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706|回复: 0

英雄不再的人民公敌路在何方的动荡年代谈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的经典读薄与艺术创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6-2016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齐齐哈尔 于 15-6-2016 01:40 PM 编辑

【青年剧评作品】英雄不再的人民公敌 路在何方的动荡年代 ——谈《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的经典读薄与形式创造

2016-05-17 徐墨龙

原载:三星堆戏剧节新青年剧评

厚书读薄的经典改编

易卜生《人民公敌》的故事是写“一个勇敢的人,在一个不容异见的社会中,依然为追求公义和真相而斗争。”这个人在原著中是“始终如一的坚定激昂,他毫不留情地斥责公众的不理性,和他们所支持的政治系统的伪善和腐败”。在卜卜剧场的《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里,改编甚大,甚至把“这个人”——主人公汤姆斯及他所引发的剧中最大的冲突也改写了:与原著有别,汤揭发浴场污染的行动,完全是被动的,是野心勃勃的人民信使网报编辑霍夫斯达未经汤的同意,就将汤的研究发现放在网上,导致汤被推到风口浪尖,让汤从此逼上梁山,由一个浪漫主义兼美食享乐者,成了受难的基督(改编后的形象)。

在改编版中,原著中最著名、最震聋发聩的那句话:“世上最强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不见了。同时也删掉了原著中汤的铁杆支持者——那位把房子借给汤演说,又在房东逼迁时挺身而出收留汤一家的超级暖男霍斯特船长;汤妻也从原著的“众人皆弃我独撑”的温柔坚定,改为扫地抹地做饭看电视、彻底的主妇化形象。于是,改编剧中的汤还真的比原著更加是“全世界最孤立的人”。

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人民公敌》也是一部英雄书写历史的记载。但到了本剧却是“众声喧哗,英雄不再”。原剧人物众多,但在改编后已被浓缩为六个/种人:不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汤姆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斐特拉、既得利益者彼得、机会主义者霍夫斯达、电视奴隶凯瑟琳和多变的群众。

从人物塑造来看,改编似乎赋予汤姆斯更多人味儿,他不只是英勇神武的政治英雄了,而是也要吃喝拉撒、也有软肋的普通人。原著里是汤一手造的时势,本剧的汤却是因缘际会——历史选择了他,时势造基督。

本土化是大部分剧本被改编的动机,本剧也不例外。但本剧在将本地时事、政治事件的植入上很显功力,没有廉价消费的习气。例如汤提起市长的豪华私人飞机和女儿在外国的豪华婚礼,以及市内、国际媒体每天都一直咬着市长不放等对话,对应了近期本地媒体的显目标题。而这些只是餐前小菜。其他更富有思辨性的内容包括市长是不是可以花自己的钱买名牌?市长的钱是自己挣得的还是来自人民的血汗钱等精彩对话,反映了当权者的思维逻辑与人民对公仆的期望的巨大落差。尤其市长撇清与汤和其他抗议者被捕的关系,更是一大嘲讽:“抓他们的是警察,不是我。这是个民主的社会,我没有权利命令警队!”

本剧改编,与原著另一重大区分,是对“群众”的描述与态度。在原剧中,“群众”是一股强大顽固的势力,他们是市长意图掩盖、阻止真相揭发的帮凶。故易卜生大力鞭笞:“一群无知胆怯的群众”。但在本剧中,主干情节被改动了——汤的报告一早就被放在网上,而群众先于汤行动起来,到浴场示威。这个改动明显对应时移世易的政治环境与科技发展。今日,对丑闻弊病的行动抗议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但改编者并不因此肯定“人民力量”;相反,对群众行动的描述,多带揶揄:他们只是喜欢出席集会,喜欢在集会上听演说骂政府、喜欢在集会上唱歌,当要他们动真格在请愿书上签名时,他们就回家吃饭去了。

相对于易卜生大篇幅对“群众”的不屑与痛斥,本剧虽不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但对“群众”的不坚决多有嘲讽、对人民维护真理的决心始终保留怀疑态度。如通过市长的台词暗示群众就是短视者、也是很好应付的:“他们只问他们关心的问题,只想听他们想听的答案。所以,只要回答他们想要的答案,着手解决自己的难题就可以了。”

哀莫大于心死。易卜生大骂群众,正好说明他对群众的不死心。实际上,《人民公敌》的主题是昂扬向上的:除了对主人公的英雄主义斗争气魄加以渲染外,汤姆斯要借船长提供的“战斗基地”留下来战斗,并“开办自己的学校教育街上的野孩子”。这个开放性的结尾处处留下了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希望在明天的伏笔。但《人民公敌》还是个悲喜剧,悲喜剧是一种带有深沉悲剧感的喜剧,而这种悲剧感在本次演出的改编里被强化加深了——尤其在尾声处当汤姆斯说“我要去了”,然后他拖着椅子,缓缓地步离舞台;这时,另一演员总结性似地叙述:“当他拖着椅子走向那里时,他让我想起了耶稣。耶稣被有罪的人们宣判有罪......”此外,本剧在较早时通过汤妻凯特琳的口说:“现实生活没有正义,只有权力,以及食物。正义只存在于故事、电影里面......”,本剧是过度悲观还是一种醍醐灌顶的觉悟?

总的来说,本剧的改编,是一个古今西东大挪移、大刀阔斧去蔓枝的工程,既延续(且深化)了戏剧主题,也突出了当代人的困境及复杂性;就像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先生的口头禅:读懂,就是把厚书读薄。

创造形式的导演艺术

(“台上换衣”带来的是一种混合着神圣氛围的时间凝滞感。)

本剧的“台上换衣”应最能说明“导演艺术就是形式的创造”这句话的意义了。一般戏剧的台上换衣,无非要突显演员的扮演艺术、强调舞台假定性,以示无意制造写实的舞台幻觉。但本剧编导程守明却通过换衣,大大地丰富了这个意涵,甚至创造了一种形式。从观众入场,就看到服装挂在台上,成了舞台设计的部分。开场,穿着紧身衣的演员出现了,他们用身体组成一个“大肉团”,然后慢慢分裂。他们神态肃穆步履缓慢,先后选择穿上某件人物服装。整个过程配合着诡异、神秘、戏剧性的电子合成乐,仪式感强烈。这个过程有点儿瘆人但更准确地说它让人压抑——一方面好奇演员想干嘛?同时又感受到气氛的凝重。

(开场,穿着紧身衣的演员出现了,他们用身体组成一个“大肉团”)

戏剧家高行健有一个“中性演员”的说法:“演员在进入角色之前有个身体和心理准备阶段,将自我净化,身体松弛而精神集中......”或许这就是导演的意图与手法,只是这个过程直接展示在台上,带来的是一种混合着神圣氛围的时间凝滞感。

这种情况在台上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因为演员不断交换着角色扮演。这是很惊人的一种处理,但却没有出现认错人的状况,原因很简单:一套服装代表一个人物,谁穿上它谁就是那个人。有人说本剧演員其貌不扬,我却想到“歪瓜裂枣”(无贬义,只是一种形态的形容)这个词,但就是这些“瓜枣”有本事让你忘了她们的肚腩,或“鸟脚”,而看到人物。是的,满台的人物——演员一穿上“那件服装”,就变成“那个人”。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看过的扶乩或鬼上身的灵异场面,一种诡异神秘力量扑面而来;这种神秘力量竟然出现在剧场,不可思议。

这其实是一石二鸟的艺术策略:通过换衣这个形式,“屁股决定大脑”这一名言被形象地演绎了——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行动。同时,演员潜能的开发也被推到极致,引发了井喷似的惊人效果。

崇善自然的多语滋味

这是个多语剧场,剧中语言在华(普通话、客家)、英、马来语中随意转换。多语演出到底好不好?随意性的语码转换带来的是丰富性还是接受的干扰,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感受是这种多语并置的方式确实有其丰富性与地方色彩的突显,但同时它的干扰与好处也一样多。首先它恰恰是与真实语言环境相反。因为在本地,一个人纵使会说多种语言,但他在选用某种语言与某人交谈时也有他的固定性。两人交谈时随意转化语码的前提是交谈的两人都同时懂得那几种语言。A语言与B语言在不通过翻译的情况下交流不是绝对不存在,但也总是别扭、不自然的,而且也不太可能是一大长段。过去一些演出出现多语场景的目的是:使用某一种语言是人物身份的标识之一,以及由于制造人物对语言的断章取义或误解,使人物之间产生语言的碰撞火花或张力:主观成见或因听不懂对方或只局部听懂而产生误会。但这种碰撞火花或张力在本剧不复存在,因为所有角色都被设计为听懂所有语言的人,虽然现实生活(演员的或要反映的剧中社会)并非如此。于是语码的随意转换,给人一种“秀”语言的显摆感觉,也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适跟随。


(Rosma演的汤姆斯,说一口极标准的英语和马来语。)

另一点是语言的标准性问题。由于易卜生笔下的写实人物的台词已被裁剪为精简化、符号性的语言,同时同一个角色又是由多位演员扮演,那么,演员如果口操标准音,应该会比带个人或地方口音、个性化的发音来的好吧?我的依据有两点:一.三个演员扮演的某一角色比如汤姆斯,就有三种口音,那哪一种才是本剧要的?二.第一位扮演彼得的Rosma,她的英语和马来语发音显然都比其他演员来得标准,带来动听、语言美的效果。这才是舞台剧要的语言。相比之下,其他演员的华语(普通话)发音及语法的错误,在剧中就显得刺耳。好听的说法是生活化;反之则是上台前忽略了正音雕琢的工程。本剧演员的演技、肢体动作、神态气质给人感觉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高度的训练所达至的成果;唯独在台词发音上“崇善自然”,是难为还是不为?希望不是后者,因为那肯定是有害的。

动荡年代的人心不死

2013年,马来西亚踌躇满志的政治改革功败垂成、尔后,改革共主再次身陷囹圄、2015年净选盟示威的嘉年华化、今年,身陷捐款门的政治人物稳如泰山......这一桩桩事件使国内政局诡谲多变、动荡不安;也让编导本土化戏剧时获得更多的内容嫁接。从选材及修辞方式来看,这当中流露的情绪虽是悲观失望的,但并未绝望死心。剧名后缀“现在进行式”透露玄机——“人民公敌”(的行动),“现在”还在“进行着”。而开放式的结尾又恢复了原著的战斗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纵使更为孤绝“似耶稣基督”(剧中台词与造型)。



远在六百公里外,被南中国海隔开的沙巴州卜卜剧场,本次的吉隆坡演出,是他们的首次西渡。或许宣传海报、剧照没有太多包装亮点,加上“歪瓜裂枣”的刻板印象,在期待值不高的情况下演出特别令人掉眼镜:这包括对演员惊人的、丰富层次演技的惊叹,及戏剧原创音乐与演员动作结合的视听冲击力,也有观后沉淀导演创造形式与改编经典方式的有益启示。不能说这个演出已经十分完美,因为例如像上述的多语或语音处理的争议性、或服装设计——紧身衣的选择(还有光脚)对演员形象的损耗,也带来视觉上的乏味感......但瑕不掩瑜,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作品。(完)


剧目简介

剧名:《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
戏剧类型:话剧
演出时间:2016年3月26、27日
演出地点:雪兰莪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amansara Performing Arts Centre)
主办、制作单位(沙巴州)卜卜剧场
制作人:程守明
改编、导演:程守明

剧情简介

【关于“人民公敌”】

市长Peter在发展一个浴场计划,令小镇大大兴旺。但他弟弟Thomas发现浴场水源被污染,立即劝他关闭浴场以便修理。Peter深恐影响小镇经济而拒绝解决问题……

在Peter与媒体的影响下,市民拒绝接受Thomas的说法,他被市民指责为疯子,成了人民公敌……

【他们的“现在进行式”】

他们把“他们”穿上。他们于是有了故事。在当下,他们进行着那个来自19世纪的故事……

进行着进行着,他们不禁怀疑:服从群众重要?还是坚持信念、思想独立重要?“群众”又代表什么?当人人都可自由表述时,思想是不是真的就独立了?
(本剧首演时间地点:2015 年 6 月4日至 7 日,假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市里卡士善导中学演出5场)

剧评作者介绍:
徐墨龙
号粉墨勾兰,马来西亚槟城人,出身底层,练摊多年;后创北岛戏子(剧团),从事导演、戏剧教学等工作,练戏多年;去国旅居南京多年,于南大戏剧影视研究所学习获文学硕士;归国从事华文教学练嘴多年;现以文字方式回归剧场,开始练手旅程。


新青年剧评行动常年面向华语作者征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投稿请至:
i-dramacritism@sanxingduifestival.com

往期发布的剧评,请回到公众号主页,回复“青年剧评”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1-2025 04:44 PM , Processed in 0.30037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