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短劍。(網上圖片)
東南亞武術多擅長近身短打,因此由短打概念衍生出不同近身兵器,著名者如爪刀、掌心棍,即便是著名的菲律賓魔杖,普遍亦不出二十吋長左右,以棍來說也算是短棍種類。這次要介紹的,是馬來亞一帶十分流行,但在中港台較少人留意的馬來兵器─馬來短劍(Keris)。
「蛇形」還是「波浪形」?
在古代爪哇王朝,爪哇人以喜歡佩帶Kris,尤以朝中大官或武將,必須在腰間佩帶短劍以示高貴。短劍一般都插在傾斜向右的腰背纏身巾之間,便於順手拔出使用。現在這種兵器主要流行於回教信仰的印尼、馬南亞、汶萊、泰國南部和菲律賓一帶。
Kris最早發現於14世紀年左右,有傳由印度或越南傳來印尼群島,亦有指發源地為馬來本土。Kris又名Keris,Kris為西方常用叫法,而在東南亞稱為Keris,這個發音從古代爪哇馬來語「刺」、「鑽」、「貫穿」等詞匯而來,反映這劍用法以刺和插為主,因此應譯為劍而不是刀。由於劍刃呈齒型/波浪型,因此中文又譯為波紋劍。
其劍身波浪多呈蛇曲型,而蛇文化對南亞帶有宗教性崇拜,故又稱為「蛇形劍」。但Kris應是以波浪形為主型,未必一定呈蛇狀,而且古代Kris的形製是以象鼻為參考原型,寄寓大象神的威力,因此筆者對「蛇形劍」這譯名有保留。
不同設計款式的馬來短劍。(網上圖片)
根據馬來傳統,Kris最少要有兩種不同金屬元素組成,優質的Kris更以最少七種金屬元素打製。由於涉及的金屬用料不同和古代技術所限,古代Kris劍身流行帶有毒性,生鐵成份也使劍身容易折斷,插入敵人身體後留在對方體內。但隨著冶煉技術和文明進步,帶毒Kris已甚少見。
好的Kris由人手打造,每把不論刀身、刀柄和花紋均有不同設計,因此現在也成為馬來一帶著名藝術收藏品,用來餽贈或在宗教儀式上使用,因此在用料上更講究,不像古時作為武器原意。
設計與使用
Kris有匕首和短劍用途,劍身長度不一,劍刃設計和刀柄設計有別於一般短刀或短劍。劍刃設計因以波浪形尖頭為主,所以不利大力砍劈等動作,但卻有利削、刺、插動作。有別於直身劍刃,波浪型劍身設計一旦插入體內,持劍者可以扭動劍身,有助拔出短劍時鑽開身體肌肉,造成更大破壞和傷口範圍。
劍柄方面,根據馬來群島不同風俗,有數十種不同造型設計,但以劍柄彎曲,大刀鞘口為共同特點。早年馬來人認為Kris具有魔力,每一把劍均寄宿了一位神明,所以劍柄是不同神像雕刻,鑄劍師(Empu)在鑄劍時也要齋戒禁慾,擇吉日鑄劍,但當伊斯蘭教進入馬來亞時,神象形態劍柄設計則遭到禁止。
圖片來源: G.B. Gardner,”Keris And Other Malay Weapons”.
有別於一般劍柄在揮動時會有較大阻力,Kris劍柄短身,獨特如手鎗柄設計方便用家在做刺插等動作時更易發揮推力,阻力也較少(見上圖),而一旦捅入敵人身體,大手柄有利使劍留在身體,就算拔出也會留下較大傷口。馬來人後來根據Kris的設計製造長劍,劍身也是呈波浪型,但為平衡,劍柄則改為長身設計,扼法亦改為一般長劍扼法。
配合印尼拳短打埋身技法,Kris作為匕首功能大大得以發揮。
Kris配合刀套可以雙手兵器並用,配合攻擊。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Kris列為「口傳與非實體人類遺產」,是少數具有此待遇的歷史傳統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