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07|回复: 0

乱吃冷冻食物易"中毒",吃冷食的10个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7-2014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冷冻食品在生活中已经非常多见,尤其是在夏季。很多人认为冷冻可以抑制细菌增殖,但其实,冷冻并没有杀菌作用,乱吃冷食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肠胃炎症。说到这里,下面来总结一下家庭生活中对待冷食物的10个安全原则。

psb.jpg

冷冻食品的10个安全食用原则

1.超市选购时,冷冻食品和冷藏食品,要在逛超市快出门时再放到购物篮中,然后尽快回家放入冰箱。避免让它们长时间处于室温中,造成食品温度大幅度升高,微生物增殖,或者冷冻食品化冻。

2.食品的包装上都有保质期和保质温度的说明,一定要按照保质温度来储藏。例如,注明可以冷藏储存30天的巴氏牛奶,如果没有放入冰箱,而是摆在桌子上,一天之后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而导致发酸、凝块,特别在室温较高的情况下。

3.冷冻食品在冰箱里一定要分区域,熟食品和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鱼生肉之类放下层,冰淇淋雪糕冻水果冻馒头等放上层。如果有三层的话,中间这层可以放速冻饺子、冻豆腐之类。

4.购买来的冷冻食品,无论蔬菜、水果、肉类、鱼类、速冻包子、饺子之类,均需加热杀菌再食用。即便是果蔬或坚果,也不能以为冷冻能杀菌,化冻之后不加热就直接吃。

5.购买来的带包装冷藏食品,所有豆腐和豆制品都必须加热杀菌再吃;杀菌后熟肉等食品刚开包装可以直接吃,但一旦变成剩菜,下次吃必须和其他剩菜一样充分加热杀菌。

psb (1).jpg

6.冻肉、冻鱼在食用之前,最好头一天从冷冻室取出,严密包好后放在冷藏室专门放生肉生鱼的保鲜盒里化冻,这样化冻既很均匀,不流失肉汁,而且避免了微生物超标和交叉污染的危险。取出之后马上切好下锅烹调,一定不要在案板上放很久。


7.冷藏室也一样,不同食品需分区域摆放。剩菜剩饭、牛奶酸奶、熟肉等加热时间不会太长的食品放在上层;生蔬菜放在下层靠外处,豆腐放在下层靠内壁处;没有冻的鱼肉放在专用保鲜盒里。

8.接触没有经过加热杀菌的冷冻食品之后,要像接触生鱼生肉一样,彻底把手洗干净,然后再去接触其他食材。避免把生食物中的耐冷微生物“传染”给其他食品,特别是熟的食品或者要直接生吃的食品。

9.自制冷冻甜品时,如果需要加水果,最好用鲜水果加到冰淇淋、酸奶等配料当中。如果一定要用冷冻的水果,又不能加热,一定要尽快加工,立刻食用,让食品始终处于低温条件下,不给微生物繁殖留时间。

10.凉拌菜对食品卫生要求最高,最好现拌现吃,一餐吃完。不要腌制几个小时,这样是给细菌增殖提供充分时间,而且会带来亚硝酸盐的迅速上升。

psb (2).jpg

夏季吃冷食的3个建议

1、冷食不可过量

短时间内进食大量冷饮,骤然吸收大量水分,会使血液成分被稀释,往往引起心慌、气短或出虚汗等。

长期大量食用冷食,受伤害最大的是胃肠道。以胃为例,胃粘膜有两道屏障结构以对抗胃腔内损伤因素的攻击:胃粘膜上皮由一层粘膜细胞组成,粘膜细胞之间紧密链接而排列形成“粘膜屏障”;此外,粘膜屏障的表面还有一层粘膜细胞分泌的粘液,组成“粘液屏障”。这两层屏障的维护和更新,依赖于胃粘膜下小血管的功能状态。

普通冷食与体温相差20-30摄氏度,长期空腹食用冷食,会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缩,粘膜营养状况不佳,粘液分泌减少,粘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就变得薄弱,导致两层屏障结构均受损,在不足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时,就会出现粘膜水肿和糜烂,发生慢性胃炎,出现各种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2、忌空腹食用大量冷食

一方面,胃粘膜表面温度降低,血管收缩,降低了粘膜对侵害因素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冷刺激以及冷食中的油腻、辛辣或糖类成分,可引发胃酸分泌增加,对粘膜的侵害作用加强,加上保护因素减弱,极易引发胃粘膜炎症甚至溃疡。

psb (3).jpg

3、剧烈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食用冷食

一方面,剧烈活动往往使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血液在四肢或躯干的肌肉,而包括胃肠在内的脏器血液含量减少;冷刺激引起的胃粘膜血管收缩,使胃肠道血液更为减少,消化酶分泌也锐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

另一方面,运动使胃肠等内脏温度升高,冷食的骤然冷刺激易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不要认为只有孩子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造成的食物中毒,消化能力较弱、胃酸分泌不足的成年人也很容易发生胃肠道的感染。特别是吃大量生冷食物或喝大量甜饮料后,血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被稀释,胃酸的杀菌作用就会减弱,会给致病微生物作乱造成可趁之机,不可不慎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9-2025 09:31 AM , Processed in 0.11600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