是如何让一个伤害了自己那么多的人,重新站在自己的头上,撒了一泡尿,然后高声耀武扬威的说:“是你支持我那么做的。”

对于人性的充份体认,可以避免上述的祸患。只看到一件一件的事,而看不到肇事的人,这并非人间的真相。看到成事的人,也就能够理解和纠正眼前一件又一件的事。华人传统的经学以及史学,正是这样的一门学问。经学以及史学的精神和智慧,可以提升人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从而确保长远而真实的前路。

可以这么说,经学以及史学的没落,正是文化以及文明的倒退。

然而只有教育前景的光明和稳定,才能呼唤经学以及史学的复归。与过去如出一辙的今日时局,当华族依然还处在60年前危困的局面,一切依旧风雨飘摇,教育仅仅能维持在救亡的状态。在此无根的劣势之下,华教的开拓和深入只能是梦里昙花,可略为想像而遥不可及。这种不安定的状态,正是别有居心者心心念念的渴盼。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爱护人才的角度思之,不能合理看待华文教育本就是违逆世界潮流的错误举措。

谁又能够订正这种至少已经维持了60年的错误?

经学和史学能否复归华人的精神领域?华人能否再次团结起来,回应这样的局面?答案还是:事在人为。纠正对待同是国民的华人的政策偏差,并非做不到,也不是不能够,而是不想,或者也是未曾想过,如此而已。(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言路·作者:王德龙·2018.0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712z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11-2025 02:34 AM , Processed in 0.11919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