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诚恭敬感恩黄念祖大居士慈悲开示~'~ 【金刚经一滴 】
[复制链接]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10-2024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24 03:36 PM 编辑
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居士著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
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
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
今天所要谈的《 金刚经 》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 金刚经 》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
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淩晨。
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 》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
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
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 金刚经 》和一部《 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
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
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
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
当时体会到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是经中的核心。
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金刚经一滴 (bfnn.org)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10-2024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 三 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
(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
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
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 华严 》,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
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
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
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
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
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 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
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
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
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金刚经一滴 (bfnn.org)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10-2024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24 04:00 PM 编辑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这三个般若像( 伊 )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
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
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
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
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
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
蕅益大师《 破空论 》说:‘ 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
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
观照两个字,《 心经 》中说得很清楚。
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这个 ‘ 照 ’ 字,即观照的照字。
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
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 观照 ’ 就 应该如 ‘ 观自在 ’ 之观,‘ 照见五蕴皆空 ’ 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
《 破空论 》曰:‘ 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 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
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 ‘ 如理而照 ’ 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 ‘ 照不异寂 ’ 。
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
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
引申一步,就如《 破空论 》说:‘ 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 如理 ’ 就是后文中 ‘ 如如 ’ 之义。
经云 ‘ 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 ’ 。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
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 ‘ 如理 ’ 两字。
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 ‘ 如理诠寂 ’ 。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 ‘ 寂诠 ’ 。
这个 ‘ 寂诠 ’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 ‘ 寂诠即照 ’ 。
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
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
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
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
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
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三个。
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10-2024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24 04:10 PM 编辑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
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
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
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
《 金刚经 》说:‘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大乘无量寿经 》说:‘ 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法华经》说:‘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
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
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
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
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著:‘ 华府佛教会 ’ ,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
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 ‘ 华府佛教会 ’ 。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
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著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
佛经上说 ‘ 因标指月 ’ 。
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
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著它说:‘ 这个是月亮。’ 这就是标指一下。
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
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著 ‘ 华府佛教会 ’ ,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
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
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
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
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 ‘ 执指为月 ’ 。
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
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
一般人多是这样。执著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
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
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金刚经一滴 (bfnn.org)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24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
‘ 经 ’ 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
‘ 经 ’ 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
开头 ‘ 金刚 ’ 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
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
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
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
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
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
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
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
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
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永明大师《心赋注》说:‘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 “ 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 ” 。
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 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
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
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
《 心赋注 》又说:‘ 离此一心别无殊胜。’ 又 ‘ 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 ’ 。
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 ‘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 波罗蜜 ’ 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
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
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1-2025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1-2025 11:12 PM 编辑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
经里说:‘ 念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
‘ 灭度一切众生已 ’ ,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
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
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
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
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
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
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
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
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
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 ‘ 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 。
这也就是《 金刚经 》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
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
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
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
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
再例如:我布施了一万美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金。
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
这样的布施就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
一般是我有一万美金给他了,老记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著他曾经得到我的一万美金。
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
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
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
所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 金刚经破空论 》破这种偏见。
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
我在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
这样度生与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金刚经一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1-2025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2025 10:18 PM 编辑
《 金刚经 》劝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最粗浅的说,我相就是自身。
有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
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那就是众生相。
中间有长生长住的是寿者相。这是最浅说的四相。
又如刚才说,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我相。
我所度的某一个物件,这就是人相。
而我所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
而我所度的众生他得到涅槃,这就是寿者相。这都是极粗浅的解释。
再说得稍高一点,我就是以主宰为义,误认为有一个能当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我。
实际上,实在是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哪个是我呀。
像片上二十岁的我早就没有了。三十、四十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再过些日子,今天七十岁的也应没有了。
到底哪个是我呀,我能作主吗?我能留住年轻力壮的我吗?
这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被因缘牵引,哪有主宰!
与我相对的是人相,而且物件之人有种种,就是众生相。
而这种执著有我的想法总是相续不断的,就是寿者相。
更进一步,《破空论》说:‘ 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
能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相。
一切可见的形相是人相。
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
阿赖耶识相似相继是寿者相。
可见四相都从我相而生,所以经中说:‘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所谓四相,般若就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
然而不是空无断灭。而是离相修一切善法。
经上说:‘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落有无两个边。
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以上空边),可是修一切善法。
修一切善法之中(有边),可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了两边,契入中道。
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是无上,没有更上的。
正等:上至诸佛,下到蠢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是这样的大平等。
正觉:这就是圆明普照一切,没有偏缺,没有亏欠的大觉。所以叫做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最高无上的果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无上果觉。
若人只重离相,而轻视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
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离相,也是偏啊。
蕅益大师说:
‘ 念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
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
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
唯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 这实在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示。
金刚经一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1-2025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2025 10:33 PM 编辑
五、空假中
《 金刚经 》中:‘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又说:‘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经中这种话很多,应如何体会呢?
经中指示我们,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真俗二谛与假空中三谛,一个是假( 也称俗谛 ),一个是空( 也称真谛 )。
真俗二谛是二谛法。二谛再加中谛便成三谛。
世间大地山河森罗万象,世俗认为是实有,佛教认为这是虚幻的有,名之为假。
世俗以虚无断灭为空,与有对立。
佛教认为既是幻有,幻有就是空,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法皆空,这是空谛,也称真谛。
世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
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六祖说无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
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这个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了一个拦路虎了。
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
科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是人类的错觉。
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著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
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
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
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
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
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
很简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
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子、中子、质子,没有别的东西。
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动性,光波、声波、无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
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等。
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
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
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转,在当地就出现了。
很玄妙,就是波。
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著,抓不到,没有个实质。
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
再有一个是颗粒性。
颗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
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已。这样而形成物质。
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有实质。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1-2025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2025 10:47 PM 编辑
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相,它在动。
光圈是什么呢?是你的错觉。
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没有嘛!
我刚才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
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
我们动得好厉害呀,我们随著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
地球自己在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
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动相。
动相就像香火头在动。
经中说: ‘ 如旋火轮。’ 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棒,两个点著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
所以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
到底什么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
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动?是风吹得它动。
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
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啊。
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
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说是有啊无啊。
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火圈。
所以《起信论》说:‘ 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
又 ‘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永明大师说:‘ 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
由上可见 ‘ 一切境界唯心妄动 ’ 是俗谛也即假谛。
‘ 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界灭 ’ 是真谛也就是空谛。
真心遍一切,不妨万法纵横种种境界,万境纷然无碍于一心不动,清净本然。这即是中谛,又称中道第一义谛。
《 金刚经 》许多话都是此义。
例如 ‘众生者 ’ ,众生是假有,是世谛。
‘ 即非众生 ’,没有这个众生,是真谛。
‘ 是名众生 ’ ,若说是有只是个假名而已,若说无何处来这个假名,所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是中谛,不二了。不贪于有也不偏于空。
所以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都是指出有无俱遣,不落二边,理事齐彰一心全显,一体寂然,万用纵横。
所以说,妙契中道第一义,‘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就成佛啊。
金刚经一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2-2025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2025 10:37 PM 编辑
六、见相非相见如来
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
佛乃离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见如来。
经中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以不可以色见声求。
这里一位蔡居士认为这四句还不圆满,她很有智慧。
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简化了,原来是八句。
好几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师翻译的底下还有四句,玄奘大师的全偈为:‘ 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思,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后四句指出,应观导师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性。
(即佛真性,又称佛性,或自性。法性所适用的范围最广。)如来的妙体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
但法身不可以世智来见,所以说法性不可见。
也不可以 ‘ 识 ’ 知。故玄奘大师云 ‘ 法性非所识 ’ 。
不可见又不可识 ‘ 故彼不能了 ’ 。
佛身只是众生不能见不能知,但绝不是断灭顽空。
打个比方,有的物质有磁性,它产生磁场,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种种设备都是利用磁场的作用。
但是磁场看得见吗?摸得著吗?连世间的磁性都不可见,何况法性,当然更是不可见。
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见。
法体,如来法身的法体,用我们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说法性、真如、实相、般若种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众生的知见,是达不到的。
所以说不可思议。
不可议,就是你说不出来,不是你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脑子里所能想得到的。
只有在离开这个思才可知。
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见,去知这个法体,就等于你坐在这个椅子上。
自己想举起这个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离开这个椅子,才能拿起这个椅子。
‘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 。
法性遍一切,就是导师的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空间。
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认识的,猜测的。
大家在这地方千万要小心。
所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
法身如来在众生的情见之中不可能认识到,知道,看到。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
《 金刚经 》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你所见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眼前所见本来没有,只是由于动相所生。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倓虚老人在香港刚刚圆寂,这件事是他亲口对我说的。
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吴佩孚将军的顾问。吴佩孚下野后,他就到青岛湛山寺当教员。
湛山寺是倓虚老人创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给佛学班的学僧讲国文,改文章。
除了上课改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门锁起来闭关自修。
他与当时在湛山寺讲戒的弘一大师相知,只是这两个人彼此间才谈谈话。
一天正在用功的时候,念得很虔诚。动了一念,他想到大殿拜佛。
这一念一动之后,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
拜了佛之后,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间用功吧。
走回到自己房间,门都关锁著,进不去。
别人走过来,他就说:‘ 师兄请你给我开开门,我进去。’
那人说:‘ 你叫我开门,你怎么出来的?门都锁著,你怎么出来的!’于是这件事就这么传出来了,轰动湛山寺。
大家听明白没有,人是怎么出来的。
我在北京听到了,我认为这事很重要,是对我们学佛人一个很好的资料,是一个近代的实证啊。
我问夏老师是否知道这件事,夏师说:‘ 确有其事。’ 这个董居士就是夏师的外甥。
后来倓虚法师由东北经过北京到香港去,我当时是广播电台台长,我请他在电台播音,我亲自招待他。
我们谈得很愉快。我就问他,我说:长老啊,你在湛山寺,当时有一个人从锁闭的关房中出来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这回事?
他说:怎么不知道,当时我就是方丈。
倓虚法师自己著作里写了这个事情。
所以这个事很能破我们的执著。
你心中没有离妄之前,墙壁都是障碍。
你心中能有一念离妄,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何处是墙壁。
所以这一切相皆是虚妄。
‘ 若见诸相非相 ’ ,不是说没有这些相,而是看到这些相不分别、不执著。
自己不因见相而起心动念,就合于 ‘ 若见诸相非相 ’ 。
这四句经文中,‘ 凡所有相 ’ 是假谛,‘ 皆是虚妄 ’ 是空谛,‘ 若见诸相非相 ’ 是中谛,无相而相,相而无相,
(从无相的理体显现事相,是无相而相。虽有种种事相,万象森罗,可是论其实无一物,故说相而无相。)真俗双融,事理无碍,所以是中道第一义谛。
从容中道即是如来。所以说 ‘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
金刚经一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2-2025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又可以举一个古代的公案。
释迦牟尼佛因为生下来母亲就死了,为报母亲的恩,所以成佛之后就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
世尊上天后,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像。
这是世间有佛像的开始。
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接。
中间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规,她只能排在比丘队伍后面,前面的人很多,见佛的时间较晚,于是她就变化成一位转轮圣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
佛从天降下,她头一个见到佛。
可是佛一见就呵斥说:为什么你越轨跑到大僧前面来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头。)
她说:我思念如来,想先见如来。
佛说:你没有先看见我,是须菩提先看见我。
实际上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知道今天佛回来,先动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继而想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他就安然不动。
这个没有来接的人,佛说是他先看见佛了,排在第一。
肉眼亲见的比丘尼,倒没有见到佛。就因为这个比丘尼犯的是色见声求啊。
须菩提了达如来本无来去,所以先见佛。
我们如果体会这个道理,很多教义都可以融会。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缚。
所以经中说:‘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著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
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
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
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
所以经中又说:‘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
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 ‘ 我 ’ 字,‘ 我的 ’ ,都是我相。都应首先破除。
这就是《 金刚经 》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金刚经一滴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