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512|回复: 0
|
歐洲視角看漢語方言未來
[复制链接]
|
|
|
歐洲視角看漢語方言未來
【文:星洲日報】 沈志偉
倫敦是個國際大都會。除了共和聯邦國家的移民以外,倫敦更吸引了大量來自歐盟的移民。你能在倫敦街頭巷尾聽到超過300種來自全世界的語言。在倫敦也能吃到全世界的美食。因此,大倫敦市政府在它的廣告裡毫不諱言地指稱倫敦是“整個世界在一個屋簷下”(The World in One City)。它的多元性讓這個城市非常有吸引力。來這個城市居住和遊玩是許多人的夢想。
除了從面孔上能辨識倫敦人的背景以外。我們也可以從倫敦人的姓名看得出每個人的祖籍與背景。我在大學裡認識了一位來自德國的博士生。她長得一副德國人模樣,但偏偏有一個客家人的姓氏。原來她的後父是個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因此母親為她保留了一個以客家讀音拼寫的華人姓氏。另一位朋友的母親是英國人,父親是波蘭人。父母故意給他一個以波蘭文拼寫的首名、一個英國的中間名還有一個波蘭的姓。還有一位英國人也自豪地說他的姓以“斯特”結尾,顯示他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可見歐洲人為孩子取名字時非常注重家族歷史。
在80年代以前,我國的華裔姓名都以祖籍母語拼寫。Leong Kwong Hong,一看就知道他的祖籍是廣東,Ooi Hock Gim這個名稱不單能道出他所屬的民系,還能知道他的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市。自從80年代“講華語運動”以來,我國華社對華人文化的認知與對語言的審美觀逐漸向北移動。筆者有朋友剛結婚生子,在報生紙上為孩子登記名字時選用漢語拼音,直言說廣東話“不好聽”。
語言態度(Language Attitude)在語言學裡是一個測量語言生命力的重要指標。一旦語言使用者開始對自己語言的提出批判與厭惡時,語言學家便能從中推測該語言的存活率。打開剛入學的小學生名冊一看,方言姓配華語名的學生已經佔多數。這個現象有兩個主因(一)許多年輕家長已經喪失以母語閱讀漢字的能力。(二)家長覺得母語實在難聽。這兩個現象反映華人的語言生態在缺乏正當的照顧與呵護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語言的負面態度,是經過長期有形與無形的負面影響所致。早年華校處罰說母語的學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外,華社語言政策上的偏差也導致人們普遍上缺乏承傳母語的意識。這正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以致中國大陸各省市語言所面對的窘境。
中斷了超過半個世紀以後,台灣今年2月在客家地區的學校恢復以客語為教學媒介語。香港人也漸漸發現家長更媚英媚華,提出要保護粵語的建議。扭轉人們對母語的負面態度難以立竿見影,這需政商界與民間的長期推動,也要民眾對自己語言文化有更大執著。否則數百年後,歐洲仍保留了今天的多元性,亞洲可能會變成千篇一律的文化沙漠。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