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7|回复: 5
|
请问谁知道哪里可以找到有关“进贡”的资料?
[复制链接]
|
|
请大家帮帮忙,哪里可以找到有关古代(印度、中国等)小国度进贡给大皇朝的细则资料,如进贡规定、由谁前往进贡、程序、人数、贡品、服装、心态、。。。等等的历史质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5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9-2005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琉球国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历史上多次向中国朝贡.
明史对琉球的历史记载最详实。明太祖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明太祖回赐当时中国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洪武二十五年,三国向明朝派遣了留学生。明朝为了使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分季节给他们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东西。当时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随朝贡使团来中国大陆,所带的货物往往会因为没有报关而被负责海关的官员查没,造成很大损失。正统元年,琉球使者称所携货物都被“官司所没入,致来往乏资,乞赐垂悯。”皇帝命按照市场价格给了他们很高的费用,算作收购。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情况,所以往往一年来中国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贸易,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在琉球遇到海啸,暴雨,以及台风的侵袭后,明朝政府除了给来朝贡的使团很多的援助物资外,还要求琉球朝贡期延长至十年一贡,以便休养生息.
清朝顺治三年,琉球国王尚贤遣使金应元来中国请封,因为当时中国战乱未平,所以就滞留在福建省很长时期,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过清朝的将领来到了北京,礼部官员认为,明朝赐给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书都没有缴回,不宜封赐,所以,第一次请封没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赠给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东西,让他们回到了琉球。顺治十年,琉球遣使来中国朝贡。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顺治皇帝颁布了《敕琉球诏'》:“帝王祗德底治,协于上下,灵承于天,薄海信道,罔不率俾,为籓屏臣。朕懋缵鸿绪,奄有中夏,声教所绥,无间遐迩,虽炎方荒略,不忍遗弃。尔琉球国粤在南徼,乃世子尚质达时识势,祗奉明纶,即令王舅马宗毅等献方物,禀正朔,抒诚进表,缴上旧诏敕印。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赍捧诏印,往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尔国官僚及尔氓庶,尚其辅乃王,饬乃侯度,协抒乃忠荩,慎乂厥职,以凝休祉,绵于奕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赐王印一、缎币三十匹,妃缎币二十匹;并颁定贡期,二年一贡,进贡人数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许正副使二员、从人十五名入京,馀俱留闽待命。”这个诏书既对琉球作为中国藩属的肯定,也规定了向新的中国王朝朝贡的级别和时间。但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没有出海。
康熙元年,康熙皇帝颁布了新的《敕琉球诏》:“琉球国世子尚质慕恩向化,遣使入贡,世祖章皇帝嘉乃抒诚,特颁恩赉,命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等赍捧敕印,封尔为琉球国王。乃海道未通,滞闽多年,致尔使人率多物故。朕念尔国倾心修贡,宜加优恤,乃使臣及地方官逗留迟误,均未将前情奉明,殊失朕怀远之意。今已将正副使、督抚等官分别处治,特颁恩赉,仍遣正使张学礼、副使王垓令其自赎前非,暂还原职,速送使人归国。一应敕封事宜,仍照世祖章皇帝前旨奉行。朕恐尔国未悉朕意,故再降敕谕,俾尔闻知。”原来派去而没有去成的使者拿着两道诏书到了琉球,完成了册封典礼。
琉球在康熙时期多次朝贡,但由于贡使在海上遭遇风浪,贡物损失很严重,所以琉球会在第二次朝贡的时候将上一次丢失的数目补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许。琉球在向清朝朝贡的时候,总是进贡很珍贵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对使者说:“所进玛瑙、乌木、降香、木香、象牙、锡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皆非土产,免其入贡。其琉璜留福建督抚收贮。馀所贡物,令督抚差解来京。”只允许以后进贡土特产,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顺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贡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海上不是很平静,所以册封使者往往不愿远去琉球,所以会让琉球请封使者自己将册封的诏书和印信领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让册封使去琉球,结果皇帝允准了他们的要求。
琉球国王去世后,按照规定“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请朝命,具通国臣民结状请封。然后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贡使时,赐御书“中山世土”额。至今还挂在琉球的宫殿里。这一年,琉球再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以往清朝册封使去琉球国,会在海上因为海浪等风险,会迟到琉球,延误册封时间。琉球国请封使建议:“今在五虎门开洋,仅三昼夜而达小国。臣遣官迎护,亲见舟行之次,万鸟绕篷而飞,两鱼夹舟而进,经过之处,浪静波平,倏抵琉球内地,通国臣民以为仅见。”希望能通过改变航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准许。
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在康熙初年已经很发达了。带到中国的货物有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苧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马、鞍、丝、绵、螺盘,额外增加的朝贡之物无定额。康熙十九年,琉球又来贡,皇帝让把一些奢侈品免去,不要进贡。以后的朝贡中,只有马及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5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朝貢就是朝拜和進貢的簡稱。是兩國或兩個政府之間的一種承認尊卑地位的禮節性外交關係。以朝貢的方式換來大國對小國的政治地位的承認。在唐朝以後,這種朝貢關係又發展成朝貢貿易,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形式。
朝貢可能始於氏族部落時期,弱小部落對強大部落的進貢,傳說中商湯曾經向夏朝進貢。商湯打敗夏建立商朝時,還為了減少進貢國的負擔而命伊尹制定了四方來貢的法令《四方令》。 《逸周書》中記載:「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就對眾諸侯國享有朝拜、進貢等權力,後來秦穆公時秦國打敗晉國,一些小國就紛紛向秦國進貢。漢朝時,曾經向匈奴進貢和和親,漢武帝打敗匈奴後,西域地區很多政權紛紛向漢朝進貢。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5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朝貢的由來,中國當時是東亞的強國,一些靠近中國的國家比如朝鮮、安南、緬甸、南掌、琉球等等國家。他們為了吸收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而來到中國和中國建立了一種依附和尋求幫助的關係。他們按照規定和年份向中國進貢,第一換取中國對當地國家新政權的承認和官方印信。第二通過進貢來促進和中國的貿易。他們拿本地的特產來到中國,一般都是有皇帝直接收購。價格也是市場價格好多倍。另外皇帝還要贈送他們許多的奢侈品或者是他們國內缺少的物資。明太祖曾經告訴朝鮮。「不要拿本國沒有的東西來進貢,你們的土特產已經很好了。顯示你們的誠意就好。一味追求奢侈的東西。只能使國家衰敗。」第三,尋求保護。東南亞的國家,南掌。現在的泰國。都曾經受到安南的入侵,但他們通過向中國進貢來尋求保護。中國也曾告戒安南不要侵略那些國家。應該和平共處。
這種關係延續了好多年。在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朝鮮的朝貢變成了大宗的對華貿易。日本雖然和中國的朝貢關係中斷。但他們學習了中國的制度,技術等等後,使用了自己的年號。稱謂,也想要外國進貢。這就產生了侵略琉球,逼迫他使用日本的年號。奪走中國賜給國王的王印,換成天皇強給的王印,向日本進貢。東南亞各國由於始終處於混亂狀態。他們都以得到中國的正式承認的官方印信為尊,但由於當時強弱不分,往往得到印信的的衰弱了,沒有得到的在滅了其他國家後也去向中國朝貢以便得到承認的印信。這種反覆的過程中。使得這些國家也產生了對比自己弱小的國家也可以實行朝貢制度的想法。於是就有小國向他們進貢的事實。
朝貢因中國的天朝觀念而起,又因為中國的衰落而消亡。朝貢影響了東亞的國家。使這些國家得到文化,技術上的進步,但也使得一些國家戰亂不斷。中國的朝貢是無償的保護主義,明時期對朝鮮的保護可謂是經典。對安南的內亂。中國剛開始希望安南有當年的王室子孫重新建立國家。但由於這些子孫死亡後,安南的耆老要求中國來對安南實行管制,進而明朝還對安南統治過幾十年。
中國對朝貢國起了些聯合國的責任,不時的調解戰爭,不時的解決當地的矛盾。但卻沒有什麼回報要求。朝鮮壬申倭亂後,朝鮮王上書感謝明朝的大力幫助,萬曆皇帝卻說:「七年之間,日夜為朝鮮的戰事操勞。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東西。而是看在朝鮮數百年篤事天朝的份上。」連打仗的物資都是從山東省運到朝鮮的。中國幫助朝鮮復國後,軍隊從朝鮮撤退,物資卻留下來,中國的官員是這樣建議的:「朝鮮剛剛遭受戰亂。需要恢復,那些物資。運回來費時費力,不如留給朝鮮,使他們解決一時的饑荒。」中國盡到了宗主國的責任,但在明朝後很少對朝貢國侵略。他們微薄的朝貢除了換取豐厚的利潤外還得到了中國無償的保護。
朝貢就是這種關係。朝貢是中國特有的外交觀念。但後來卻被那些向中國朝貢過的國家引用,去壓迫弱小國家。進行了錯誤的理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5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喔!原来是这样!太谢谢您的资料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