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54|回复: 2
|
“摇摆乐”的政治与社会摇摆
[复制链接]
|
|
文:杨艾琳
就算没听爵士乐的朋友,对《In the mood》多少有点印象吧?这首“摇摆乐”(Swing)坐镇龙虎榜13个星期,令Glen Miller一炮而红。这是二战期间,音乐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Glenn Miller甚至把“大乐队”(Big Band)带到军营演奏,不仅提供娱乐,更为美军打气。
Glen Miller
《In the mood》
原本唾弃爵士乐的纳粹,后来索性打蛇随棍上,利用它唱衰敌方。德军有了“纳粹摇摆乐”(Nazi Swing)和自己的乐队,“Charlie and his Orchestra”便是其中一个。它把经典爵士乐填上新歌词,作为德军宣传媒介。
例如为《Makin’ Whoopee》填上“Another war/ another profit/another Jewish business freak”或“a lot of dough/ a lot of gold/ the British empire being sold”,这些歌词虽十分搞笑,但因为欧美皆风靡爵士乐,它达到了纳粹的宣传目的。
《Makin’ Whoopee》
以上是1939至40年代初的摇摆乐,你可以说音乐为政治背书,也可以说,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娱乐而已。
其实早在20-30年代,“摇摆乐”萌芽的初期,它已经发挥其社会作用了。一战时,白人和黑人一起上战场搏杀。一战后,白人和黑人过各自的生活。美国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不公的对待之下,如不得与白人共乘一辆巴士、在同个餐厅用餐、没投票权等,唯有通过“摇摆乐”来表达。
“摇摆乐”是一种适合跳舞的曲风,“大乐队”是演绎“摇摆乐”的组合,由rhythm section、3-5支萨克斯风、2-5支小号、1-5支伸缩喇叭组成。爵士乐的特色是“没有谱”,但“大乐队”就非“谱”不成了。音乐由编曲人编好,演奏时按各自的乐谱演奏便成。这里,白人和黑人的“大乐队”就有了分别。
白人如著名的Paul Whiteman领导的“大乐队” ,没有乐手即兴演奏的环节。大家按谱演奏,循规蹈矩。黑人Fletcher Henderson的“大乐队”,除了编好的音乐之外,则穿插了即兴演奏的环节。Louis Armstrong、Duke Ellington、Count Basie 都是“摇摆乐”的佼佼者。
可是,种族隔离制度导致音乐个别发展。大家都说,“摇摆乐”是于1935年开始的。因为当年Benny Goodman的全白人“大乐队”爆红,它获得电台的广播及宣传,但事实上,他玩的都是Fletcher Henderson卖给他的编曲。同个期间,纽约市的哈林(Harlem)成了黑人的艺术中心。“黑白分明”之下,这里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玩音乐、跳舞、写作,也因此造就了不少黑人奇才。
有人说,Benny Goodman恨不得自己是黑人。他邀颤音琴(vibraphone)手Lionel Hampton加入他的乐队,成为乐队的第一名黑人乐手。即便如此,当他初次获得巡回演出的邀请时,他还是不敢带上任何黑人乐手,免得面对种族歧视的制度下,砸破自己的饭碗。
Duke Ellington
当时不少Jazz Club邀请黑人乐队演奏,但是黑人却不得进入消费,如纽约的“Cotton Club”。著名的Duke Ellington在此演出,有一天,他很“荣幸”地被邀请到白人的餐桌去用餐。Duke说,可以,但条件是,你必须邀请我的其他队员。当然,他的要求被拒绝了,但是对方坚持要Duke“坐台”。Duke 二话不说,便带着队员离去。
“大乐队”玩“摇摆乐”走到今天,说它没落了也不是。流行歌手Rod Steward、Robbie Williams、Lady Gaga等插过一脚,是身份的象征。但它的政治及社会背景及意义已然褪色,或许,还有几个人记得。 |
|
|
|
|
|
|
|
发表于 24-3-2016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9-2016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