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oheaven.info/
第八回 游灵山听 佛陀说法(四)
济公活佛 降 乙丑年七月十五日天笔蔡生扶
偈曰:生生死死死又生。孽魂转世肉里羹。 因因果果因又果。轮回道上作驰骋。
济 佛曰: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所以生死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尤其对一个解脱的人来说,生死只不过是一种过程而已。因此“生”也不必高兴,“死”也不必 悲哀,只是贪生怕死的人,往往对于生死看不开,但是他越看不开,反而受到生死的樊笼所束缚。尤其世人对于死总是畏惧,但畏惧并无法拒绝,有一天它仍然会到 来,你仍然必须去面对它。因此“死”得光明磊落也是死,死得不清不白也是死,死得自在自如也是死,死得不甘不愿也是死。在此“死”又有重于泰山,轻于鸿 毛。为何能重于泰山,因为此人在世每每行功立德,行慈济世,经常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因此有重于泰山。为何有轻于鸿毛,因为此人在世,常常只为自己着想, 自私自利,不行功立德,不行慈济众,因此有轻于鸿毛。清朝时代有位顺治皇帝,曾题一段出家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自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也不去,亦无烦脑亦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宁,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纳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时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看 看这首诗歌,便可领悟出,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有生死轮回的苦叹,想早日悟出妙法,脱去轮回。但迷痴的众生,却还在五欲横流中翻滚不停,尚以为乐,殊不 知轮回的大口就要吞噬,业障的绳索即将捆绑,畜道、鬼道的大门已经张开。就像螳螂捕蝉,沾沾自喜,尚不知黄雀在后,死难将至。
蔡生曰:听 恩师之言,甚觉人生在世,如同寄居一般,必须趁著有生之年,早修大道,早悟菩提,早做功德,但有些人往往以为自己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去行功立德。
济 佛曰:心为功德本,心正即道正,道正即德正,德正即行正。如能再以行正去行功立德,即能显露内在之本性。但今之世人以为行善给别人看,才有功德,所以往往 在有人看到的地方才去做,没人看到的地方,就不去做。像这种作为是“有为功德”,而修道人必须做到无为功德,何谓“无为功德”,“无为功德”就是不管有人 看到或是没人看到,都要行善。这才是“无为功德”。“有为功德”虽能博得美名福报,但“无为功德”才是菩萨的行持。另有人往往步入“顽空功德”,何谓“顽 空功德”,就是心想做,而不去实行,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口里讲讲而已,所以是“顽空功德”。就好比肚子饿的人,心里想吃,口里讲吃,结果没吃,肚子还是很 饿。行功立德也是一样,有些人开口闭口说要做善事,但只是口里讲讲而已,这不好像饿着肚子,说吃饭,永远不饱吗?
蔡 生曰: 恩师说得也是,有些人就是如此,心里想助印善书,但是为了要走一段路到邮局去,真麻烦,所以就作罢了。但是肚子饿了,上街吃饭,再远的路也得走, 就不嫌麻顶了。说到助印善书,弟子就想到最近常看许多读者来信说,他的病症已渐渐消除;有的说他的家庭越来越美满;有的说他的事业越来越顺利。他们部感谢 本堂 恩主的慈悲保佑,可是有些读者来信,仍然诉求他们的痛苦,这是什么原因?
济 佛曰:哈哈,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其实世人的得福与遭祸,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并不是仙佛能给予的。仙佛只是告诉世人怎样去做而已,如果世人不去体悟仙佛的 意思,或是体悟之后,不去做,就是每日写信诉求,也是于事无补。 须知有些读者来信说他的病体好了,感谢本堂 恩主的保佑。其实吾说那是他善报的因缘聚合 而已,也就是说此人先前曾经行差积德,至今差报来临,所以病体得已康复。至于现今行善未得善报,乃是因缘未到,在因缘未到之时,不可自暴自弃,不可埋怨行 善。应该找出未得善报的原因?
蔡生曰:行善未得差报有何原因?
济佛曰:行善未得善报有许多原因。一、时间未到。二、一面行善,一面作恶。三、心不甘情不愿的行善。四、一心只想回报的行善。五、只知布施,不修口德,不修心性,滥发脾气,六、行善之后,后侮抱怨。以上这都是行善之后,善缘不能聚合的原因。
蔡生曰:为什么善缘不能聚合?
济 佛曰:因为心中存有太多的邪思恶念,所以善缘不能聚合。就好比一位生意人,拥有一个地点好的店铺,他的命也注定有财库,可是此人不修心性,为人刻薄成性, 经常不把客人当客人,更滥发脾气。如此一来有好的店铺,有好的财运,可是不得人和,别人的生意赚钱,他的生意赔本。虽有财运,不得财路,都是他自己所作所 为的结果。善缘的聚合也是一样,必须行善之人的心性改善之后,才能达到的。好了,今天,我俩又要再访佛陀,贤生准备上路了。
蔡生曰:弟子遵命。
济佛曰:旧地重游灵山胜景,贤徒有何感想?
蔡生曰:能跟随 恩师亲访佛陀,实是弟子最大荣幸,今天弟子将再请示佛陀于菩提树下的悟道真理。
济佛曰:贤生每问皆是佛法的核心思想,这对想探究真理的人来说,真是难得机缘。前面已达灵山,贤生速整洁衣履……。
(巳见蔡生在佛陀座前虔诚的顶礼叩拜。)
佛陀曰:贤生免礼,贤生今日来此,欲问吾在菩提树下的悟道真理,是吗?
蔡生曰:无上世尊果然神通广大,蚁生的动念之间,世尊悉知悉见,真不可思议,请 佛陀慈悲开示吧!
佛 陀曰: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此佛性被攀缘妄想心染着,故难以显露,如金矿之内本有金,只是被圹垢染污,一旦汰其圹垢,才能制成金器。众生本具佛性,只因妄想 而覆盖本具之佛性。加以妄想喻灰尘,佛性喻虚空,灰尘变动而虚空不坏。如以妄想喻客人,佛性即是主人,因客人短暂小住常变动,主人长久居住不变动;因妄想 是虚幻心,佛性是本性真心,妄想是时善时恶,本性真心是非善非恶,妄想是生生灭灭,本性真心是不生不灭。妄想心是攀缘的,本性真心是真如的。众生流转三途 六道,就是不知常住真心,而认攀缘妄想心为心;就好像认客人为主人,认主人为客人,所以才流浪在茫茫苦海之中。
蔡生曰:请示佛陀这一切的起源是什么?
佛 陀曰: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它像一个圆环无端,如璧上时钟的指针,继续不停的走,到底那一边才开始,那一边才结束,这很难说。一切因缘也是一样,当惑业的 流转,便是缘起的开端,也是因缘和合的开始。一切众生也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如一粒豆的种子是“因”,土壤、阳光、水份即是“缘”;如贤生有向佛之心, 这是“因”,形成今日在灵山相会,这是“缘”青年男女有爱恋之心,这是“因”结合成夫妻,这是“缘”;惑业的中阴身阿赖那识是“因”,父母的行房交合,这是“缘”。这“因缘”的流转是很微妙的,如以世俗法,简易的分析,相信初学的人,便容易了解,譬如说:窃盗为什么被关在牢房里?就是他去偷去抢别人的东 西。为什么会去偷去抢别人的东西?因为他喜爱这东西,或是为了生活享受,而不择手段,这也是贪心懒惰的结果。为什么会贪心懒惰呢?就是为了满足身体与心理 的欲望。为什么要满足身体与心理的欲望?因为身体与心理太贫穷了。为什么身体与心理贫穷就要去偷去抢?因为他有痴心妄想的侥幸心理,为什么他有痴心妄想的 侥幸心理?就是他私心作祟,本性良知蒙蔽。为什么他会私心作祟,蒙蔽本性良知?因为他不明白事理的原因?为什么他会不明白事理?就是他以浅知浅见的思想去 面对一切。为什么他以浅知浅见的思想去面对一切?这就是无明的惑因与业力的牵引,为什因会有无明的惑因与业力的牵引?就是因为前世未修功德,所以此世无缘 接近佛法。为什么要造功德修佛法?就是要消业障了因果。为什么要消业障了困果?就是要求解脱了生死。为什么要求解脱了生死?因为唯有解脱生死才不会沉沦生 死苦海。如何才能解脱生死轮回,今以浅白的事理分析之:如铁块才会受到磁铁的吸引,铜块就不会受到磁铁的吸引。有物才会受到地心引力吸引,无物就不会受到 地心引力吸引。有我心才会受到外境的诱惑,无我心就不会受到外境的诱惑。有痴惑才会受到生死轮回,无痴惑就不会受到生死轮回。故偈曰:“此有故彼有,此生 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蔡生曰:感谢无上世尊大慈大悲,将无上甚深的微妙佛法以浅白易知的事理分析,使凡是看到“理天游记”之人,皆能以简易的启示,开发自己深藏的真如智慧,这真是圣天读者的因缘福慧,才能得到佛陀的无上圆通心法。
佛陀曰:这是贤生有救世的苦口婆心,才会在因缘之下问到我的悟道心法,能悟我法者,即得佛之心印,能悟佛之心印者,即得“是心是佛”之境界,但此是初得之佛因,非是永证之佛果,必须渐次修行,才能永证佛果。
蔡生曰:感谢 无上世尊慈悲开示。
济佛曰:贤生快向 佛陀顶礼谢恩,准备回堂。
(此时蔡生整束仪容,虔心恭敬在佛陀座前再次顶礼叩首谢恩。然后师徒共乘莲台,离开灵山。)
济佛曰:圣天堂已到,蔡生下莲台,魂魄投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