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5-6-2015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緒點燃虛假之焰
想要給哲學一個清楚的定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嘗試以最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定義哲學。我個人認為,人性中最普遍的事實,就是「求真」,或是「不容忍虛假」。因此,哲學可以說是「哲學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為了彰顯真理,我們必須盡一切所能,消除所有的錯誤。不過,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話說往往展現個人的想法,做事可就影響別人了。牽涉別人的事情,不能「從心所欲」,必須依循社會規範。我們的社會規範,一直不斷的在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為善,追逐什麼價值,如何成為好人等。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久而久之也就視社會價值為當然。
活在約定俗成的社會中,最大的快樂就是不用思考,只需要因循社會價值。對此,哲學家卻不表苟同,卻也構成哲學家最特殊的地方。。「略」。。哲學家不相信人們已經活在理想世界之中,更不相信別人說的完美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天生反骨,專幹異於常人的事,想些別人壓根就不會去碰的問題。哲學家喜歡正本清源,討厭趨炎附勢,但除了享受自己的想法外,也樂於人共用思考成果,絕非獨善其身者。
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
ISBN:978-986-137-199-3 讓假設成為真實應該是科學家比較有興趣的事情,哲學家則對消除虛假找到真理比較動心。
辨別「虛假」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我們是活在框框中或是刻板印象中的人類。
要跳脫刻板框框看清事情,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特別是一些會挑起情緒的事情。
一般人都會把情緒發洩放第一位,然後再來思考;懂得把思考放第一位,再來發洩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
通常當一個人遇到情況時,他很少會冷靜的把事情的經過清楚的看一遍,或許他看到一半時,接下來的就是看隨著自己的情緒的波動來看事情,多於用理智看事情。
當事情鬧大的事情,當事人就會嘗試用引起旁人情緒的手法,企圖使旁人從情緒的角度看所發生的事情。
在這時候,當「人神共憤」的高昂情緒出現的時候,「虛假」的悲劇即將降臨。
|
|
|
|
|
|
|
|
发表于 5-6-2015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6-2015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倫理:人應該做什麼?
「當一個人的行為涉及品德或他人的時候,才有道德意義。」杜威 《人性與品德》
圖、文 來源:圖解實用倫理學
ISBN:978-988-8148-62-2
一般上,人會想「我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但是往往會忽略「我應該或不應該做些什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15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學的原動力~提問
追尋存在的本質
「哲學家」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智慧之愛」。本書所追隨的西方哲學傳統,從古希臘傳布到世界上各大地區,偶爾與來自東方的思想彼此滋養。這個傳統所重視的智慧,是以論證、推理與發問為基礎,而不是只因為某位要人告訴你這些話千真萬確就信了。對蘇格拉底來說,智慧並不是知曉大量的事實,或者知道怎麼做某件事情。智慧表示了解我們存在的真正本質,包括我們的知識能力極限。今天的哲學家或多或少都在做蘇格拉底所做的事情:提出困難的問題,仔細檢視理由及證據,掙扎著回答一些我們能夠自問的最重要問題:現實界的本質,還有我們該怎麼樣過活。「略」
蘇格拉底之所以如此睿智,是因為他不斷地發問,而且總是寧願把他的理念拿出來辯論。他宣稱,只有在你思索自己的作為時,生命才值得繼續。不假思索的存在對牛群來說全部問題,但人類不是這樣過的。-pg12
來源: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ISBN 978-986-5671-09-9 一般,哲學給人的刻板印象大概是一種枯燥無味、嚴肅拘謹的東西。其實,哲學之樂在於思考。學哲學也就是在學如何思考。
而激發或是啟動思考的就是質疑/提問。談懂不懂得思考前,要先知道自己會不會提問或是有沒有質疑的習慣。
再來就是,哲學中的提問/質疑的動機不是為了製造麻煩或是找茬,卻是為了更瞭解事情和找出更理想的解決方法。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