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24|回复: 7

孙式太极拳 专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6-2015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氏太极拳 - 起源传承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孙禄堂。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生于1863年1月4日。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将三者合而为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因内含八卦掌千变万化的特色,故又称“八卦太极拳”。

孙禄堂自幼喜好武术,曾拜于李奎垣门下,但随师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云深习拳历时七年余,后又拜程廷华先生、郝为桢先生习八卦拳、太极拳,得其真髓,自创一家。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为振兴中华武术,设教于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宗师把武术前辈所传拳术套路和拳意真髓与自己的习武心得整理成书,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着作,使传统武术免换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孙氏太极拳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外推广。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老师继承和发扬了禄堂宗师创立的孙氏太极拳。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孙永田与研究会重新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宗师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着作,并在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武术协会组织的多次大型武术表演中,代表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表演和推广孙氏太极拳。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etaphysics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 - 风格特点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传统套路,演练者孙禄堂之女孙剑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 - 技击特点

技击本无法,若使有法御以无法,则惟在气质、本能上下功夫。就习孙氏太极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练出内劲或无不意而发之经验,则最好于技击一道驻步,否则将对习者之身心健康无益。即便习者已练出内劲,技击也仅是检验自身修为的一种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艺凌人、好勇斗狠,否则难以进阶。

欲修孙氏太极拳之技击,需在套路练习和推手练习中熟习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并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数式皆一法。有此基础后,尚需知三机、体三能、混融八法为一,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何为三机?变势之机,变动之机,发劲之机。当对搏时,在双方尚未接触的情况下,我能预知彼之运作变化,并使自身先于对方抱得有利态势,此谓“变势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未接触时为变势之机。当双方接触的瞬间,我若能先于对手发劲于彼之重心上,则谓“发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之瞬为发劲之机。当双方两劲接定后,此时我若能变劲彼先,使彼劲走空,则谓“变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中为变动之机。此上为三机之要。三能,是指对彼之作用的感应之能,对己之神、气、形的瞬间协同之能,对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气相合为基础,神气不和三能则一能不能。所谓混融八法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极,当用何种劲将因彼而变,是一个劲,还是几种劲混合而出,也将因势利导。

总之,技击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于成法,总以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 - 常见错误

一、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将孙式太极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之本能,但无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练法和劲意来练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孙式太极拳各式的承接变化中孕育着形意、八卦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此点尤须习者注意。

二、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内劲,其二是蕴寓各种技击状况的母式。也就是说孙式太极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击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够演化为技击中千法万法之总机关。常见一些习孙式太极拳者将拳中的一些动作当做技击招式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习者自身的协调稳态,故能产生以有法而御无法的技击之效。此点习者当用心体悟之。

三、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为中的作用和意义。推手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协调稳定的能力,使身体内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扑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寻求体会如何使自己不失稳、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剧烈程度也可随之加强。太极拳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练推手就想着如何把别人放倒,就是极端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也将造成使推手和盘架相脱节,使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之门外。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扑人丈外也好,数丈外也好,都不是发人者的主观意识,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结果。此点尤须习者深悟。

四、对气的错误认识。常见习太极拳者相互问有无气感。有,则洋洋自得,以为已进乎太极拳之三味。没有,则内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内鼓气,或口中嘘气,皆大谬也。真气,非日常所呼吸之气,乃是拳架盘走正确后,习者身体内外相合,由此在习者体内产生的一股能量流,给人的感觉与气相仿,故以“气”字表达之。心越静,则此气越为充盈。若有心御气,则气反奔腾,即紊乱也。故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五、用“神”不当。练太极拳贵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乱。故神要内守,或食指梢,或身体其他某一处,总之,要与拳式之运作相合。常见初习太极拳者用“神”不当,或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精神张扬宣泄于外,此皆谬也。精神散乱,必神气不能相合,内劲无望矣。精神外张,久则自靡,更无从得以内劲。故须精神内守,含而不露,养神于一。

六、不明内劲。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耦合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常见习拳者或从腹中求之,或从腰中求之,或从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之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鼓动小腹、抖动腰身、抡肩纵胯皆可谓之发力,然皆非内力也。

七、或散或僵。散、僵二者,为初习太极拳者之通病。散则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顶项未能竖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头顶与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撑,身躯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与身躯必不能相合。故此为散之病源也。僵则转换不灵,病根全在足胯上。两足未分清虚实,必然移动不灵。两胯未能松开,必然上下难随、虚实难换。故此为僵之病源也。所以竖项塌腰抽住肩胯之根与足分虚实两胯松开为去此二病之良方。

八、不合于步。孙式太极拳为活步太极拳,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时机要掌握得准确,确非易事。常见初习孙式太极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较迟,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较急,于是身体有前仰后俯之势。要克服此种毛病,关键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当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将及而未及前脚之脚跟时,跟步,同时由腰胯牵带身体有向后移动之势,前脚回搓(回蹬),后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时身体由腰、胯处分为二节,前后互逆,故能动中有静,重心不失于中,所谓顺中用逆。退步时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虚实分清。故顺中用逆以求中和,为走架中身体与足相合之诀窍。


简化套路三十八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 - 身法要领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医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但学拳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所练在神。精神为主帅,身体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举动自能轻灵。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方能内外相合为一。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再者,练拳时要以意行力,相连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即此意也。


竞赛套路七十三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6-2-2016 06: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6-2015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套路九十八式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15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6-2-2016 06: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9-2025 11:07 PM , Processed in 0.198945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