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9-4-2010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kt1977 于 9-4-2010 06:37 PM 编辑
人材更重要。如今全部的先进武器离不开,电脑/网络/通信。假如有人材可以让它变成瘫痪。那么任何的F22,卫星武器也没有用。 最好的范例是independence day 那个电影。
多强大的武器也具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缺点。良将可以寻找出加以利用/摧毁。 |
|
|
|
|
|
|
|
发表于 10-4-2010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Lunnie 兄提出新的思考点。你可以放心,这里没有预设条件说 只有软件(人才和战略)可以得到硬件 ...
leevihua 发表于 9-4-2010 09:47 AM 
一个没有硬件的软件,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这里是指,制造一流的军备,需要特定的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硬件。
不然,给你战斗机,但是你没有石油,也是不能飞的。
给你科技,但是你没有资源,也是不能运用科技制造军备。
给你一人挡千的兵,但是土地不大,也是很难有效运用战略。
讲明一点,人类输给大自然的真实。没有资源,人类什么都不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0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材更重要。如今全部的先进武器离不开,电脑/网络/通信。假如有人材可以让它变成瘫痪。那么任何的F22, ...
nkt1977 发表于 9-4-2010 06:22 PM 
谢谢NKT1977兄的发言。您的论点与大部分人接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0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没有硬件的软件,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这里是指,制造一流的军备,需要特定的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硬 ...
Lunnie 发表于 10-4-2010 12:36 AM 
LUNNIE兄 又提出一个新论点:提议将天然资源归属于硬体。
到目前为止,关于天然资源这点,我还没有正式列入讨论范围,例如领土面积,地形等大自然因素。
不过我想在某些方面,LUNNIE 兄启迪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战略武器如核子弹,需要特殊矿物原料如 铀 来制造。所以铀在这里可以归类为硬体。核子研发人员属于软体。 |
|
|
|
|
|
|
|
发表于 12-4-2010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leevihua
如果真的要说,军官可以是软件,兵士可以是硬件。因为一般地军官的要求是思考/设置战斗策略。兵士的要求是服从并且严格执行战斗命令。 |
|
|
|
|
|
|
|
发表于 12-4-2010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占领东北到苏联进入东北 东三省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岛
如果中国全部接受的话中国早就成军事强国了 可惜本苏联都抢走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0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eevihua
如果真的要说,军官可以是软件,兵士可以是硬件。因为一般地军官的要求是思考/设置战斗 ...
nkt1977 发表于 12-4-2010 11:54 AM 
呵呵 真要那么说,那也可以
不过请在题目范围内发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0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占领东北到苏联进入东北 东三省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岛
如果中国全部接受的话中国早就成军事强 ...
乾坤一哥 发表于 12-4-2010 03:08 PM 
当年中国被外强凌辱,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软件不足(政府封闭,知识水平跟不上)。
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东北区有发达的工商业,但是却落入列强控制当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时中国软体混乱,方向不明,导致军工业(硬体)落后,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软件和硬体抵御列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6-8-2014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evihua 发表于 12-4-2010 04:42 PM 
当年中国被外强凌辱,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软件不足(政府封闭,知识水平跟不上)。
张之洞在《劝学篇 ...
我在软硬件的划分上,与楼主的看法有点不同。
首先得定义,什么是战略?
我认为,战略就是为达成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为之战略。
举例来说,如果中国的政治目的,是把美国势力拒之于第一岛链以外,
军事上,他须要推演出一套甚至数套全盘的战法,
设立震慑、截拒、围困、或歼灭等战略目标。
然后针对这些目标,考虑投入的指挥、兵种、武器、补给及配置等,
再针对这些条件所需提前作准备,
如培育相关人员、研制生产或购入武器、情报取得、战场勘察等,
也就是计算如何把手上有限的资源,
投入到最关键的取胜条件上。
一旦它的政治目的改变,如变成把美国逼离西太平洋,
之前一切的人员培训、武器配置等都会完全不同。
从这点来看,无论硬体如军备科技或软体如人员培训,
都只是服务于战略,是战略下的一个分子罢了。
有了这层认识,战略VS军备,
哪个更重要已经不言而喻了。
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以更好地说明吧:
1。日本侵华战争
二战期间,无论指挥、兵员、军备,日军都有一面倒的优势,
也就是凭着这些优势,日将领判断次战必胜,
所谓次战、每战必胜,指的是在战役层次以战术优势取胜。
日军的政治目的与战略则相对单调地以占领首都南京,逼使蒋介石投降,
从而扶持傀儡中国政府、间接接管中国,
这才有的三月亡华论。
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学院出身,自然知道本身与日本在指挥、兵员、军备上的差距,
但他同时知道中国的国力正快速崛起,反之日本正陷入经济危机,
因此他早期的战略就是延迟开战的时机。
西安事变中他不得已对日宣战后,
战略则改成了把战争升级成日本不曾想像过的全面战争。
日本在占领南京后,由于蒋介石拒绝媾和或投降,
日本不但没有达成政治及战略目标,
还被逼着把有限的兵员,投入到沿海以外的广大地区。
而蒋介石在打消耗战的同时,等待美国参战的反攻时机。
早期两国在国力、资源上的不对称,是客观而无可改变的,
但在战略上谁更高明,却是显而易见的。
2。韩战/援朝战争
美国在韩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几乎把美国对日的太平洋战争里的军备,
包括兵员、武器、补给,全押上了!
他自信这种硬实力,就是苏联的远东军团也不敢轻举妄动,更遑论中共口头上的警告,
这样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导致被对手反攻,几个师被歼灭,
自己这个二战英雄也只能灰头土脸、晚节不保地回国。
3。中印战争
印度有苏联提供及英国留下的装备,有美国派来的军事顾问,
后面甚至有美苏英的政治、物资支援,
战术上他们是进攻方,掌握了主动权,
地理上,他们的后勤距离战地只需1个月,而中国是3个月的路程。
(对了,他们还有达赖喇嘛)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度号称的亚洲第一旅被全歼。
可惜中国由于后勤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无法守住藏南平原,
只达成守住西藏的部分战略目标。
近年青藏铁路开通,印度反应如此激烈,
正因为铁路改变了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形势。
4。中越战争
越南的政治目的及战略目标,是吞并柬埔寨,从而成为东南亚的最大强权。
中国发动战争的战略目标,是逼使越南自柬埔寨退兵。
中国在美越战争期间,把自己最好的武器优先供给了越共,
导致中越战争期间,越共无论在军备的质或量上都比中国还强,
同时是在自己熟悉的国土上作战。
结果虽然双方都蒙受重大损失,
但越军不得已退出了柬埔寨,
而且过程中,中国各军区几乎是轮流派军参战,(感觉像是实战练兵)
而越南却必须动员全国投入,不但丧失了称霸东南亚的契机,
也丢失了和平发展国内民生工业的机会。
5。德苏二战
西线上,希特勒凭着戴高乐理论基础的闪电战术,颠覆了强法的战略思想,
东线上,希特勒却犯了在偷袭苏联的整体时机,以及冬季攻势的战略失误,
可谓成也战略,败也战略。
另外战略上还因为过分乐观,不曾像美英苏一样一开始就动员全国投入战争,
至二战早、中期它的坦克等重武器虽然在性能上惊人,
却在数量上远低于苏联甚至快沦陷的英国,最后改正是为时已晚。
6。美伊战争
伊拉克是败在美国的军备下吗?
看看今日的ISIL又或基地,军备没有比萨旦胡先强,
美国一时半会也是奈何不了他们。
萨旦胡先恐怕是误判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形势,
对自己军备的过分自信,选择了正面迎击的战略,
才会落入美国以己之短对人之长的死局。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没有太大战略纵深的小国,对上super power,
萨旦胡先也没有太多战略选项就是了。
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大国,加上我也对中国较熟悉,
所以以上例子多取中国就是了。 本帖最后由 无胆刁民 于 6-8-2014 04:02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7-8-2014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最重要是研制东西的科学家。也就是所谓的人才。
中国应该挖掘或培养多几位像浅学深这样的人才,将来发展才有望。比较与美国,好像浅学深这种人才多的是。没办法,人家有世界顶尖一流的大学。。。不懂目前中国比较有料到的人才大部分是海外留学毕业还是本地的呢~大学水准乃培养人才之根源,中国的科技若想实质意义上真正赶超美国,那么提升教育水准实在是势在必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