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1-2011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 ... 110102_3040535.html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 ... 110102_3040535.html
在这个数九寒冬的季节,最热的不是空调、暖气,而是中国电影。无数热钱涌入电影市场,有政府的,有企业的,有玩票的,也有试水的,你方拍罢我登场,投资电影一时间就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容易,走在前面的是冯小刚、张艺谋、贾樟柯等名导,他们正携带着一沓沓钞票带领中国电影迈向“不差钱”的黄金时代,跟在后面的是国企巨头、地方骄子和民间散户,到处抢着为电影砸钱,两者演绎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资本论。
“钱”仆后继
小刚融资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上市公司才有的“特权”。以近来热映的《非诚勿扰2》为例,影片投资5000万元,基本是由华谊发行股票募集而来。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位购买华谊股票的人都是冯氏贺岁片的“老板”。华谊自2009年上市以来,通过发行股票已募集资金超过12亿元,连华谊老总王中军都表示:“上市是很好的融资方式。”既然是多方位融资,自然少不了政府的投入。《唐山大地震》中最大的“植入广告”是什么?是唐山市。《唐山大地震》开创了中国大片新的投融资模式,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万元中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并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也是政府资本首次为大片“托底”。王中军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文化产业新政的出台,让资本市场看到了影视业的光明“钱”景,这是《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大制作、大手笔诞生的巨大原动力之一。
艺谋谋财
在中国电影界,对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张艺谋导演,一直流传一种说法,“他的前十年是与巩俐的文艺品牌整合,后十年则是与张伟平的商业品牌整合”。张艺谋很少接受他人投资,而他的老搭档张伟平则直言:“我们资金不短缺,也不需要上市。”在这种“不差钱”的状况下,2002年12月张伟平创立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它以3000万美元投资的《英雄》最终以14.2亿元的全球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此后,张艺谋就连续炮制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商业片,一边骂声一片,一边却能赚得盆满钵溢。虽然转型过程波折,甚至被人骂为“张艺谋谋财”,但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张艺谋反而是中国导演里是最为珍惜投资的,毕竟,“自己的钱掰着花,别人的钱撒着花”。像《英雄》虽然有3亿元的投资,但张艺谋还是跑去跟老乡谈金黄树叶(重要布景)的价钱,从40块一袋砍到了35块。而张伟平也坦承张艺谋在投资人心目中树立起来了这种可以信赖的形象——“一不看他的剧本,二不看他的账本。”
樟柯外援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如今的贾樟柯可谓风光无限,按他自己的话说:“钱从来就不是问题,我要拍电影,资金从来就是充裕的。”可如果回首当初,他的这番话可就站不住脚了。他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花了2万多元,一部分是他自己写剧本攒的钱,一部分来自同学朋友的赞助,摄像器材也是租来的,十足寒碜。后来这部影片在香港获奖,这才吸引了香港投资人的注意,为《小武》投资。《小武》一炮而红,在8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此后贾樟柯才开始“鸟枪换炮”,不用担心资金来源。他的《站台》《任逍遥》《世界》的重要投资方是日本的某制作公司,随着他的作品连连获得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贾樟柯也得到了上影集团的支持,为《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电影投资,从此贾樟柯走上了“出口转内销”的路。除了专业的电影公司,投资贾樟柯电影的还有民间资本,有广告公司(《小武》),有服装设计公司(《无用》),有房产商(《二十四城记》)。这也正好印证了贾樟柯的话:“电影是艺术的所有门类中最花钱的,有很强的工业属性。”
论“资”排辈
国家队:中影 上影
说起这些为中国电影买单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影行业里的“国家队”——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
作为国字号老大哥,中影自然要扛起国产电影大旗,其老总韩三平就表示:“为中国生产出大型电影,还要走向国际,还要在全球都应该取得很好的商业成绩,是中影集团的责任和义务。”仅2010年一年,中影集团就投资了《未来警察》《杜拉拉升职记》《东风雨》《无人区》《功夫梦》《让子弹飞》和《新少林寺》等大片并引进分账大片近30部,预计总票房不低于30亿元。上影也不甘示弱,从《锦衣卫》《精武风云》《海上传奇》到《赵氏孤儿》,每部片头都打着“上影集团”的字样,而正在拍摄中的《杨家将之军令如山》《一代宗师》也是上影的手笔。
此外,由于电影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银行也抢着“送钱来”。早在2008年,北京银行就与中影开始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向中影提供意向性授信6亿元。而上影也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地方队:博纳 光线
说起中影、上影,都是些腰圆膀大的大财主,但在地方,也一直浮现着一群以“精尖专”姿态出现的资本力量。尤其是在1999年,刚刚创立的博纳公司成为首家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电影发行许可证”的民营企业,打破了当时“国家队”在发行市场上的独大局面。到了新世纪,随着大众对大制作、大明星的需求,民营企业在资金上也越来越捉襟见肘,在严峻的形势下,博纳选择与以地产开发为主的保利集团合资,并投资制作了《伤城》《门徒》《投名状》等20部影片。2010年12月,博纳影业公司更是成功踏入美国纳斯达克,募集到约9960万美元的资金。
一直在走“民营电视台”路线的光线传媒,“视”而优则“影”,把触角由电视伸向了电影领域。光线传媒以版权抵押的形式,通过与北京银行合作,获得了2亿元的银行授信,开创了国内金融机构信贷融资的先河。正是在银行的助力下,光线影业一口气连续独立投资发行了《阿童木》《深海寻人》《出水芙蓉》《证人》《花田囍事2010》等影片,甚至参与投资并制作了《精武风云》这样上亿元的大制作。
此外,小马奔腾、海润等多家影视企业也正摩拳擦掌,加快登陆资本市场的步伐。
个体户:民间资本
此外,外国电影公司和民间资本也是电影投资的重要来源。投资一些文艺片导演的电影只能是欣赏其才气,图个长期回报,也只有国外资本有这个兴趣与耐性。比如《十七岁的单车》就有来自法国的资金,而在釜山电影节上,王小帅的电影项目《我11》也拿下“PPP计划”的最高奖,获得20000美元的启动资金。随着电影市场行情的日益高涨,“个体户”中的佼佼者贾樟柯认为:“现在对电影感兴趣的各色人等突然多了起来,挖煤的、做钢材的、搞房地产的……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成长,都想加入。”
由于某些题材市场并不看好,因此专业的电影公司不会投拍,这些影片要靠“民间贵人”扶持。2010年暑期上映的抗战片《喋血孤城》,其5000万元投资由两位民营企业家承担。
超过80%的电影要赔钱,这就是电影市场繁荣背后的残酷事实。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游坦言:“去年拿到电影放映许可证的是465部,但真正进入院线的不过100多部。这100多部中能通过票房盈利的不过10%左右。”
放眼2010年的电影市场,大赚的片子两只手就能数过来:《大笑江湖》投资不过5000万元,票房却劲收1.6亿元;《山楂树之恋》《人在囧途》均是低投资高回报的模范;《唐山大地震》为投资方带来的收入超过2亿元……但更多的影片是血本无归:《唐吉可德》《未来警察》《东风雨》《苏乞儿》,而《终极匹配》《感情生活》《马文的战争》《如梦》等小片,更是“一出生就等于死亡”。
电影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希望中国电影早日走出“人傻、钱多、速来”的时代。
本版撰文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