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louffle0789 于 24-3-2015 03:17 PM 编辑
【信德网综合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9月8日星期三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萨麦丹斯(Seth Mydans)采访,这位9月16日即将庆祝87岁生日的新加坡老人坦言,宗教可以帮助人,也承认宗教的力量影响及其价值观念。比如,他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和他的夫人践行教会的婚姻价值观。
以下是《纽约时报》有关宗教部分的采访内容:
两件事知道宗教可以帮助人 他表示他本人是在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成长,每逢清明节都会跟着父亲到爷爷的坟前扫墓、献祭品、烧纸钱,还跪拜叩头。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质疑这些形式是迷信的做法。
“人去了,烧纸钱,他要在哪里收这些纸钱呢?”
因此,在父亲过世后,他就不再继续这些习俗。
尽管如此,至少有两件事令李资政知道宗教的力量是可以帮助人的。第一件是他当年目睹身为天主教徒的前财政部长韩瑞生二度心脏病发,当神父正在为他进行临终祷告时,即使他知道自己就要离世,却始终保持一副安详无惧的神情。
第二件事是他两三年前经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首席投资官黄国松介绍,开始向静坐导师学习每天静坐20分钟,并在心中诵念经文,以寻求内心的平静。黄国松和同为天主教徒的妻子因每日静坐日久有功,李资政从黄国松给他看过的妻子患癌病逝前度过的最后几个星期的录像中,可以见到他们都表现得极为平静。
练习静坐小有成绩
李资政说:“他们所建议的是宗教经文,即Ma Ra Na Tha这个四音节祷告语,意思是‘主耶稣,来吧’。我说好吧,我虽不是天主教徒,但我会尝试这么做。我也可以诵念其他经文如阿弥陀佛,并不断重复。不过,Ma Ra Na Tha比较能够抚慰我,所以我选用了Ma Ra Na Tha。”
虽然他不认为本身能像黄国松那样泰然自若,但他练习静坐之后,还是小有成绩。
“我发现静坐有助于睡眠。你会感受到一种安宁与平静。一天的压力和忧虑都被排出去了,睡眠问题也变少了。”
李资政践行教会婚姻价值观念
李光耀与夫人柯玉芝相濡以沫61载。两年前柯玉芝瘫痪在床。现在,李资政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每晚都会坐在床边看着年纪比他长两岁半的妻子,对她说话,还为她朗读她所喜欢的诗篇。李资政虽然不信基督,但却接受和践行教会的婚姻价值观念。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开的。我不知道谁会先走一步,是她还是我,所以我对她说,我一直在看着基督徒的结婚誓言,最好的一句是‘无论病痛或健康、无论结果如何,都爱他、照顾他、珍惜他,直至生命的尽头’。我告诉她我会尽量陪伴她,能多久就多久。她是明白的。”——李光耀资政
另据李资政透露,一生以拜祭祖先为信仰的父亲,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最小的弟弟安排领受基督教洗礼而成为基督教徒。李资政的小弟弟是一名大夫,拥有基督信仰。
各方言群联合设义山
19世纪70至80年代在新加坡华人殡葬史上是个重要时期,各方言群的社团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为了进一步发扬华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各方言群的社团合资买土设义山,如1871年,客属的惠州与广府、肇庆联合开设“广惠肇碧山亭”坟山。1881年,原籍丰顺、永定、大埔的移民设立“崇德堂”,祭祀三邑先人,1884年又购地设立名为“毓山亭”的坟山。嘉应五属在1886年于双龙山设立五属义山和五属义祠。
祖籍海南的移民早在1862年就买地设立义山,名为“玉山亭”(老义山),1890年又买下老义山毗连的20余亩地(新义山),将义山范围扩大。海南人的这座义山在蔡厝港坟场。
被人们误称为“咖啡山”的武吉布朗早在 1872年左右就已作为坟山,追算起来,武吉布朗坟场的历史应该有139年,咖啡山其实只是武吉布朗坟场的一小部分,那里主要是福建籍先人的安葬地。
从新加坡开埠初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华人大多数是以土葬的方式处理先人的遗体,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最大的安置所设在蔡厝港政府坟场,万礼火化场也有供公众安置骨灰瓮的设施。此外,光明山普觉寺和广惠肇碧山亭也设置规模极大的骨灰瓮安置所。
先土葬,后火化
佛教倡导火葬,新加坡佛教名刹光明山普觉寺,早在1947年就建立火化场与骨灰塔,后来经过扩建形成为今天的规模,它是开发给所有公众使用的,并不限于佛教徒。
2002年7月政府宣布将推行新的土葬法,新方法将使土葬所需土地的面积减少一半。新条例规定,如果因宗教信仰的缘故不能火葬,可进行土葬,但15年后必须将遗骸重新安葬在面积较小的墓地里;其他死者可以火葬也可以土葬,但土葬后15年后,必须将遗骸挖出来进行火化。
翡珑山火化场在1962年启用,是新加坡唯一由政府管理的火化场,它平均每天火化25至28具尸体。2004年7月1日起就不再处理火葬事宜了。当时国家环境局发布文告说,7月1日开始运作的只有新的万礼火化场,翡珑山的骨灰安置处将搬迁到新的万礼骨灰安置处。目前,新加坡的火葬事宜集中在两大火化场,即政府管理的万礼火化场和光明山火化场。
2007年5月,鉴于土地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本地唯一的土葬坟场:蔡厝港华人坟场就面临着土地用尽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制定新条例规定,往生者在土葬后15年遗体挖出来,三年之后,同一个墓穴将用来作另一名死者的安葬之所。一个墓穴每15年就换人长眠,这在世界上即使不是独创,也是非常罕见的。而所谓“长眠”其实也只是“睡”15年就要挖掘起来火化,这叫“先土葬,后火化”。
与此同时,当局也在埋葬方式上进行改革,从2007年8月起采用水泥框墓穴,取代只用泥土掩埋的传统坟墓,这种新的土葬方式不仅能防止墓穴移位,而且更能节省用地。
新加坡华人坟场施工 政府呼吁相关亲人认领尸骨2014-07-24 10:22: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中新网7月24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报道,新加坡蔡厝港华人坟场第五阶段的坟墓挖掘工作将从2016年8月展开,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吁请有亲人葬在该坟地的家属,尽早办理认领尸骨手续。 新加坡环境局23日发布文告称,受这一阶段工作影响的坟墓多达35000个,它们位在华人坟场的遗骸重葬地段(Exhumed Remains Section),下葬年份是在1947年至1975年。
文告称,环境局当天已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刊登挖坟工程通告,有亲人葬在这幅坟地的家属,可利用通告底下的认领登记表格提出申请,或到环境局网站办理手续。新加坡环境局吁请家属,在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认领尸骨手续。 此外,新加坡当局将在坟场竖立告示牌,标示受第五阶段挖掘工作影响的坟地位置。环境局人员也将在场为家属提供协助,分发宣导册子和相关表格,方便家属填写并办理手续。 据介绍,由于国土有限,新加坡政府于1998年限定所有土葬的安葬期限为15年。新加坡环境局于2004年开始挖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