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4|回复: 0
|
今日神州:三峽大壩:中國災難禍首?。。。
[复制链接]
|
|
今日神州:三峽大壩:中國災難禍首?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本月18日,由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報導一反常態不提三峽工程作用意義,而直指工程蓄水後,正對環境、人口和地質構成嚴重威脅,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妥善處理」問題。
消息激起千層浪,媒體更認為這是1992年三峽工程決定上馬以來,中央政府首次公開改變態度,以否定的態度檢討該項工程。
李鵬拖江澤民下水
不少中國網站重發清華大學已故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生前反對三峽工程、向中央的諍諍進言;更有網民貼出前總理李鵬早前出版的《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中,多次提到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對三峽工程的支持,直指李鵬「有遠見,拉江澤民墊底卸責」!
《華爾街日報》引述中國最資深的環境保護論者戴晴說,中國多省今春都出現乾旱缺水,導致中央政府不可能再掩蓋問題。
戴晴是官方喉舌《光明日報》前記者。她週日在接受香港《蘋果日報》電訪時稱,《規劃》其實是胡溫政府的公告,宣佈在三峽工程問題上與當年拍板決策的鄧小平、李鵬政府劃清界限。
她說,文件是總理主持,國務院發文,「溫家寶和胡錦濤對三峽工程是內行,很清楚利弊」。
戴晴指,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沿岸災害頻繁,中下游近期又遇特大乾旱,證明三峽工程已成禍害中國人民的包袱。
戴晴指,其實從(李鵬的繼任者)朱鎔基總理開始,中共領導人對三峽工程看法已變,「朱鎔基上台後(對三峽工程)第一句話就說:我不喜歡這個工程,但我作為總理,不喜歡它,但要管它。」
戴晴指,現任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胡錦濤,以及總理溫家寶也不喜歡三峽工程,2003年6月大壩合攏時,兩人都沒有出席儀式。
水利工程變政治工程
她說:「當局開始還想玩盛大慶典,結果沒一個領導人去。胡溫知道有問題,但沒辦法,他們只能給鄧小平李鵬擦屁股」。
戴晴表示,1980年代趙紫陽任中共總書記時,曾向鄧小平提出,反對三峽工程上馬者都是民主黨派人士,如果共產黨堅持要搞就成政治問題了;「不料鄧小平卻說:正因為他們反對,我們非搞不可!」
她指三峽工程從一開始就是政治工程,李鵬是被鄧小平當做敲門磚敲開三峽工程大門的。戴晴說:「重提三峽工程,就是要引起對獨裁政治體制的反省。」
現年70歲的戴晴是中共開國元帥葉劍英的乾女兒。1980年代熱議三峽建壩期間,她是反對派最得力的吹鼓手,發表很多反對上馬的聲音。1989年她因支持民主同情學運,「六四」後被判監半年,出獄後成為不同政見學者。

三峽大壩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全長2309公尺,始建於1994年,耗資230億美元(700億令吉)。
環境惡化,民怨沸騰
環境專家表示,中國官方承認三峽大壩具有負面影響,具有重大意義。
《臺灣英文新聞》報導,綠色和平組織駐北京的聯絡主任湯姆王說,《三峽後續工作規劃》顯示,隨著公眾的反對不斷增加,官方過去堅信三峽大壩利在千秋的觀點,現在已變成一種焦慮的心情。
他說,以前,人們把對能源的需求列為優先,考慮問題的視野角度很窄;但如今大壩造成的負面影響正不斷湧現,這一點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大量地抱怨。
北京在2007年由政府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對包括當地官員在內的一些大壩的批評人士置之不理。這些批評人士當時警告說,大壩會給中國最重要的河流長江帶來一場環境災難。
批評人士還表示,修建大壩,把1000座城鎮鄉村的140萬人搬遷出去,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生活會有困難。這些城鎮鄉村因為大壩形成的580公里長的水庫而被淹沒。
但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表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大壩會提供1萬8200兆瓦的清潔能源,有助於消除洪水並改善通航條件。
事實證明,自從三峽大壩2006年竣工以來,就一直問題叢生,其中包括污染物和泥沙不再能被江水沖走。大壩竣工以來,下游的水位一直處於最低狀態,航運受阻。大壩的蓄水造成山體滑坡以及環境惡化,從而迫使更多的人遷居,導致民怨沸騰。
湯姆王表示,國務院的這份報告顯示政府正朝著正確的方向行動,但問題是這是否已經太遲了。他說,這要看當局能否足夠認真地採取行動、採取行動夠不夠快。
長江中下游大旱 糧食減產加劇通脹
自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了50年來最為嚴重的乾旱,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40至60%,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年份。長江中下游主要江河累計來水量,也較常年同期偏少10至70%。大旱造成15個省市受災,497萬人飲水困難。
新華社報導形容,在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持續5個月的乾旱導致塘堰幹涸、水庫污水、長江、漢江告急、中小河流斷流、成千上萬畝禾苗幹涸、大片土地龜裂……
截至週日,在鄱陽湖,目前水域面積只及去年同期的1/10;在洪湖,目前水深最深處已不足一尺,「浪打浪」的場面早已隨歌而逝。
宜昌射火箭彈增雨
住在洪湖深處的漁民孟凡美表示,他的漁船10天前就旱在龜裂的湖底,如今每隔4天要上岸買4桶純淨水,吃的菜則是鎮上發的免費馬鈴薯,刮去皮不用洗就炒著吃。
三峽大壩所在地湖北宜昌市,從去年11月至今,平均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均值偏少50%以上。當地共發射炮彈613發、火箭彈26枚人工增雨,投入抗旱群眾22萬人、抗旱資金8000多萬元人民幣(約4000萬令吉)。
華中、華東地區是中國的「魚米之鄉」,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份均發生程度不同的嚴重乾旱,影響春耕及糧食生產。在通脹已很嚴重的情況下,糧價如果上揚,將給民生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峽引發旱情沒證據
民間頗有不少聲音把這種氣候的反常,歸咎於三峽大壩的興建。甚至有人大聲疾呼,「龍脈被截斷,則風雨失調」。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主任陳曉宏指,目前尚無充分證據顯示三峽工程引發旱情,但水利工程的興建可能令當地氣候更趨極端化,「防洪和抗旱的壓力都會加大,出現旱情的時候會更干」。
他也指出,城市化與人類活動都是加劇旱情的因素。
山洪地震頻生,矛頭直指大壩
自2003年6月大壩合壟蓄水後,長江沿岸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學界一直指與三峽大壩有關,要求重新評價三峽工程聲音不絕於耳。
當年主張落實三峽工程的人士稱,大壩建成後既可助長江防洪、改善航道,又可發電;但中國媒體指,大壩蓄水後長江流域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頻發,發生不同等級地震數十次,包括2008年汶川大地震;通航問題也沒解決,唯一的收穫是發電。
中國科學研究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馬東濤日前更強調,汶川地震的泥石流活動才剛開始,且將持續100年以上,泥石流將是今後地震災區次生災害的重要類型。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專家盧耀如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表示,不能把近幾年三峽及周邊頻發的泥石流、地震、水災、大旱等,歸結為大壩所致。況且三峽的問題並不都集中在庫區。
川震無關建壩
曾有人質疑說,三峽水庫蓄水達到海拔175公尺,對地表底層的壓力加大,可能會造成三峽地區地震活動加劇,這種聲音在汶川大地震後更大。
但盧耀如認為,三峽水庫對地表底層或許會有相應的壓力,但絕不會構成汶川大地震,況且川西和滇西本身就在地震帶上。至於水庫誘發地震,國內外都有發生。
他表示,地質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三峽建壩前,滑坡、泥石流就較多。修建水庫後,該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取得很好的進展。例如,重慶由於監測預警起了作用,去年雖有不少地質災害發生,卻是零傷亡。至於極端天氣頻現,盧耀如認為,若全都歸因於三峽工程,「肯定是欠科學的,也不可能」。
他說:「當然,在長江中游三峽大壩攔腰一截,必然改變著原先平衡的狀態,使長江流域這一個自然系統一分為二,不僅一切地質作用都要產生調整演化,空氣中水氣流動也會有相應變化。但是,這和大片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相比,應當說是不可等同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許多地區也發生大水災,這肯定不是與三峽有關。」
專家:破壞生態在所難免
盧耀如是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項目」地質與地震評估課題組副組長。他並不同意國務院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是政府承認三峽工程「存在問題」的說法。
盧耀如說,客觀上講,任何一個工程的修建都會對自然界有所影響,只是程度問題。
「我們要做的是將影響降至最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諧自然。這說的是不會誘發更嚴重後果,而不是沒有不良後果。」
他認為,這次國務院出台的《規劃》中,移民、庫區生態環境、庫區地質災害、中下游不利影響等方面都有涉及,說明政府是根據已取得成就和客觀實際的需求,來考慮通盤謀劃三峽工程的後續工作,並進行資金上的統一劃撥,尤其目前正值「十二五」規劃的時候。
他強調並不是像外電所說的,政府原先沒考慮這些問題。
生態好轉移民回流
盧耀如說,現在很多三峽移民又部分開始回流,重新聚集到三峽地區,另外還有新到三峽庫區來發展的。這說明三峽生態環境在好轉,人口反而增多了。
但他指出,三峽庫區人口一定要控制,人聚集得越多,越影響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若再開闢新的城市,又會引發地質災害。所以需要政府進行產業調整及相關政策引導,避免移民和新移民的湧入。
有媒體報導稱,三峽後續工作估計還要投入1700多億元人民幣(約790億令吉)。對此,盧耀如認為這個數字不算多,今後的投入主要還在移民。至於防治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系統也需要幾百億元人民幣,生態保護也一樣。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