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的祖先是几时到日本本土的?
请问日本人的血统里是不是有参杂着蒙古人的血统?
日本人在用日文之前使用什么文字?(中文?)
那日文又是几时创造出的呢?谁创造?为什么要创造?
请给我答复,谢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005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错地方,竟请原谅。
(请版主帮我此贴转贴到“史地论坛”的首页) |
|
|
|
|
|
|
|
发表于 5-6-2005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历史
--------------------------------------------------------------------------------
由于日本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政治、文化也牵涉到日本的历史,了解日本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为日本的邻国,中国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过去两千中的所作所为。有的历史可以忘却,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抹到的,这也是我们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时日本的历史正是对“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最好诠释。
邪马台国
在1世纪,班固所编《汉字·地理志》写道:“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段记载概述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日本部落情况。于3世纪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区,组成了一个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有七万多户。女王称“卑弥呼”,卑弥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权臣到中国访问,并向魏王奉献过奴隶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与她“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紫绶,并回赠其他珍贵物品。
大和国
3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县)为中心兴起了另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和国的首脑称“大王”,是奴隶制国家中的最高执政者。
“大化改新”
所谓“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国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推翻了以苏我人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集团,夺得了政权;并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次年元旦,发布革新诏书,并仿照中国唐朝封建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45年到1192年,第二阶段从1192年到1868年。
根据帝都的变迁,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代。
飞鸟时代(539年~年)由于当时的帝都在飞鸟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称“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从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说784年)迁都长冈(今京都市)时起,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时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是从1192年源赖朝正式开创镰仓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时期。这是天皇的大权旁落,各地领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团,不执行朝廷政令,独自进行 根据幕府的发展变化与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纷争,这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时代: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源赖朝(1147年~1199年)于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称“征夷大将军”正式在镰地方(今神奈川境内)设置幕府,到1333年北条氏灭亡、镰仓幕府被推翻为止的时期。
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是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兴的时期。上在1270年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部就分裂为大觉寺统(龟山天皇系统)和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系统)两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县境内),称南朝;后者建都京都,称北朝,从而形成了南北两个天皇并立,彼此对峙纷争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并于北朝,这一局面才告结束。
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于1333年推翻镰仓幕府,1338年称“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地方设立幕府起,到1573年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为止的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是从织田信长于1573年消灭室町幕府,到1598年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统一日本全镜为止的时期。因前者统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后者统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见城(桃山),故称“安土桃山时代”,又叫“织丰时代”。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是在丰臣秀吉死后,织田信长的一部将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于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到1867年江户幕府被倒幕维新派推翻为止的时期。德川家康早年结识田信长,1590年随丰臣秀吉转战各地。丰臣秀吉死后,他于1600年握取实权,并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成为江户幕府的创建者。从此德川幕府的统治延续260多年。故这一时代也叫“德川时代”。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并实行“明治维新”。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自1889年颁发“明治宪法”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以及日本神道主义精神的轨道,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天皇的更替来看:1868年~1911年为明治时代,是睦仁天皇当政的时期;1912年~1925年为大正时代,是嘉仁天皇当政的时期,从1926年起为昭和时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时期。现今天皇是明仁,年号平成。
明治维新开始不久,此时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其周边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4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
中、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
现代(战后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同时生效,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宣告结束,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美国军队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继续驻在日本。美国对日本保持着半占领地位。正由于朝鲜战争,日本获得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最初动力,并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1959年,池田勇人内阁登台执政。为了稳定政局,缓和国内矛盾,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池田表示要实行“新政策”,对内要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增长”而努力,对外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对一切国家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增加到2184亿美元。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在197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长达十年经济疲软的代价。这种状态将持续进入新的世纪。
来源:新华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5-6-2005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口超过1.2亿。从语言学上来说,日本近乎是一个单一的民族,9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种语言。这就是意味着日语是世界第六大语言。然而,日语在日本以外的地区很少有人使用。
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马来-波利西亚语言的影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来自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威望。
音韵学
讲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人会发现日语的短元音--a、i、u、e、o的发音与那些语言很相近。长元音-aa、ii、uu、ei、ee或者oo的发音长度为短元音的两倍(尽管ei经常被发作两个元音)。长短元音间的区别很关健,因为它会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辅音是k、s、sh、t、ch、ts、n、h、f、m、y、r、w、g、j、z、d、b和p。磨擦音sh(如英语中的"shoot")和破擦音ch、ts和j(分别如英语中的"charge"、"gutsy"和"jerk")被当作单辅音。g的发音通常都如英语"game" 中的浊辅音,而不是 "gene"中的那种g的发音。
与英语一个主要区别是,日语没有重读的重音:每个音节的重音相同。英语音节有时会被拉长,但在日语中,一连串的音节在发音时如节拍器一样规则。跟英语一样,日语有一种高低声调的重音系统。
语法
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语-宾语-动词。例如,Taro ga ringo o tabeta 照字面直接的意思是"太郎一个苹果吃"。
当日本人觉着从语境中听者能理解,也就是谈话者或作者自信谈话对象对所谈及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时,经常会省略主语或宾语。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讲的那个句子可能会变成,ringo o tabeta("吃一个苹果")或仅为tabeta("吃")。
在日语中,不象在英语中,词序并不能表明名词在一个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名词并不象有些语言中那样,会因语法需要加以变化。代之,语法作用是通过名词后面的虚词来表示的。较重要的是ga, wa,o,ni和no。虚词wa特别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句子的话题或主题。
日语中的动词变格不能反映出人称和单复数。在现代语中,所有动词在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元音u结尾。这样,动词taberu就象英语中"吃"的动词原形"to eat",尽管它本身实际上是现在时,意思是"eat(吃的动词原形)/eats(吃的第三人称单数)"或者 "will eat"( 将吃,吃的将来时)。 其它的一些变格形式是tabenai("does not eat" or "will not eat",英语的现在时不吃或将来时不会吃), tabeyo("let's eat"or "someone may eat"英语的起始句让我们吃或某人可吃) tabetai("want/wants to eat",想吃或单数人称的想吃), tabeta("ate",英语中的过去时,吃过), tabereba(if someone eats",英语的假设句,如果某人吃) 和tabero ("eat!",英语中的命令句吃!) 。
书面日语
中国人用他们的字或表意符号来书写每一个词,而日本人则是发明了与汉字一起使用的叫"假名"的两种独立形式的语音书写体。有时该书面语也还包括罗马字――诸如缩略词IBM,产品数字,甚或整个外国词――所以要书写现代日语总共需4种不同的书写体。
中国字,在日语中叫汉字,实际上是表意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常见的是一个汉字有一个以上的音。在日本,汉字是用来书写起源于中国的词和土生土长的日本词。
音节假名书写体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平假名,主要是旧时代妇女使用的。它由48个字构成,用来书写土生土长的日本词、虚词、动词结尾和用来书写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无法书写的中国外来语。
另外一个假名,叫片假名,也是由一组48个字构成。它主要是用来书写中文以外的外来词的,用于强调象声词,或动植物学名。
两种假名的书写都比它们所源于的原汉字的正规形式容易。
尽管较完整的日文字典所收的汉字可达50000个,但现在使用的数目要小得多。1946年,文部省将通用和正式使用字的数目定在1850个,包括小学和初中所教的996个字。这一单子在1981年被略有扩大的1945个字的单子所代替,尽管大多相同。报纸以外的出版物不受此单子的局限。而且,许多读者了解词义的汉字的数目比标准的公立学校的课程所教的汉字多得相当多。 通常日语作品是竖着写和竖版印刷的,从上至下阅读。句子从一页的右端开始,所以一般的书是从西方语言书籍的背面打开的。用于专门主题如科学和技术的书籍和期刊例外,它们横版印刷,并从左向右阅读。现在有一种横版印刷的趋势。这些刊物打开的方式与西方书籍相同。
外来语
日语不仅有丰富的本土产生的词汇,它还有许多源自中文的词。许多从中文来的外来语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以致它们不被认为是从日本之外引进的外来语。在多个世纪之中,中国的文化影响很深,许多知识或哲学背景用词起源于中国。在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新概念时,经常会使用中文字的新搭配来翻译它们。这些词是现代日本人所使用的知识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这些外来语外,日语中还有许多词汇是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借来的。虽然造新词的方法继续存在,但以原状引进西方的词汇的做法很普遍,如"volunteer"(自愿者)、 "newscaster"(新闻广播员)等等。日语还创造了一些假英语词汇(英语中实际没这些词)诸如 "nighter",指夜晚的运动比赛,"salaryman",指挣工资的工人。这一趋势在最近几年明显增加。
敬语
日本人发展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敬语(日语叫keigo),它用以表示谈话者对谈话对象的尊重。这里涉及不同程度的语言,敬语的熟练使用者有广泛的可供选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产生所希望的礼貌程度。一个简单的句子可以有20多种表达方式,这要取决于谈话者与谈话对象之间的相对地位关系。
决定谈话的恰当礼貌程度有相当的挑战性,因为相对地位关系是由许多因素的复杂组合来决定的,如社会地位、级别、年纪、性别、甚至替别人帮过忙或欠别人人情。两个人初次见面,不了解对方属于哪个阶层,或其社会地位看似相同(也就是说衣着或行为举止上没有明显区别),有一种可供使用的中性的或中等级语言。总体来说,妇女比男士倾向于使用更礼貌的语言,而且使用的场合更多。
掌握敬语绝非易事。有些日本人比别人更擅长于使用敬语。敬语近乎无数,多体现在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上。所谓的敬语是用于称呼谈话对象或与他/他相联系的事情的,如亲戚、房屋或所有物。相反,有一些特别谦虚的词,是讲话者用于指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情的。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产生的那种差距表示出对谈话对象的恰如其分的尊重。
姓名
日本人名字的使用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然而,日本的英语报纸和杂志通常是按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顺序来使用日本名字的,即名在前)。在与另一个人谈话时,通常在姓后面加上san,相当于英语的Mr.(先生)和Mrs.(太太)或Ms.(女士)。通常在孩子和亲密的朋友的名后面加chan。其它的头衔,诸如用来称呼"教师"或"医生"的sensei(先生)也可加在姓之后。
人们会选择有吉祥意思的或与幸福有关的词及它们的中文字来做名字,希望借此给孩子带来好运。政府授权2229个字可用做名。
文字处理器
日语的打字以前曾是在很笨重的机器上进行的。1978年,第一台日语文字处理器上市,便可以按语音通过键盘来输入日语。通过文字处理器输日语时,可使用两种假名中任何一种或罗马字母。在必要时软件也可将其转换成汉字。 |
|
|
|
|
|
|
|
发表于 7-7-2006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annelsking 于 1-6-2005 08:22 AM 发表
日本人的祖先是几时到日本本土的?
请问日本人的血统里是不是有参杂着蒙古人的血统?
日本人在用日文之前使用什么文字?(中文?)
那日文又是几时创造出的呢?谁创造?为什么要创造?
请给我答复,谢谢。
据说跟秦始皇派去蓬莱岛的徐福欧莫大关系,不过却无从考究。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7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現發現最古老的日本人人骨、大約屬於2万年前至3万年前的冰河期時代。一般認為(绳文人)最早於冰河期時代到達日本列島。
由縄文人人骨中採集遺傳因子與世界各地的對象比較,與西伯利亞北部的先住民最為相近。冰河期之前的西伯利亞北部氣候温暖,有大型動物、草木生長,進冰河期時代以後則再找不到人類生活的痕跡。西伯利亞特有的石器如楔形石核的遺跡被發現於西伯利亞北部、庫頁島、北海道、與日本列島等地如弧型分報,故一般認為是於冰河期由西伯利亞北部經庫頁島、北海道、再進入日本列島居住。
冰河期時代的北海被冰所覆蓋,於庫頁島、北海道、日本列島間進行移動明顯是可行的。
另外,由渡過南海而來的澳大利拉西亞語族,把中國長江下流域開始的照葉樹林文化帶來。
其後,縄文末期、弥生時代開始,有由中國大陸方面移居日本列島的新蒙古人種(渡来人、弥生人)。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7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忘了,在日本也有土著,叫做“AINU”人。在“大和”人的长年排挤之下,文化所剩无几。 |
|
|
|
|
|
|
|
发表于 26-1-2009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早期的日本人是中国人过去的...不过日本人的脸跟中国人的脸很大差别下.. |
|
|
|
|
|
|
|
发表于 27-1-2009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1-2009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的日本人弥生人比现代的韩国人更要接近汉人(除了北海道与东北外),那是因为中国时常改朝换代与战乱,许多的沿海稻民渡海到东瀛的九州,中涂与近畿等地。组成现代日本人的也有朝鲜人的集团。
至于样貌否没定论,因为中国人之间本身就差别很大,日本也如此。
[ 本帖最后由 异形之用心 于 27-1-2009 08:3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8-1-2009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异形之用心 于 27-1-2009 08:25 AM 发表 
现代的日本人弥生人比现代的韩国人更要接近汉人(除了北海道与东北外),那是因为中国时常改朝换代与战乱,许多的沿海稻民渡海到东瀛的九州,中涂与近畿等地。组成现代日本人的也有朝鲜人的集团。
至于样貌否没定论 ...
日本人的样貌就是童颜很明显.. |
|
|
|
|
|
|
|
发表于 2-2-2009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来自亚庇的成 的帖子
在典型上说来童颜是的。(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日本人,眼睛很细圆)
不过在日本的著名城市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各种样貌类型。
通常中部(本州南部,九州,中涂与近畿等地)的日本人多长得接近靠南方的中国人,北方日本人长得体毛甚多,鼻子较大,南方的多和菲律宾人或马来人较相似也有福建人。(从电视与各种论坛图片来源)
中国北方(东北省)的中国人多为被汉化的蒙满人。样貌与南方的差别当然很大。
本地的华人都是中国南方人:广东,福建,朝仙与海南等省过来的。
(这一切都是随着古代的移民潮而产生的,移民集团多选择较近与适合的地点立足)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