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4-11-2005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赵里昱 于 14-11-2005 03:19 PM 发表
沙巴(西海岸客家地区)的一间小学:
裏面的 vun 恐怕是受客家音影響,和樓上說的就不是一囘事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5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兰陵嘉应子 于 14-11-2005 06:52 PM 发表
裏面的 vun 恐怕是受客家音影響,和樓上說的就不是一囘事了。
你明知道Chi Vun根本就是“启文”两个汉字的客家拼音,为
何还要硬是说“恐怕是受客家音影響”?难道你不知道几乎所
有的马来西亚中文学校的拉丁拼音都不是使用北方话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5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赵里昱 于 14-11-2005 07:06 PM 发表
你明知道Chi Vun根本就是“启文”两个汉字的客家拼音,为
何还要硬是说“恐怕是受客家音影響”?难道你不知道几乎所
有的马来西亚中文学校的拉丁拼音都不是使用北方话的?
不好意思,我可不敢像你那么武断。“启”是个见组字,在方言里一般都不会念做
Chi,而是以 /k‘/ 为声母的。虽然我不知道创办那所学校的是哪里的客家人,但我说的大埔话并不念chi,梅县话也不怎么念。乍看之下,chi倒像是北方话的拼音。 |
|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5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
注音符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摘录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9%9F%B3%E7%AC%A6%E8%99%9F
北洋政府时期,各省代表集中讨论制定中国国语。革命烈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北京话是“金元虏语”,不配做中国国语。但是当时除了北京话以外,中国找不到另一种方言像北京话流传得那么广。北京话是元朝的“元大都语”,明清两代的官话。所谓北方方言,或是官话区方言,都是接近北京话的方言,有的甚至可以和北京话相通。换言之,中国没有一种方言可以代替北京话。
最后大家的决定是中国国语以北京话为基础,但是要改变满洲人留下来的影响,要恢复“入声”;要分“尖团”;要吸收一些方言有,但北京话没有的发音。“万v、兀Ng、广Gn”这三个字母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引进“国语注音符号”。“万”排在ㄅ、ㄆ、ㄇ、ㄈ、的后面,读音是“vo”。
1927年,中国进入国民党时期,国民党政府以北京话为国语,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语音,不谈入声、尖团和方言发音,“万v、兀Ng、广Gn”这三个字母便废弃不用了。于是中国国语也就没有这三个声母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5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5-2008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声母的字有:
巫 vu 務 vu 萬 van 文 vun 烏 vu 委 vui 枉 vong 沃 vok 爲 vui 偉 vui 永 vin 王 vong 域 viet 禾 vo 換 van 縣 ...
============
巫、務、文是從雙脣音的,怎麽會變成齒脣音? |
|
|
|
|
|
|
|
|
|
|
发表于 20-5-2008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真累,启(qi3)文(wen2)嘛。说中文普通话用汉语拼音,说粤语用粤语拼音。混起来用,然后放在一起讨论,那还不让人疯了。v在汉语拼音里没有,输入法中代替ü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