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330

人类真的只有五千年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4-2012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目的是要传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4-2012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Orochimaru

嗯。。。应该说是人类的文明历史吧!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是五千年。。。但是五千年以前的世界是不是还有更久远的文明呢?根据东西方的种种传说及神话。。。甚至中国道教的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提到过一些远古文明。。。。。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2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330 于 12-4-2012 12:33 PM 编辑

回复 18# ebook

其实此帖文的记载主要是来自中国先秦的一本奇书《山海经》。。。!成书年代确实不详。。。只之前后经过的几个朝代吧!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5%B1%B1%E6%B5%B7%E7%BB%8F#section_10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2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rochimaru

嗯。。。应该说是人类的文明历史吧!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是五千年。。。但是五千年 ...
I330 发表于 12-4-2012 08:26 PM


  手塚治 虫 - - 三眼神童 ( 怪童小灵精 ) 三眼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2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Orochimaru

嗯。。。应该说是人类的文明历史吧!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是五千年。。。但是五千年以前的世界是不是还有更久远的文明呢?根据东西方的种种传说及神话。。。甚至中国道教的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提到过一些远古文明。。。。。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2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历史到底几年应该没有人懂。史前文明,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要考证我们又不是历史学家怎么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4-2012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历史那里,有很多知音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5-2012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網友安好,

有網友建議這樓的資訊比較合適開在史地論壇版塊,在一番資料查閱之後,個人發現山海經與哲理相關層面的資訊,特此附在此帖中與各位分享,以嘗試建立一個讓網友們在【山海經】【哲理】相關方面可以交流的管道。如果這個嘗試不成功,那就只好請樓主移步到史地論壇再次開帖分享這資訊了。

一般坊間對山海經的刻板印象很難離開神話故事框框,這是正常的現象。個人認為愛智之士或許會對神話故事的神話層面抽絲破繭,以哲理角度與文獻內容做哲思互動。要從這部傳奇神秘色彩濃郁的文獻裡面,萃取哲理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撇開一些艱澀的文字不談,有時看譯文也不一定能徹底了解山海經每一則故事的含義;因此,山海經中的思考空間是蠻遼闊的。舉例而言,如刑天斷首的故事中,除了記載沒有首也可以活下來的神話現象之外,從這故事也可以探討西方哲學身心方面相關的課題等等。

參考: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神話的源頭,分為〈山經〉〈海經〉兩大部分,魯迅曾言:「山海經乃古之巫書。」即點出了它濃厚的傳奇色彩。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精彩篇章:〈精衛填海〉、〈夸夫逐日〉、〈刑天斷首〉等等,皆寓哲理於其中,令人深思。
來源:《山海經》的智慧


我們可以用《山海經》裡的〈夸父逐日〉做為中國寓言的一個例子。〈夸父逐日〉訴說的是巨人夸父想要追逐太陽、最後渴死的故事。原文是「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表面上夸父的死亡代表人類的失敗,但是他在臨死之前棄置手杖,化做美麗的桃林,帶給後世子孫遮蔭的樹林與甜美的水果,是極具創造性的行動。這則故事只有短短三十餘字,卻包含複雜的寓意,一方面是讚頌夸父這位悲劇英雄式的神話人物遠大的志向與堅定的信念,也記錄了古代人民與自然力量的抗衡與追求光明的欲望;另一方面,夸父逐日之舉也成為自不量力的終極代表。 如果置放在現今環保生態的論述之下,或許也可以將這個故事做為人類想要掌控自然而遭反噬的例子。人類與自然之間競爭性的關係從上古時代延續至今,以今日看古早的寓言,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思考層次。
來源:【專輯】小故事大哲理──淺談寓言


先秦時代事實上有許多傑出的神話與寓言作品,但我們只揀選幾篇做為代表,神話部份以《山海經》為代表,寓言部份則以莊子的<庖丁解牛>篇為代表。

山海經  中國第一部集中記錄神話片段和原始思維的奇書名曰《山海經》,是極其富有象意味的它以山海之經,歷述怪哭異人的地域分布和由此產生的神話巫術的幻想,進而成為百世神異思維的經典,它呼喚著山川湖海的精靈和魂魄,使中國神話幻想在滋生和筆錄的早期,就黏附著泥土和方域,可以說,中國留存下來的豐富蕪雜的早期神話資料,是一種大地的神思,較之西方經過相當,度整理,因而規模更為宏大的創世神話和戰爭神話,具有更為原始的性質和洪荒的氣,彌足為神話學者和人類學者所珍視,也為中國其後志怪之作的層出不窮提供了千姿百態的靈感觸媒。(註七)

庖丁解牛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內在規律的,即使最艱難、最複雜的事物,只要刻苦鑽研,勇於實踐就能認識和掌握它的內在規律,只要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矛盾就迎刃而解,工作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註八)

來源:中國小說的流變與名篇欣賞


《读〈山海经〉》十三首在陶渊明的诗集中, 是一组神话色彩非常强烈的诗篇, 从性质上说, 最接近于前人之游仙诗。汉魏以来, 由于老庄思想和神仙道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的深入, 以游仙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大为盛行。在题材的采用上, 作者大多利用各种古书所记载的仙真传说, 在诗中想象与仙人来往交游, 或翔游天界, 高步太虚, 或采药名山, 养性颐情。而当玄学兴起之后, 诗人笔下的仙境, 进一步趋于哲理化, 而游仙诗, 也成为诗人抒写怀抱, 展示其自由追求的重要诗歌载体。故魏晋传统之游仙诗, 除了描写奇幻的仙境风光及诗人逍遥飞举, 远离尘寰, 享受与神仙交往的娱悦之外, 更常常于其中咏怀寄慨, 表现出作者本人强烈的主观情绪, 诗中仙心、玄味、身世之感兼而有之, 纯粹客观描写神仙生活, 表现“列仙之趣”的作品反而鲜见。而自从具有天师道信仰的诗人郭璞作《游仙》诗, 并以其“艳逸”之才, 将这一题材的诗歌创作推向高峰之后, 由于种种原因, 东晋诗坛上游仙一体的创作归于沉寂, 直到晋末, 始有这组类似游仙之《〈读山海经〉》诗的问世。

-略-

第八首“自古皆有没, 何人得灵长”,实际上是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其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 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 上有不死树, 食之乃寿; 亦有赤泉, 饮之不老”[25],不死之民超越生死, 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 亦真亦幻。但诗人所借以表现的, 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而组诗从这一首开始, 亦从理想转入现实, 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來源: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政治主题疏释


《庄子》中的神与物
众所周知,在《庄子.应帝王》中有关于浑沌无七窍的寓言,其实这个故事本于《山海经》中所记述的一个神话。
《山海经.西次山经》记载:“(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是为帝江也。”此中的“帝江”应为《庄子》中“浑沌”的原型。
《庄子》上说浑沌的头部没有七窍(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就只是一个肉团而已,而《山海经》中也记载帝江“浑敦无面目”,而且,历来对于“浑敦无面目”的解释是:“浑敦:即‘浑沌’,指模糊一团的样子”。所以,说《庄子》中的“浑沌”是本源于《山海经》中的“帝江”是有依据的。
《山海经.北次二经》中还记载了一种叫做“儵鱼”的生物。在《山海经》所记述的文字中,对儵鱼并未有过多少记载,有的只是零星散碎的片段而已。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具名的生物却在《庄子.秋水》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之知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作为一篇逻辑性很强的哲思性寓言,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而其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孰是孰非、孰输孰赢,历来更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一。
这样一篇千古哲文,以儵鱼为起文,终又以儵鱼为结尾,而儵鱼更是作为链环式的线索而贯穿全文始终的。
从以上足可以看出《山海经》对《庄子》的影响之深。
來源:『国学论道』[国学经典]读《山海经》之三:对《庄子》的影响


「山海經」記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此段描述一個被斷首之人,為了要繼續抗爭而將自己身體異化,而那樣的身體所具有不可動搖的意志與能量,深深震撼了侯俊明。於是他創作了「搜神記」版畫系列,他藉扭曲變形的「諸神」身體,突顯人之慾望及其對壓制力量的反抗。
來源:侯俊明 搜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5-2012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網友安好,

有網友建議這樓的資訊比較合適開在史地論壇版塊,在一番資料查閱之後,個人發現山海經與 ...
吉祥 发表于 18-5-2012 09:50 PM



山海经也有哲理的哦。。每一个故事都有他背后的含义,不该只是看到神话色彩 ,谢谢版主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5-2012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吉祥版主真好嘢!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12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有犹太教吧,后来才有回教和基督教的。。。次序都颠倒了。。。楼主你是认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8-2025 06:40 AM , Processed in 0.11900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