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2|回复: 0
|
首項多靶點口服藥物‧三管齊下對付轉移性大腸癌
[复制链接]
|
|
大馬拜耳醫療保健董事經理湯姆斯史迪芬(左起)、彼得吉斯副教授及莫哈末依布拉欣醫生共同為首項針對轉移性大腸癌而設計的多靶點口服藥物Regorafenib主持推介儀式。
臨床腫瘤專科顧問拿督莫哈末依布拉欣醫生:對轉移性大腸癌病患而言,他們的治療選擇非常有限,而口服新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率,加上無需靜脈注射,為病患捎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及西部醫院醫學腫瘤專科副教授彼得吉斯醫生:Regorafenib被核准於單一治療轉移性大腸癌,因而無需併合其他治療方案,療效視KRAS基因類型而定。
在抗癌路上,希爾米練出了耐性,明白凡事不可操之過急,以讓身體好好磨合,同時他也更珍惜生命及眼前人。
臨床腫瘤專科顧問拿督莫哈末依布拉欣醫生:對轉移性大腸癌病患而言,他們的治療選擇非常有限,而口服新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率,加上無需靜脈注射,為病患捎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及西部醫院醫學腫瘤專科副教授彼得吉斯醫生:Regorafenib被核准於單一治療轉移性大腸癌,因而無需併合其他治療方案,療效視KRAS基因類型而定。
在抗癌路上,希爾米練出了耐性,明白凡事不可操之過急,以讓身體好好磨合,同時他也更珍惜生命及眼前人。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為大馬第二癌症殺手,每33名國人中,就有1人具有大腸癌罹患風險。根據資料,50至60%的大腸癌患者會出現癌轉移,預後極差,存活率估計低於10%。
雖然醫學界已研發出多種針對轉移性大腸癌(mCRC)的標靶藥物,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抑制劑,但是都屬於單項標靶,治療成效受到局限。日前,國內引進了一項含有Regorafenib的口服多激酶抑制劑Stivarga,它在阻斷腫瘤新生血管之餘,也能截斷誘導腫瘤生長的微環境訊號,並且抑制不受控制的腫瘤細胞分裂,三管齊下對付mCRC。
多數因癌轉移喪命
臨床腫瘤專科顧問拿督莫哈末依布拉欣(Mohamed Ibrahim)醫生披露,全球共有123萬4000人患上大腸癌,其中有60萬8000人死於此癌,大多數都是因癌轉移而喪命。
他說,根據2007年的統計,乳癌(18.1%)為國內首要癌症殺手,大腸癌(12.3%)雖然屈居第二,但是卻是男性癌症排行榜中的榜首。
“如果大腸癌沒有獲得治療,病患平均只有8至15個月的存活率,如果出現肝轉移,5年存活率為5%。”
他指出,愈早診斷病情,固然有助於提高存活率,但是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在大馬,能在第一期獲得確診者僅有9%,第4期卻佔了32%。”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分為可更改及不可更改兩類,年齡、遺傳基因、家族史、瘜肉、第二型糖尿病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不可更改的危險因子,而肥胖、缺乏運動、抽煙、不良飲食及酒精為可更改因子,只要通過生活干預,就能降低被大腸癌盯上的風險。”
他解釋,大腸癌最初侵犯腸道肌肉層,第一及第二期沒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3及第4期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4期更出現遠處轉移。
“第一期大腸癌若施以手術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74%;第二期手術併合化療,5年存活率為37至67%;第3期一樣給予手術及化療,5年存活率為28至73%;第4期治療較複雜,可在傳統治療基礎上,結合冷凍或射頻消融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5年存活率跌至6%。”
標靶藥切斷腫瘤生長訊息
他說,標靶藥物計有Cetuximab、Panitumumab及Bevacizumab,前兩者為EGFR抑制劑,後者為VEGF抑制劑。腫瘤細胞屬於突變細胞,會製造正常細胞過多的蛋白質或新生血管。EGFR是一種蛋白質,若過度表達,它會將細胞外引導腫瘤細胞生長、繁殖以及抗凋亡的訊息傳遞到細胞內,以致細胞癌
變,因此只要抑制它,就能將誘導腫瘤細胞生長的訊息途徑切斷。
此外,腫瘤細胞的分裂生長需要大量養分,因而腫瘤部位會有大量不規則新生血管。VEGF被發現是促成血管新生的關鍵因子之一,因此通過阻斷VEGF受體,抑制血管增生,從而斷絕腫瘤生長時所需的血液供應,致使它自行凋亡。
抑制多個激酶機制誕生
打擊腫瘤生長環境
來自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及西部醫院的醫學腫瘤專科副教授彼得吉斯(Peter Gibbs)醫生指出,在mCRC中,研究學者發現,病患體內的多個細胞訊息途徑已被更改,以利於腫瘤細胞生長及進展,因此抑制多個激酶機制的Regorafenib就此誕生。
他說,Regorafenib能抑制多個血管生成因子激酶,如VEGF1-3及T I E2,並且阻斷致癌及腫瘤微環境激酶,例如KIT、PDGFR、RET、PDGFR-B及FGFR,前三者會刺激腫瘤細胞不斷繁殖,後兩者則會增生組織以支援腫瘤細胞,所以切斷這些訊息途徑,能打擊腫瘤的生長環境及營養供應。
“在一項被取名為CORRECT、涉及760名病患(15%來自亞洲,平均年齡為61歲)的第3期隨機臨床試驗中,505人被分配口服Regorafenib,255人進入安慰劑組,兩組皆輔以最佳支援關怀。這些病患皆失效於標準治療,而且都曾接受過重度治療,例如74%做過第3線治療、100%做過抗VEGF治療。”
他提及,研究顯示,Regorafenib組的中位總生存期為6.4個月,而安慰劑組為5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也獲得改善(1.9對1.7個月)。
“在臨床治療中,Regorafenib最常見的3級以上不良反應為手足皮膚反應、疲憊、腹瀉、出疹或脫皮,但是這些症狀都可以獲得緩解,僅有8.2%受試者不耐受於不良反應而退出。”
病患迴響
公積金局職員患大腸癌
積極求醫、兩次復發
住在吉隆坡蕉賴的公積金局職員希爾米(Helmi,47歲)4年前被診斷患上第3期大腸癌,雖然積極接受治療,卻歷經兩次復發,腫瘤組織轉移到頸部、腹部及肺部,病情邁入第4期。
希爾米坦言,發病前他沒有甚麼明顯症狀,只是每次坐久了,屁股就很不舒服,好像長了痔瘡般,於是他前往接受內視鏡檢驗。報告顯示,肛門根本沒有痔瘡,他以為就此可以鬆了一口氣,醫生卻捎來了另項噩耗:“初步報告顯示,您的腸道長有腫塊,怀疑為大腸癌。”
“我不抽煙,熱衷於足球運動,還代表公司出賽,家族中也沒有人患上大腸癌,如今卻被此癌盯上。天啊,到底是誰搞錯了?”
向公司告假1年靜養
在等待確診的當兒,希米爾不信邪,前往其他醫院尋找專家意見,但是意見抵不過鐵證如山的確診報告,他只好接受患癌這項事實。
同年11月,他決定進行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緊接25次放療及19週期化療。由於他需要頻密進出醫院,加上放化療造成身體非常虛弱,他唯有向公司請假1年。
他慶幸,公司很體恤員工,除了繼續雇用他,還給他有薪假期,即請假那一年他如常獲得薪水,公司還替他繳付醫藥費。
1年後,他返回職場工作,並持續覆診追蹤病情。2011年中,醫生發現腫瘤細胞轉移至頸部及腹部,這意味著他的病情惡化至第4期,形成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癌。
腫瘤轉移至肺部
“這一次,我得做9週期化療。雖然我多麼不喜歡化療,但是為了存活,我咬緊牙根捱過去,而癌症似乎獲得了緩解。”
豈知天意弄人,翌年6月癌症再度復發,這一次腫瘤細胞跑到了肺部,而且生成兩個癌腫,他一吭不響接受治療,但是治療失效。
毅然接受新藥治療
病情改善受鼓舞
今年初,主治醫生獻議希爾米使用口服標靶藥物Regorafenib,因它證實可延長癌患的壽命。由於當時此藥尚未在大馬上市,若要使用,醫生得向衛生部申請。
“坦白說,所謂的有效抗癌治療,我都一一試過了,但是癌腫依舊屹立不倒。如果有新藥,我當然要給自己機會,反正我再無可輸!”
他說,在用藥期間,他出現了手足皮膚反應,即皮膚紅腫龜裂,不過這可通過醫療照護獲得處理。
在最新的覆診中,希爾米的肺部情況有所改善,“雖然治療還很初步,但是這個正面的病情進展,已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無論結果如何,我很感恩,因為新藥延長了我與家人的相聚時光。”
他說,向愛妻及4個孩子宣告自己患癌的消息,讓他最為掙扎及心碎。還好,他的家人非常體恤他,在抗癌路上給予他100%的支持。
“這條抗癌路崎嶇不平,但是慶幸有家人的關怀,以及上蒼所賜予的力量,哪怕蹭破了皮,蹭出了血,我還是會走下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