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0|回复: 4
|
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在韩国,香港,台湾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马来西亚会上吗?
[复制链接]
|
|
为了配合影片上映以及纪念2016年去世的本片主角原型德国记者尤尔根·辛兹彼得,光州市政府与“5·18”基金会于光州市政厅安排了一场关于该片及光州事件的特别展览。[30]
2017年8月8日,德国记者尤尔根·辛兹彼得的遗孀埃德托·布拉姆施泰特(Edeltraut Brahmstaedt),来到首尔并计划观赏这部以其丈夫真实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作品
2017年8月13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施泰特及其亲友一同在韩国首尔特别市龙山区的一间电影院观赏了此部电影[32][33],此次亦是文在寅就任韩国总统以来首次参加的文化活动。青瓦台官方表示:“这部电影充分展示外国记者们对韩国民主发展的贡献,文总统亦对彼得为该国所作出的贡献感到敬佩。”
电影播放完毕后,文在寅亦对此作出了以下评价:
“当年人民起义的真相,至今仍未完全展露于人前,这个是我们将来必须面对的任务,而我相信这部电影将有助我们去完成这项任务。”
这位搭载德国记者的計程車司機的真实身份一直不为人知,但在影片上映后,一位名叫金承必的男子在Twitter上表示,影片中司机的原型其实是自己的父亲金士福,并提供了金士福与德国记者尤尔根的合影作为证明。他指出金士福并非电影中的普通計程車司機,而是饭店的排班计程车司机,因精通英语及日语而经常接待外国人。但金士福于光州事件的四年后,因患肝癌去世。
不少香港观众表示,在观看该片过程中为片中民众的牺牲而感动落泪,并不由得联想到香港的情况。毕明在香港《苹果日报》上的评论写道:“那不是韩国的故事,是人类的故事。……影片令人有认清和学习这一段历史的冲动和反省,一种辨清是非的血气翻涌,必须看真暴政和民主运动曾经如何发生和牺牲。”[40] 香港《苹果日报》也发表社论,将该片涉及之历史与雨伞运动相比较。
虽然该片并未在中国大陆公映,但在网络上引发了中国大陆网友热烈的关注与讨论。在中国大陆主要影评网站豆瓣上,该片好评如潮。 《出租车司机》的豆瓣词条从8月建立开始,陆续有3万多网友打出了9.1分的高分。不少网友赞扬韩国正视历史的勇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9年也曾发生过类似于光州事件的民主运动,以及政府出动军队屠杀民众的事件——六四事件,但该事件在中国内地仍然被禁止提及。部分中国内地网友观影后在豆瓣上发表的评论中提及六四事件,但大部分均被删除。北京时间10月3日晚9点10分左右,《出租车司机》词条在豆瓣上遭删除。 大陆另一家影评网站时光网上本片的条目也被移除。
数千豆瓣网友在词条、评论被删后,去另一无关的国产九分钟短片《午夜出租车》中打高分、并“借地”留下“杀了公鸡、天也会亮”“我已经看过大海了,我不能假装没有见过”“本来只打四星,评论没了,现在果断五星”之类的评论,号称是“大型行为艺术”,将此短片从原来的低星评价顶成2017年10月9日时的9.5分高分。
搜狐韩娱的评论写道:“《出租车司机》选取了一个未曾使用过的、独特的‘外来的小人物’视角,同时也是最贴近观众的视角,并以毫不煽情的、直白而冷静的刻画,带领观众走近了20世纪80年代的那段时光。通过外来人的视角来展现光州事件,无疑更加客观,万燮不懂政治、一直都只会考虑温饱生计,但随着他的小市民心态在“事件”中发生转变,观众也在逐渐接近真相的同时,获得了一次间接体验历史的机会。”
|
|
|
|
|
|
|
|
发表于 12-10-2017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
这部电影依然是韩国电影一贯的煽情和套路
出色的地方还是有的
但整体也就那样吧
想看可以网上下载
马来西亚目前没有引进的消息
|
|
|
|
|
|
|
|
发表于 12-10-2017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0-2017 05: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哪里可以下载,可是还没下载到。 |
|
|
|
|
|
|
|
发表于 13-10-2017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blsbl 于 13-10-2017 06:11 PM 编辑
我也觉得不是很好看,普通统统而已,而且太刻意煽情(可是又感动不到我)。可能韩国人看了比较有感受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