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35 | 回复: 2
造反的家伙 Ornette Coleman
[复制链接]
没有什么比Free Jazz更令人伤脑筋的了。当课堂上的同学问什么是Free Jazz时,我会先播放一段Ornette Coleman 1961年的专辑《Free Jazz》 ,幸灾乐祸地看同学皱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样,然后才放声大笑。
我们受西方古典乐影响,听音乐其实已有潜在的规格。我们习惯顺耳的平均律音阶,一定的拍子,还有各种约定俗成的格式。其实这样的“顺耳”是人为的,巴哈之前的键盘可不是平均律,是调过了才有今天的do-re-mi。事实上“平均律”一点也不平均,就是因为把音调之间的距离调整了,音程不平均了,才能井井有条地把每个八度分为12个音调。
其他民族的音乐,如印度音乐的raga,都是比半音还要小的音程,就是说 C和C#之间还有其他音调。加上印度的拍子可不是一定的三拍或四拍,有的是十四拍,分为3+2+2+3+2。而且,传统印度乐是没有和弦这回事的。
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明,有些人不喜欢听Led Zeppelin 是因为他习惯听邓丽君,有些不喜欢John Coltrane 是因为他习惯Nat King Cole ,因此Free Jazz简直就是颠覆了一般听众的习惯,来一个措手不及,听众不是却步,就是犯傻,剩下有耐心和信心的,终于听出了耳油。
这张专辑是由两个乐队同时演奏,一组是Coleman的萨克斯风、小号Don Cherry、贝斯Charlie Haden及鼓手Eddie Blackwell,另一组是单簧管Eric Dolphy、小号Freddie Hubbard、贝斯Scott LaFaro及鼓手Billy Higgins,没有约定的旋律、拍子、key、格式,更有趣的是没有和弦,就这样的录制了一场37分钟的集体即兴“(collective improvisation),可谓聚众淫乱”啊。
Ornette Coleman
这是怎么个玩法呢?全赖于乐手一边聆听其他乐手的演奏,一边即兴演奏的同时,脑子里设计下一分秒的音乐。这对任何乐手而言,都是非常艰难的任务。所以Ornette Coleman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敢于挑战和突破,正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Cubism),或Jackson Pollock的“滴画”,这些都是艺术重要的叛逆胆量,也是促成艺术演变的力量。
但是,课堂上的同学们坚持,《Free Jazz》太难听了。且让我们听听Ornette Coleman的《Free Jazz》之前和之后的作品,或许能解释《Free Jazz》扮演的角色,不在于好不好听。
首先是Ornette Coleman 1958年的处女作《Something Else!!!》里的<The Blessing> ,大家都听得出,风格还是非常的Hard Bop。
接下来听1959年的<Lonely Woman> ,收集在《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一年之间,他的旋律已经不是上一张专辑的调调了,加上rhythm section松散的演奏,以及不紧凑的节奏,已经为《Free Jazz》奠定了基础。
VIDEO
Lonely Woman
《Free Jazz》之后的Ornette Coleman是怎么样的呢?1971年,他录制了《Science Fiction》,<All My Life> 有印裔歌手Asha Putli的歌声,一致(unison)
和着管乐,飘荡着狐魅。
2005现场录制的专辑《Sound Grammar》获得2007年的普里兹音乐奖。<Sleep Talking> 开始用了Stravinsky < The Rite of Spring>的主题(motif),并用了两只低音提琴,一只用指头拨,一只用琴弓拉。从选择乐器到呈现的音乐,Ornette Coleman设定了音乐的新语法,还开拓了另一个音乐的方向。
许多摇滚乐手深受Ornette Coleman的影响,包括Cream 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主音/吉他手Lou Reed说过:“如果我能够用吉他弹得像Ornette Coleman那样,就太好了!”能有Ornette Coleman 与他共同录制<Guilty> , 即使弹得不像, Lou Reed也算是圆梦了。
发表于 14-7-2016 07:2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rnett Coleman与Lou Reed的《Guilty》,是摇滚与爵士很经典的一次相遇。
发表于 14-7-2016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