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3|回复: 0
|
槟城街名历史 PART 4
[复制链接]
|
|
http://lewistanblogger.blogspot.com/2012/04/part-4.html
1. 打石街--高楼仔的地标
打石街是槟城早期的阿拉伯社区,这个社区和附近一带的马来聚落是当年巫裔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处。打石街位于大统巷的回教堂,便见证亚齐人和马来社区的足迹。当年很多石匠及墓碑制造者在这里作业,因此喻为打石街。从打石街至打铁街的路段,也称为高楼仔。所谓的高楼仔是一座高4层楼的建筑,是当年富商产业。因为建筑显眼,所以被人们称为高楼仔。高楼正面对着打铁街,侧面则是向着打石街。
2. 海墘路--海墘还皮皆是海边
PENGKALAN WELD 是国语路名,英文路名是Weld Quay。本地人叫它海墘,即闽南语对海边的称法。广东人则习惯把这靠海的地方称为“海皮”。叫法不一样,但意义相同。这些路名显示,人们当年完全以地理环境为这条道路命名。海墘路当年的另一层意义是,过了海墘地区,人们可以正式“登陆”上岸,进入市区。
3. 林萃龙医生路--以林苍佑之父命名
林萃龙医生是槟民心中的“老佛爷”,即使第二任槟州首席部长敦林苍佑医生的父亲。港仔墘这条道路过去的中文名,是以现在被埋在地下水道的名字命名。林萃龙医生当年的诊所还在路头。港仔墘早期可通往车水路,从海墘直来社尾万上旧址前也可向右,直达沓田仔街路尾。旧时的棺木特别重,当年交通不发达。当年人们抬棺走到沓田仔街路尾,便扶管上船,让船只运用水道送灵到白云山下葬。由于这条水道接近沓田仔街,水道运棺可节省人们脚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棺材点最后都集中在沓田仔街,让这条街成为大家口中的棺材街。
4. BEACH STREET(土库街,港仔口,中街,打铁街及社尾街,缎罗申街)--贸易行集中地
Beach Street(Lebuh Pantai)是槟城最早,最长的贸易街。莱特开辟时,或在1880年进行填土前,这条街面向海,后来填土。从莱特街钟楼至大街部分,称为土库街,当年很多外国人贸易商在那里设货仓,是贸易行集中地。由于洋人众多,当地人便称它为红毛土库。
港仔口是介于大街与牛干冬之间,当年的港口码头就在那里。当年的港仔口还有报关行,方便商人在那报关后出关。这里还有船运公司。港仔口往下走至本头公巷称为中街,因为这部分是整条街道的中间阶段。接着便是缎罗申街。缎罗申街是当年一位亚齐裔富商Tengku Syed Hussein 的中文音译。他当时拥有很多街道产业,人们都称这里为Tuan Hussein街,随后被译为
缎罗申街。这名富商也是打石街回教堂的领袖之一。
从打石街至台牛后(Lebuh Melayu)便是打铁街,这街当年因打铁业兴旺而得名。至于社尾街的来历,则因街尾靠近社尾万上而得名。
Beach Street 在华人眼中分为六个路段,但它有实际意义存在。当年街道太长,有了这样的分段,至少也方便人们寻找方向。而且,这些街名都能反映当年街景情势及历史背景。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