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30-1-2025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课 十二因缘
‘ 因 ’ 说事的原素,‘ 缘 ’ 说果的促成 ;这是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的由来。
(一)‘ 无明 ’ 是本性从无始一念不觉,起的烦恼。
(二)‘ 行 ’ 是依著无明造的善恶事业。这是 ‘ 过去 ’ 世的二种因。
(三)‘ 识 ’ 是过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识。
(四)‘ 名色 ’ 是神识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体。
(五)‘ 六入 ’ 是二、三月后渐长成六根。
(六)‘ 触 ’ 是胎出生以后,在二、三岁时,与外界的接触。
(七)‘ 受 ’ 是六、七岁时,渐能分别苦乐。这是 ‘ 现在 ’ 世的五种果。
(八)‘ 爱 ’ 是十岁以后,依苦乐的感觉,爱把苦离开,爱把乐接受的一种思想。
(九)‘ 取 ’ 是成人以后,爱欲发展,便执取不舍一切的造作。
(十)‘ 有 ’ 是依爱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种种的业力。这是 ‘ 现在 ’ 世的三种因。
(十一)‘ 生 ’ 是依著现在的业力,牵著将来去投生。
(十二)‘ 老死 ’ 忧悲苦恼,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这些悲苦。这是 ‘ 未来 ’ 世的二种果。
|
|
|
|
|
|
|
|
发表于 30-1-2025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课 六度
‘ 度 ’ 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
有六种方法,按著去作,就可达到目的。
(一)‘ 布施 ’ 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
略举三种:
一、财,用财物赒济缺乏的。二、法,说法使人得益。三、无畏,救拔众生的厄难。
(二)‘ 持戒 ’ 是应止的应作的,都遵守戒律去办。
事相甚繁,略说三聚:
一、摄律仪,所有戒条谨持不犯,就是 ‘ 诸恶莫作 ’ 。二、摄善法,就是 ‘ 众善奉行 ’ 。三、摄众生,就是 ‘ 救护众生 ’ 。
(三)‘ 忍辱 ’ 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
略举二种: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二、安受众苦,忍受时缘饥渴寒热等事。
(四)‘ 精进 ’ 是磨励身心,进修前后五度。
略举三种:
一、披甲,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二、有勇,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五)‘ 禅定 ’ 是止住散乱的妄心,使他寂静观照。方法繁多,不能枚举。修那一门说那一门,不修,说也不懂。
在这里只好举出三大类的总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六)‘ 般若 ’ 是证得的智慧。
略举三种:
一、实相,离一切虚妄的性体。二、观照,能以照察实相的真智。三、方便,能以分别诸法的权智。
|
|
|
|
|
|
|
|
发表于 30-1-2025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课 宗派(一)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著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
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
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 成实宗 ’ (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师造《 成实论 》,很与大乘的学理相似,大旨是 ‘ 成立修多罗中实义 ’ 的意思。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二)‘ 俱舍宗 ’ (也名有宗)俱舍译为藏或茧,是包含的意思。
印度小乘,异论纷纷,后经结集为《 大毗婆沙论 》;世亲菩萨依著折衷作《 俱舍论 》,义为 ‘ 解释发智 ’ 。
陈代真谛、唐代玄奘两位法师,译来我国,才创立的。
(三)‘ 禅宗 ’ (也名心宗)禅是 ‘ 禅那 ’ 的简称,译为 ‘ 静虑 ’ 的意思。
梁代达摩祖师西来创立的。主张 ‘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
大概悟后方许起修,虽说不立文字,但这一宗多是研读般若类的典籍。
(四)‘ 律宗 ’ (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制,净除 ‘ 身口意恶业 ’ 的一种方法。
创始的是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依著《 四分律 》作主要典籍。
(五)‘ 天台宗 ’ (也名法华宗)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师,取《 法华经 》为根本经典,创立这一宗,发明 ‘ 一心三观 ’ 的妙理。对于判教解义,都有精确的体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
|
|
|
|
|
|
|
发表于 30-1-2025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课 宗派(二)
(六)‘ 贤首宗 ’ (也名华严宗)唐代杜顺和尚,取《 华严经 》为根本典籍创立的。
到了第三祖贤首大师,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显得精采。发明 ‘ 一真法界 ’ ,是此宗的奥义。
(七)‘ 慈恩宗 ’ (也名法相宗,近称唯识宗)这一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是《 楞伽 》《 解深密 》等经,及《 成唯识论 》,主张 ‘ 转识成智 ’ 。
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师翻译弘扬,才创立的。
(八)‘ 三论宗 ’ (也名性宗)龙树菩萨造《 中论 》、及《 十二门 》,提婆菩萨造《 百论 》。
这三种书,大概是说明 ‘ 大乘之中实的义理及破执破障 ’ 的意思。姚秦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九)‘ 密宗 ’ (也名真言宗)密是 ‘ 秘奥 ’ 的意思,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 ‘ 等觉 ’ 不能明白,取 ‘ 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 的方法,根本典籍是《 金刚顶经 》、《 大日经 》等,唐代金刚智及不空两师创立的。
但现在中国流行的,却是藏、蒙密教,更分红、黄、白等派。
(十)‘ 净土宗 ’ (也名莲宗)晋代慧远大师创立的。
取《弥陀》《无量寿》《观经》三种为主要典籍,主张 ‘ 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 ’ 。
这一宗的方法,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习,尤觉方便。
佛学常识课本
|
|
|
|
|
|
|
|
发表于 30-1-2025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课 宗派(三)
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万老人《 释教三字经 》。
该书在清代时候,经过印光大师重订,以后又由杨仁山居士删改。
这次序或有取意,兹用浅意揣测,试说如下:
(一)按宗乘说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
这自然应先小后大,所以成实、俱舍在前,律夹中间,其他在后。
(二)按教义说 禅学传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
净学普被三根,法是最广,列在最后,这好比车有双轮。
其余列在中间,好比舆的轨轸等件。
‘ 舆 ’ 有载乘的功能,‘ 轮 ’ 有运转的力量。
(三)按行持说 戒律是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后,列在以前,使先正本。
学贵求解,台贤相性,都是教理南针,列在其次,使明教相。
解后尤贵实行,密净是专讲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后,使知归宿。
这十宗的律、净两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问何宗,都须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无戒行万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稳。
佛学常识课本
|
|
|
|
|
|
|
|
发表于 30-1-2025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025 10:50 PM 编辑
第三十六课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
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
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著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
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 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三)阅经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四)拜僧 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就不必再继续强拜。
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五)法器 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六)听经 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
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学常识课本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問:燃臂供佛是代表他求法的決心,還是有其他的意義?)
黃老答: 這個事情是在《法華經》裏面,後來蓮池大師不主張這樣做。
在《法華》裏頭,藥王菩薩焚兩臂供養。
所以隋朝的大德〔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到了這個時候,他豁然開朗,他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證到陀羅尼。
他捨這兩個臂,不是就是捨掉肉身的,這個肉體我可以忍辱忍痛拿去做供養。
其實佛要你這個幹什麽呢?
它是表示捨掉斷常二見,斷見和常見。因爲衆生不是斷見,就是常見。
這個斷見,中國老的說法,現在科學有一些人說:「死了就完了嘛,還有什麽?」就斷滅了,屬於斷見。
常見呢,就是像耶穌教,將來要審判,上天的要上天,入地獄的入地獄。那上天的老在天上,入地獄的老在地獄。
道教要修到九轉丹成,不壞之體,老長存,都屬於常見。
所以不是倒在這邊,就是倒在那邊,不是落斷,就是落常;更有,他一會兒落斷,一會兒落常,這就病更深了。
所以我們首先就是要捨掉「斷」和「常」兩個見。
有的人在修,修得我這個就是長存不老,這就是道教的概念,這個思想中它有常見的成分。
我們說我們證到無生,證到無生,入無生所以就無滅,生滅都斷了,我們是這個概念。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 黃念老法音網站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2025 05:48 PM 编辑
還有這個阿賴耶識,所以佛教這每一個地方我們都比別人高,就高在這裏,我們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這個就是「不斷不常」。
不是說靈魂,死了黃念祖,這個地方,死了永遠是這個樣子,什麼人要找黃念祖,就找了這個靈魂,就是黃念祖,這個就是一個常見,還有我這個靈魂。
阿賴耶識是什麽?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很微妙嘛,「去後來先」第八識,死的時候最後去,來的時候最先來,先入胎。
阿賴耶識又稱爲藏識,我們所有的一切一切,所見所聞一切,這一切訊息它都存入檔案,這叫阿賴耶識。
這阿賴耶識它是「相似相續」,所以它離開斷、離開常。因爲相似就不是常,沒有一個東西常存。
前面一個,後面一個,這兩個相似,所以它不是一個東西常存。
所以相似就避免了常見,相續就避免了斷見。
怎麽說相似相續呢?現在其實我們這一說話,大家腦子就進去很多很多訊息,因爲現在的你已經不是剛才的你了。
「現在你」跟「剛才你」還只是相似,你已經變了,你這個阿賴耶識已經變了,你不斷的在變,不斷的在什麼……。
我們這個熏,我們修行也是熏這個阿賴耶識,所以我們本有的如來佛性熏這個無明。
我們聽了許多妙法,這些法又來熏無明,這樣子無明慢慢就薄了。
那麼這無明在變,當然阿賴耶識也在變哪,它不是相似相續嗎?
相反的,殺盜淫增加,增加你這些個染!
你每一件事情不但是你造了罪,它還給你一個染,你去酒吧間荒淫這些東西,這個縱酒,這一切都使得你這個惡念、染污,更纏縛更深,都在變化。
所以都不是死的,因此它跟過去只是相續。
所以我們人類都是在變化,我們在說話期間,我們有很多細胞已經死了,很多細胞又出來了,腦子裏頭進來很多新的東西了,思想裏起了很多變化了,這個時候咱們已經圍著這個地球又轉了好多萬里了,哈哈哈哈,這個地球在太空中兜圈又兜了好多了,都不是剛才剛一見面時候的情況了。
但是你不覺得,爲什麽?它相似啊,哈哈哈哈。
所以不斷不常,我們從阿賴耶識一直到成就的果至因都是如此,不落斷常。
這是佛法高於一切宗教的地方,也高於一切科學的地方,它總是不落二邊。
不是抓著某一邊,一落到一邊就成爲邊見了,邊見就是見惑,見惑思惑。
證阿羅漢……,初果就是破見惑,所以這一種身見,修行要使身體健康,長生不老,使得身體起變化,都是身見。
所以現在這些氣功,整個在身見裏頭,首先要破身見。
破這個邊見,落邊,落常邊,落斷邊,落有邊,落無邊。
常見就落有邊,斷見就落到無邊。
有和無也是兩個邊,總是落邊,這是邊見。
邪見,不符於我們現在種種……。
這個見惑有十種,要把十種見惑破了,這才是初果。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這麽出很難,竪出三界很難哪。
這十個都破了,貪瞋痴慢都破了,貪心、瞋恨心、愚痴心,實際上我們這個衆生怎麽離得了貪瞋痴?
你看一個好東西想去買,它沒有了,唉!不高興,沒買到。
其實這一念覺得很自然,其實它就是貪心。
貪瞋痴,一心情不好就生氣,還有許多該看得開的看不開,整個都在貪瞋痴裏頭。
所以要真正直的來去修,你要破見惑,還要破思惑,要把這個貪瞋痴慢,不但咱們人類的,連天界的、連最高的天界的他們那種貪瞋痴慢都斷盡了,才證阿羅漢,才能出生死,所以非常難非常難。
所以現在世界上修小乘法的人,可以證初果的還有,但證到阿羅漢的人幾乎就沒有了。就說這條道很少人走得通,往生法門之可貴就在這兒。
你帶惑往生,這些惑沒有解決,你帶著都可以往生。
只要你這一生是在那兒斷惑,不是在增加惑。
你一點也不努力,放縱貪瞋痴,也不肯懺悔,也不肯消罪,就完全靠彌陀願力,「他加持我,帶我往生」,你這個就不行。
只要你努力去斷,你斷不清楚沒有關係。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 黃念老法音網站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2025 07:45 PM 编辑
( 問:想要去掉斷常二見,是一個知見的問題,為什麼要用斷臂來表示呢?)
黃老答: 它都是表法,〔燃臂〕焚身都是表法。
他這個時候以割斷這個表示我去掉這兩種見,它這是對於這個身體,就好像這兩種都是人之不可……,不是落斷就是落常,就如人有兩個臂你是離不開的,那麼這個我把它割斷,是表示這個法。
因此這個焚身,修《法華》的人有很多焚身的故事,一直到清朝還有人焚身。
我的舅公,現在大家看戊戌政變這個歷史是康有爲、梁啓超,因爲珍妃,這裏頭最後一個幕後人是我的舅公,他是珍妃的老師,他是康梁的朋友。
我這個舅公是個維新的,他們這些思想通過我這個舅公傳達給珍妃,珍妃影響光緒,這樣有戊戌政變。
文廷式,我們這個佛教是從文廷式他們傳到我舅父梅老居士,我的舅父,我的母親,這麽引來的。
當然我們黃家也是世代信佛,兩個這麽來源。
是文家的,我一個舅公曾看見過這個事情,三個和尚焚身,築了高臺,好多人參觀。
第一個,生了柴火,潑了油,那時候還沒有汽油,是煤油,點煤油燈的煤油,燒起來。
這個和尚燒了之後,連這個袈裟的扣子,這搭扣都沒動,大家禮拜讚嘆。
第二個,這個燒到一半的時候,還都是很安然,忽然間他大叫了一聲,就滾下來了。
滾下來,沒辦法,已經燒了一半了,只有趕緊潑煤油,就是燒得快一點。
第三個,磕了磕頭,不幹了。
有人說如果這兩個調一調也許還可以,第三個也可能成功。他因爲看見第二個太可怕了,定力不够。
所以蓮池大師說你拿發的那個心施捨,不要這個肉體,以此作爲供養,這本來是好,但是你這個定力不足,在你這個痛苦之中,往往會生起瞋恨心,所以你想是升高,反而墮落。
所以蓮池大師就不主張這麽做。
在密教是不允許的。
所以我們說顯密,密教是不允許的,不允許這種摧殘自己的身體。
有人批評佛教説你們都沒缺點,就是一個缺點,你們男女不平等,輕視婦女。
說是比丘尼多少多少戒,什麼什麼的女的都在後頭,多老的比丘尼看見小和尚要磕頭,輕視婦女。
我說你不知道密宗,密宗婦女一樣成佛,而且密宗道場中,首先是尊重婦女,婦女坐上位。
所以佛教它是很大很圓,你不可以居於某一個⋯⋯這密宗是不允許的。
不允許你故意要割掉一個什麼,燒掉一個什麼什麼,這麼來做。
尤其是不許自殺,所以這一點咱們學密的人必須得知道,這個自殺是破戒的。
而且你自殺之後誰也不能超度你,誰也沒有這個力量能救度你。
有的人一生氣,「我就自殺了算了!」這個學密的千萬不行,你比這個殺人罪還厲害,這個就是這麼說的。
因為你所殺的是一個修行人,而且是個修密的人,所以其罪特重。
只有愛護自己,不跟那個道教一樣想長生不老,就是說我重視給世間留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因為你今天修一座法,給整個的法界增加了很多很多的利益,你這個飯不是白吃的!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 黃念老法音網站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2025 07:57 PM 编辑
(問: 佛在因地的時候,有捨身餵虎、飼鷹這些故事,這些在密宗裏算不算犯戒?)
黃老答:所以這個事情啊……,〔錄音換帶:〕(菩薩修六度的時候,有專修某一度,他專修悲心、慈心,或專修布施度的時候,他唯一是布施。所以他就忘了自己,一切都) 可以布施。一切都可以,那就可以餵老虎,餵老虎吃。
我們小時候,我母親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過去因中的一些事情,我們就常在帳子裏頭哭。
釋迦牟尼他國王王位都捨了,什麽都捨了,就帶著王后和幾個王子在山林裏頭就是採果子吃。
他自個兒在打坐,他們去採果子。
那一天來了一個人,見國王說:「你是修布施的,我跟你化緣。」
國王說:「我已經無所有了。」「我就化你這幾個孩子。」
「化孩子,好吧,那我就布施給你。」把孩子就領走了。
媽媽採了果子回來,一見一問:「孩子呢?」「都布施走了!」兜著一兜子的果子也拿不住了,一撒手果子都掉了。
過後,這個人又來了,他說:「我現在還要跟你化緣。」他說:「我孩子呢?」「我現在我化你的老婆。」那也就布施給他了。
但是後來還來,他說:「我無所有。」
他說:「我化你,要你,你給我做奴才。」所以在他修布施度的時候,就都滿他們的願。
你要修禪定度呢,一切都不動,這一切都無所見、無所有、無所爲,都沒有這些事。
所以有時候,菩薩修的時候,在他修某一度的時候,他就是很單純。
現在我們做這個事情,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投身飼虎,現在我們是還沒有這個必要嘛,是不是?
大家可能說老虎是害人的,你還去餵它?你還讓你自個兒去餵它?
比方剛才我們說,你一個人修法,對於法界有這麽大重要性。
所以這些個考慮,主要一個共同的,看著是矛盾,主要共同的是利他呀,我們抓著一個共同的就够了。
我把我的身體不要,去餵老虎,是利他,不是爲自己。
現在我們說學密的人你應該很愛護自己,好好去修法,不是我想長生不老,因爲我存住世間,我爲了衆生慧命要住持正法,我要再修持,使得整個菩提的這種正氣,祥和之氣,能够長住世間,為了利他。
你要是爲了利己,那怎麽著也不對。
你餵老虎,「我餵了老虎,我能得功德,我就能解脫了,上天了」,那你這個不對。
你爲了自己,我要長住世間,我什麽都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所以不行。
所以就是這個,這總的在這些地方。
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專修某一度的時候,有這些特殊的事情。
不然好像你這是很愚蠢的事情,但是我們就取他這種純的大悲心,到極點的大悲心,所以我們就不需要去效法。
我們是可以讚歎的,不需要去效法。
你跑到動物園去,你看見老虎,你跳下去,哈哈哈哈。
它有得吃,動物園養得很好,這個就不行,這個就反而要犯密宗那個戒了,就是這樣,這個事情就是這樣。
所以它這個事情道理很清楚的,我們也不要怕它,自然而然。
你就問你的內心,當然往往不能達到那個最殊勝最圓滿之處,但只要是真純的,你是從慈悲心,利他的心,爲法的心,如來悉知悉見,都是供養。
衆生他很難做到那個最佳的情況,說這個時候才是最佳方案,我就知道大家是最佳,這個是不見得能做得到的。
比如我回答一個問題,我確實是最佳回答,那這個就很難說了。
但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來滿足,來回答,這個就是在我的份上,就這麽做也就對了。
那因爲我不能夠做到最佳方案,因此不能做到最殊勝的回答,我就不回答了,那又不行了。
所以這個就是這樣,你自己能够放心就可以。
我問了,我這個動機是這樣的,沒有什麽摻雜,而且是在護持佛法,利益衆生,也都對。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 黃念老法音網站
|
|
|
|
|
|
|
|
发表于 1-4-2025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也是如此。
佛這個戒律,主要是現在不研究戒律了,這個戒律它非常之圓融。
釋迦牟尼佛有一生不是殺人嗎?不但無罪,而有功德。
在船上,他是一個和尚,船夫就不迴避他。
船上很多富商,這是個黑船,他們就商量了,什麽時候下手,把這個船上頭的這一些人都殺死,得他們的財寶。
這個和尚就聽見了,和尚他們還是沒有想殺害他,也沒有防備,他就聽見。
聽見,他一想「這不得了,你看船上這麽多人都要被殺,而且更不得了的,這些人做了這些事,犯了這些罪,他殺了這麽多人,他要受報,而且這個報他要多少生才還得完,我怎麽能够阻止這個事情?勸這些人也是不可能,告訴他們,他們也沒地方跑,唯一的辦法只有我破戒了,我把這要殺人的殺掉。」他就這麽做了。
趁他們不防備,他拿刀把開船的人殺掉。
殺掉之後,就跑到師父那兒痛哭,說:「我破戒了,我犯了殺戒。」
師父說:「你沒有破戒。」
所以我們對於戒律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很怕,但是我們要常常想到戒律,就在這兒。不要明知故犯。
但是說,有時候你所不知道的情形,什麼東西,所以他這個它都是很…。
如來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他一切都洞達,這些情況完全清楚。
當然有些事情不光是動機,還要看效果。
那麼有的效果也不好,可以懺悔嘛,所以這個懺悔是要經常的。
你是想做好事,這個事情沒有做好,中間就不斷的進行懺悔,難得什麼事情都是……,所以普賢菩薩說他懺悔是無有窮盡,他盡未來際都要懺悔啊。
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 – 黃念老法音網站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