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5-1-2025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一面,「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這兩首偈是重頌,就如同前面所講的十地經裡面的十願,就是第八願。
在本經裡面講是不離願,不離諸佛、不離善友,善友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如果就狹義上來說,這是同修普賢行的人,廣義來說就總括了一切大乘佛法,凡是修學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這就是有廣義、狹義兩種說法。
「 於一切處同集會 」,這一首裡面一共四句都有一個同字,可見這個字很要緊。
如果不是同行、同會、同等、同學,那就不是不離了,不離必定要有這四同;特別是這個行門,這個行門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可以說與普賢行就屬於同行,同一個志願,因此我們希望與大眾在一塊共修,集會就是共修。
怎麼叫同等呢?等是等普賢菩薩,身修禮敬,口修讚嘆,意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了,特別是指三種迴向,恆順眾生、常隨佛學、普皆迴向都是偏重在意業,這是同等的意思。
目次:普賢行願品講記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三十卷)
|
|
|
|
|
|
|
|
发表于 5-1-2025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行願,前面講十條那是講的綱領,如果就本經來看,經上一共給我們列出像出世間品一共講了兩千法門,那兩千法門都是普賢行;兩千還是略說,所以普賢行門無量無邊,此地稱為「 一切行願同修學 」。
這一首完全講的自己發願要修學,那麼要怎麼個學法呢?下一首偈就說「 所有益我善知識 」,益是對我有利益的這樣的善知識。
什麼人對我有利益呢?說實在的話,沒有一個人對我們沒有利益,一切眾生對我們統統有利益,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
孔夫子過去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他那裡講的師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知識;必是必定,不會說是沒有的,必定有我師。
三人指那三人呢?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就指這三人。
善人的善行、善心,我們要跟他學;惡人的惡行、惡心,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所以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惡人還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華嚴會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他只有一個人,其餘的都是他的善知識。
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他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塵沙、無明斷盡,肉身成佛,成的是圓教佛,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讀華嚴要在這個地方著眼,看他怎麼成就的,說穿了秘訣就在此地。
我們所不行的就是這個人是我善知識,可以親近;那個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煩惱斷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善知識,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是我們真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
「 為我顯示普賢行 」,你應當要做如是觀,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那是作什麼的?是為我顯示普賢行,是為我顯示我在這個境界裡面修圓滿的普賢行。
你要能夠做如是觀,你就是普賢菩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普賢行門在一切佛法裡面是第一個行門,是直接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我們念佛行門在一切行門當中也是第一行門,那第一行門比不上普賢行,這個諸位要曉得。
因為念佛這個法門第一行門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
那麼如果我們現前就修普賢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証證無上菩提。
這末後一卷清涼大師說過華嚴關鍵,可行可保,我們講法寶,許許多多法寶裡頭也有第一法寶,這一卷經就是第一法寶,我們要識貨。
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曉得統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所以善財童子眼睛裡面全是佛菩薩,學生就是自己一個。
我們五十三參裡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有學佛、有外道,他都遇到善知識,難道你沒有善財童子那麼幸運嗎?你是遇到善知識不把他當作善知識,那有什麼法子呢!
善財童子遇到統統把他當作善知識,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當作善知識,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財的長處就是這麼一點,我們不及善財童子的也就這麼一點點的,這是我們要向善財童子學習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三十卷)
|
|
|
|
|
|
|
|
发表于 31-1-2025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常願與我同集會 」,你果然將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當作善知識,你才能常願跟你在一起呀!
那就不叫怨憎會了,我們凡夫,人在一起長久了就怨憎會了,善財童子沒有,為什麼呢?
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夠廣學多聞,才能夠成就無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亂。
我們修一心要在境界裡修,離開境界到那裡去修行去?
「於我常生歡喜心」,你自己真正在這裡面修行,一切善知識沒有不歡喜的,所以這兩首對我們現前修學來說尤其是重要,經文裡面所講的全是事實。
我們說要把情與無情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已經是很勉強了,你的成就已經就有限了;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諸佛菩薩,那你就決定成就了。
佛在本經,不是在這一卷,大經裡頭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是佛。
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為什麼會變成凡夫的樣子?
那是佛示現的,我要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我自己就成就了。
怎麼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講過十願,我看這十願最重要的一願,根本的大願就是禮敬諸佛,那是根本大願。
所以禮敬的心不能生,普賢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瞭情與無情統統都是本來佛,我們禮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這個心發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沒有,那你這一生當中不成佛,那到什麼時候成佛呢?當然成佛嘛!
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來就看這是凡夫,那個也是凡夫,這個人跟我差不多,那個還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來,你就成不了佛。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三十卷)
|
|
|
|
|
|
|
|
发表于 31-1-2025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1-2025 09:34 PM 编辑
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大家來讀這一卷經,這一卷經是佛法裡面第一法寶,希望同修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要把這幾句多念念,念得滾瓜爛熟,時時刻刻在境界裡迴光反照,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
註解也註得很好,「 此即彼第八願也,謂願於一切生處,恆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
再看下面一願供養願,「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這是講供養願,所以在經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於彼皆興廣大供」。
大有六種,註解裡頭有,第一個是心大,第二個是供養具大,第三是福田大,第四是攝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時大。
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佛子是菩薩,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
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你一定要認識。
如果你不認識,那就沒法子了,你要認識。
你認識了,你就有福了,你認識之後,你才能夠種福。
如何種福呢?廣修供養就是種福,所以你要曉得供養。
而供養當中,前面我們說過很多,最要緊的就是法供養,不僅僅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做比較,本經裡面比較的經文非常之多,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當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
|
|
|
|
|
|
|
|
发表于 31-1-2025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1-2025 09:51 PM 编辑
如果要談到戒行廣大供,我們看了這一句經文害怕了,又聽到我剛才講了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我各各都要供養,我那有這麼大的力量?
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又沒有這麼多財力,那這個經讀了還不是白讀了?
你如果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夠內省,這就叫供養,這是真正的供養,為什麼呢?
諸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就是叫你在境界裡面修清淨心,在境界裡面斷惡修善。
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我們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這供養啊!修誠敬心。
如果說我對善人很尊敬,對惡人我討厭他,那你就不是供養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絕對不是普賢菩薩。
為什麼呢?你在境界裡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
誠敬是基礎,用誠敬心修清淨、平等、慈悲,清淨、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
其實清淨、平等、慈悲就是我們講的三菩提心,直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就是三菩提心。
三菩提心從什麼地方顯現出來?從誠敬心現出來,這就是廣大的供養。
心大無有疲厭,盡未來劫無疲厭,這一句是心大,他心為什麼大?心裡頭沒有界線就大了。
我們這個心為什麼不大呢?因為心有界線,本來心很大,自己畫成界線把它變小了,所以作繭自縛。
界線是什麼呢?就是分別,有了分別就小了;沒有分別,這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這一點我們要明瞭,要牢牢地把它記住。
所以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今天這麼地窄小,兩個人在一起為什麼不相容呢?
當中畫個界線,我、你,這當中有界線了,就不能容了。
去掉界線,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才是盡未來劫無疲厭,這話是對我們講的。
願持諸佛微妙法,這個諸佛,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剛才講的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不但所有有情眾生是佛,連無情的眾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現微妙法。
蠟燭會放光,慢慢點就點完了,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擺在這個地方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裡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細細去體會。
這一切眾生坐在這裡,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樂,那是他的微妙法。
如何能將一切諸佛微妙法開啟我們自己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禪定,這就叫持,願持這兩個字的說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禪定。
|
|
|
|
|
|
|
|
发表于 31-1-2025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著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
菩提行,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是身體的動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是意的行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覺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
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行為,換句話說,他是覺悟的思想、覺悟的見解、覺悟的言語、覺悟的造作,樣樣都能夠覺而不迷。
「究竟清淨普賢道」,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
因為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這一句所說的普賢前面說過,有位前的普賢、有當位的普賢、有道後的普賢,這就是當位的普賢。
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所以稱之為究竟清淨。
清淨兩個字也是因大的意思,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
佛法的修學修什麼?清淨心而已,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就是禪,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淨。
心清淨,我們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淨土啊!
|
|
|
|
|
|
|
|
发表于 31-1-2025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1-2025 10:12 PM 编辑
經上也常說心淨則土淨,淨土怎麼現前的?是從心地現前的,由此可知大經裡常常給我們講境隨心轉,沒錯啊!一點都沒錯!
也許諸位同修或者有懷疑,現在有很多人看風水,風水很靈,那是怎麼回事情呢?
因為你心不清淨,風水就很靈;你要心清淨了,風水對你就不靈了,為什麼?
好風水、壞風水對你是一如,這個才叫最好,境隨心轉。
我們心不清淨就會被境界轉,你要不相信的話,人家讚嘆你幾句,你就很歡喜,心不清淨嘛!
他一讚嘆,你看你馬上歡喜,你就被他轉了。
他要罵你幾句,你要生好幾天氣,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轉。
如果你心清淨了,他讚嘆你,你不生歡喜心,如如不動;他要毀謗你,你也如如不動,所以八風吹不動;你心清淨了,清淨就不受人轉了,不受讚嘆、毀謗轉了。
人事轉不了,地理也轉不了,一樣道理。
你會被人轉,就會被地理、風水轉,就這麼個道理。
能不被人事環境轉,那個風水轉不動你,你住的地方是個凶宅、惡地,決定平平安安,若無其事,為什麼?你不為境界所轉。
可是你沒到這個功夫不行啊!你必定受環境所轉,換句話說,你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鄰居,要好好地看風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淨嘛!
心清淨了就不需要了。
但是清淨心相當不容易,清淨心要認真地去修學。
要想得清淨心應該怎麼辦呢?剛才講了,誠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淨。
所以平等,那你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別、有執著,那怎麼能會平等呢?不會平的。
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驗你的清淨與平等。
因為你慈悲,你才能接觸一切人物、接觸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裡面修你的清淨心,修你的平等心,歷事鍊心。
果然到清淨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賢菩薩。
到究竟清淨,那是把那一念生相無明也差不多要快捨掉了,這叫究竟清淨,這是我們的修行的終極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三十卷)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