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yberjaye

中国改良C-705导弹成对地攻击, 在印尼打靶两发两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4-2014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jaye 发表于 7-4-2014 12:03 PM
是的,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可是扁扁XXX网友就是喜欢群起捣乱我。:shakehea ...

C-705如何攻陸?能否請教具體說明?
你說的是那個C-705的型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4-2014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etectivebinbin 发表于 7-4-2014 10:14 AM
同意,最佳实例:美制Harpoon『鱼叉』反舰导弹和SLAM-ER攻陆导弹。



     美国最早把“鱼叉”反舰导弹改装成攻陆巡航导弹。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新闻媒体渲染了这样的战例:一枚从100多千米以外A-6攻击机上发射的SLAM在巴格达外的发电厂高达30米的防护围墙上开了一个直径5米多的大洞,随后而来的一枚SLAM导弹在一架A-7飞机的远程控制下,从前面一枚导弹炸开的洞中钻进去地将防护围墙内的发电机组摧毁。不论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神奇,美国的SLAM具有相当的精度是不容怀疑的。同理,C-705,C-802, C-803 也具备攻陆的能力。

@waja2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14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jaye 发表于 7-4-2014 12:03 PM
是的,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可是扁扁XXX网友就是喜欢群起捣乱我。:shakehea ...

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130KG的战斗部也太小了,一栋楼都炸不塌...

改装成攻陆导弹不划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4-2014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d_XIII 发表于 7-4-2014 12:34 PM
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130KG的战斗部也太小了,一栋楼都炸不塌...


说的也对。
这样做的确不合算,用来当刺客也不知道精度够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14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jaye 发表于 7-4-2014 12:24 PM
美国最早把“鱼叉”反舰导弹改装成攻陆巡航导弹。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新闻媒体渲染了 ...

C-705只是反艦導彈 ,攻陸型號是另一種   必須加以區分兩者的分別。
不要以偏概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9-2016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发射失败了



印尼海军 连射两发中国C-705反舰导弹失败
 

2016-09-16 20:46:44


  据报道,14日印尼海军Clurit(舷号641)号和Kujang(舷号642)号两艘KCR-40型导弹艇分别发射一枚C-705导弹。印尼总统佐科和海军司令苏帕迪、武装部队总司令共同视察了演习。

  Clurit号试射的导弹在发射指令发出后未能发射,反而在五分钟后突然发射,据称是舰员未能完整执行防误射程序。这枚导弹未能击中任何目标。

  第二枚导弹则在飞行中段出现问题,也未能击中目标。这次演习中有一艘补给舰Karimata担任靶舰。关于这次演习中试射失败的原因,报道没有提及。

  C-705小型反舰导弹是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的爆款产品,印尼是其中最热心的买家之一,在去年5月举行的新加坡国际海事展上,印尼海军一艘新型导弹艇首次亮相,上面搭载C-705,印尼海军表示到2018年还要再建造16艘同型导弹艇。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曾分析称,印尼近年来与中国关系良好,尤其是向中国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印尼不仅购买了大批C-705导弹,还计划在国内设厂生产,以实现该国海军雄心勃勃的小型近海舰队建造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4:34 AM , Processed in 0.0959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