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2|回复: 0
|
20世纪华教被打压的历史回顾
[复制链接]
|
|
请浏览 http://nicktanblogger.blogspot.com/2011/06/20.html
1. 殖民地政府威胁华教的法令
殖民主义者有一句名言说:“要消灭一个国家,首先要消灭他的民族;要消灭他的民族,首
先要消灭他的文化;要消灭他的文化,就得消灭他的语文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于是
通过各种各样的法令,务期斩尽杀绝。例如 1920 年实施的华校注册条例到 1952 年的教育法
令到 l 954 年的教育的白皮书就是这种方案的执行。以下分述它对华教的威胁:
(甲)1920 年华校注册条例实施,维护华教而被驱逐出境的人士有:陈新政、钟乐臣、庄
希泉、余佩皋及宋木林等,可见反对之激烈。殖民地政府为缓和局势再实施津贴条例,
鼓励华校生转入英校。不过没有达致预期目标。
(乙)根据巴恩报告书而订的 1952 年教育法令是要以官方语文的英、巫文国民小学消灭华、
印文方言小学,但因缺乏经济而不能鲸吞华校。
(丙)把国民教育精神引进方言学校的 1954 年教育白皮书方案是蚕食华校的方案,较之 1952年教育法令更为狠毒。它是向华校借课室开国民班,每年借一间课室或更多,有借没有还,如果只有六间课室的华校,六年就借完了。政府不必花钱建国民学校而把华校变质了。这是殖民地政府的如意算盘,不过也被全国华校拒绝而终成泡影。
以上所说是殖民地政府对华校的威胁,由于独立的浪潮,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华校终于渡过
惊险的难关,华校董教总当年所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
2. 独立前夕华校依然面对威胁
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千丈。殖民主义者在我国独今前夕,还是千方百计欲得华教而甘心,
以华制华的手法变本加厉地在民选政府中运用着。史实如下:
1956 年拉萨报告书第 12 条以国语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的“最后目标”。
虽然这一“最后目标”经过以林连玉先生为首的董教总代表团向敦拉萨交涉取消不列入 l 957
年教育法令中,但英化华文中学的 22 条件节节进逼,要华文中学生参加以英文出题的初高
级文凭考试,形成读华文考英文的局面,引起轩然大波的学潮。
3. 独立国语教育政策威胁华校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联合邦独立之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一个宗教等一
个一个下去的口号震天价响。这也是“最后目标”的方式。在教育方面:
(A)1960 年通过达立报告书,使拉萨报告书中第 12 条的“最后目标”借尸还魂,然后通
过 1961 年教育法令:一则把华文中学排出津贴制度之外,成为独立中学,华文中学
改制的成为英文中学,目前再改为马来西亚文中学;二则订立 2l 条(2)项条文授权
教育部长在适当时间内把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小学。牺牲(公民权的)是教总主席林
连玉先生。
(B) 1967 年英仄佐哈里部长发出没有 S.C.以及 M.C.E.等的学生不能出国深造包括独中毕
业生在内。
(C)敦胡申翁教育部长 1971 年通过大学及大学学院法令。1972 年教育修正法令通过,其
中第 26 条 A,授权教育部长取消学校董事会。
其实, 1972 年教育修正法令是根据阿兹报告书的建议而来的。阿兹报告书是在 1969
年公布的。它有两个大目标:一是剥夺华校董事会的主权(要将它改为发展部);二是
否定华校已注册合格教师的资格,包括马来文、印度文小学教师在内,有两万多名教师,
已经受训合格的注册教师列为训练不足不合格的 U 级教师(现虽改为 B 级,但其不合
格的意义不变)。阿兹报告书的薪金制度,一直成为打击合格教师的闷棍;取消学校董
事会主权的建议,成为教育法令第 26 条(A),使华校天天面临威胁,例如:调派不谙
华语华文的校长及书记到华校服务、不必董事签支票、分校不设董事会的问题,纷至沓
来,罪魁祸首其实乃阿兹报告书。
1974 年 1l 月 l4 日,教育部长马哈迪医生向独大代表透露内阁拒绝独立学院的申请。
(D)1979 年通过马哈迪报告书(内阁检讨教育政策报告书),授权注册官关闭私立学校的
条文,威胁华文独立中学。虽然建议让三种源流制度小学继续下去,但并不废除 l961
年教育法令 21 条(2)项条文。
(E)1978 年 9 月 17 日拿督慕沙希淡宣布拒绝独立大学的申请到 1981 年 11 月 7 日,阿都
卡迪法官以独大将属官方用途,必须以马来西亚语文为媒介,不准华文的独立大学成
立。1982 年 7 月 6 日上诉庭法官以四比一(注)多数票驳回独大上诉。但另一方面,
政府却批准以英语文(不是马来西亚语文)为媒介的国际回教大学成立。
注:敦苏芬、拉惹阿斯兰沙、沙礼亚巴斯、阿都哈密等四法官对一个佘锦成法官。
(F)1982 年拿督苏莱曼道部长宣布实施 3 M 制,将使华小变质,经过董教总、以华人为基
础的政党、全国华团与华人家长的抗议,甚至有两间华小家长行动之后,华小才能转
危为安。
(G)1983 年 7 月 29 日和 8 月 12 日文青体育部长安华依不拉欣公然在国会上提出“同化论”,
重申 l 971 年文化大会的三大原则以马来文化为主的文化政策。
(H)1984 年 8 月 9 日农业部长的政治秘书依不拉欣博士的论文指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校是种
族两极化之根源。
(I)1984 年 7、8 月间教育总监丹斯里慕勒发通告给所有学校,规定所有学校文化活动,
必须反映国家文化政策,列出传统马来舞蹈、传统马来乐器、传统马来戏剧和传统马
来兴趣的陀螺与风筝等,华印族的完全不列出。
(J)1984 年 7、8 月间柔佛及彭亨州教育局通知所有学校校徽只准用马未西亚文,校歌只
准用马来西亚语唱出。
(K)1984 年副教育部长布江说本邦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马来国。
(L)1984 年 10 月 10 日,直辖区教育局长发出行政通令,所有学校集会如周会、结业典礼、
运动会及其他活动必须用马来西亚语进行。
(M)1984 年 12 月 l4 日,教育部发出公函,训令各源流小学削减教学媒介语时间(华小即
削减华语时间)
(N)1985 年 8 月中,直辖区教育局长通知各学校,在五年级检定考试时,派马来学校校长
到华小来主考,华小校长则到马来西亚文小学当主考。
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造成华小校舍不足、师资短缺、经费不如国小,也是变相的执行教育
政策的“最后目标”,其他如马来司阍、马来园丁、马来书记等充斥华小,目的是什么是不
言可喻的。
(O)1985年,政府推行“综合学校”计划企图吞并华校但计划失败。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