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19|回复: 7

老子<道德经>白话详解 第一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0-2010 03: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诸章是已在香港出版的拙作<<老子<道德经>白话详解>>上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天地自然之大道,是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第二个道做动词解,意为讲说、阐述。
:本做「恒」,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以常代。
名可名:前一个名是形名之意,后一个名指命名、说明。
:老子指称道的最初始状态,没有形体的状态。
:老子指称的道的另一种初始状态,道已有演化,已稍具形态。
:指万物演化之理的极致。
:边界。
:深黑色,意指深远、看不透。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它不是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指称的,它不是寻常的名。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之始不具任何形态的状态;有,可以用来命名产生万物的那种已初其形态的状态。如此,要经常持有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观察到道的神妙;如经常是有欲求的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边缘。无和有是同一个来源,但描述了不同的形态。都可以说是很深远的探究和描述,探究得深远再深远,就可以探究到一切事物的玄妙之理的门径。
【解说】
   本章是全书的开篇,有做为全书的总纲提契全书的作用。全章按现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谈本体论,一个方面是谈认识论。
   本体论就是讲我们所触所感的万物的总根源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哲学界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物论的回答大体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至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来源,有的说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终极的一个来源。有的说这个世界上的万物有一个初始的物质来源。如西方的「原子说」,中国古代的「气」说等。西方物理学界有物理学家认为世界源于一个奇点的爆炸,大体也可归于这一类。
   而唯心论的回答则有所谓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的分别。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是我的精神的反映和外化,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而客观唯心论则认为世界是一种精神力量创造的。如西方的「上帝创世说」、「绝对精神」演化说等等。在中国古代商朝时也有尊「上帝」的思想,周代时则有「敬天」的思想等等。
   如果一定要按上述哲学思想模式归类,那么,老子的道本体说算哪一种呢?哲学界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大多认为道的思想应属唯物论的思想,也就是属于唯物论的有物质演化初始根源的思想。但也有人说,老子说的那个道很第玄、很神秘,易于偏向唯心主义。
   不过,笔者根据了解到的材料和修身体悟认为,前述的所谓唯物论和唯心论大体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是逻辑思维推论的产物。但老子所讲的「道」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修道的妙悟,而不是思想推论。这种妙悟而得的道只有在无欲、无为、天人合一的状态下,用毕生精力,甚至累世修行才可以彻悟得到,而一般的理性思维是难以理解的,这也就是后世的人们对老子的思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因为你没有用无欲、无为的方法去修。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道有它的特殊本体论意义,不能完全按寻常的哲学思维框框来理解。
   说到这里就必然要说到认识论的问题,也说是老子在本章阐述到的第二个主要问题。
   通常我们是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外物,然后做出理性的归纳。这种认识方法就是一种以有欲求为基础的理性逻辑认识方法。也是大家都了解的很普遍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由于与大家通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相谐调一致,所以相互交流也很容易沟通和理解,不容易产生误解和理解不了的问题。但事物是相反相成的,也是有阳就有阴的,以有欲为基础的理性思维可以认识事物,并发展文明。以无欲求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修炼也可以对世界的本质由渐悟而终达致彻悟。于是产生了一些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神秘的文化现象。因为这种经常保持无欲的生命状态常人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体验的。笔者这一认识并不是个人的妄想,也不是信口胡说,而是既有内在逻辑的思考,又有历史文化现象为依据的。所谓内在逻辑思考,简单点儿说,就是逆向寻道,相反相成。我们已知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出现的,如上下、左右、前后、寒热、动静、刚柔、虚实、正极负极、正电负电及现代物理学发现的物质反物质等等,用中国古人的概括就是,一切都有阴阳。既如此,那么有欲求的理性思维为阳,则无欲求的修身修道就为阴。理性思维可以认识事物、创造文明,修道彻悟自然也可以有很深的悟解,甚至可能认识得更神妙更深刻。因为它天人合一,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本体本原和个体没有了差别。这个逻辑理解在很多神秘文化现象当中都可以找到根据。如我国的中医学、易经哲学、印度产生的佛教、瑜珈修炼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这本《道德经》中阐述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文化当中几乎都要人们减少欲望,要人们没有差别心,要人们无我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欲望当然也就没有富贵可求了,也就没有五色之可观,五味之可尝,五音之可听,没有了身体的一切享受。如此清静依俗见当然没有意思,所以也自然不能接受。但既然还有那么多人去修它,说明无欲修身有它的魅力,也有它的生命意义,甚至其中真的包涵获得大智慧的解脱之法。当然这一切我们可以暂不深谈,在这里我们只要认识到老子在其著作的首章之中谈到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认识论。
   对《道德经》的这一首章,在理解上,甚至在断句上,有很多岐义,至今无法统一。
   对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断句没有岐见,但译解常有不同,有人译解为:「道」,如果可以说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应该不是这样译解,因为帛书古本「道可道」后有一「也」字,所以这应该是一个肯定判断句式,应译为「道」是可以阐述的。名可名可依同理来译。
   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学者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该不是这样。纵观全书,虽然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始制有名」之语,三十七章有「无名之朴」一语,四十一章有「道隐无名」一语,但这些句子中的无名有名都不过是对道的描述,不具有老子思想根本范畴的意义。而老子在首章立的名一定得在其思想中有本质意义,而无和有具有这样的意义。老子在四十章有这样的论述,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一段有根本思想意义的阐述,首章第二句断为无和有,与四十一章中的无和有意义相互贯通。
   第三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学者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没道理。不管是无还是无名,也不管是有还是有名,在首章都是指天地之始及万物之母的状态,那个状态你可以去感悟,去推理认知,但你怎么能把它拿来「观其妙」、「观其徼」呢?而以无欲的状况和有欲的状态去感悟,去认识本体和外物却是做得到的,于理也通。另外,帛书古本《老子》中「欲」字后边有一「也」字,(即「常所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可见「欲」和「以」不能粘连在一起来读。
   第四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断句无异意,但解说也有异意,有学者认为「此两者」指的是「观」的那个「妙」和「徼」,有学者认为是「无」和「有」。笔者认为应指「无」和「有」。因为「妙」和「徼」是观的结果,而「观」的基础分别是无欲和有欲,这说明「妙」和「徼」两者已经不是同出。而「无」和「有」是道的两种形态,正是同出于道的。再者,首章先探讨的就是立名,和如何认识它们。舍「无」和「有」这两个根本的名而不论,在首章收尾时去谈「观」得的「妙」和「徼」,也不具正常合理的逻辑。
   末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断句无异意,诸书解说也大同小异,此不赘述。

轉貼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02a190100l4o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0-2010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认定了此两者是有无,为和会把欲以观其徼译成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边缘
虽能译成边界也能译成天地
我认为常有欲,以观其徼很重要,用道家之有欲观察天地之变化,这样会不会合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1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那么好的经典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1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陆陆续续的转贴其余的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1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 白话文 第二章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請先默誦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白話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如果全天下都知道『美』的絕對標準,那麼不合乎該標準的『惡』就產生了;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同樣的,如果全天下都知道『善』的絕對標準,不合乎其標準的『不善』也就產生了。
但是美醜善惡真找得到絕對的標準嗎?
故有無相生,
所以,無中生有,有最後又歸於無。無的絕對標準是什麼?有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難易相成,
處理難事先由易處著手,最後難事成了易事。難的絕對標準是什麼?易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長短相較,
長短是相比較而知的,長的遇到更長的後變短的。長的絕對標準是什麼?短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高下相傾,
高的會向下傾倒,傾倒後低的又變成高的。高的絕對標準是什麼?低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音聲相和,
主唱與合音相唱和,某一天主唱缺席,合音就成了主唱。主唱的絕對標準是什麼?合音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鄭玄.注:「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亦猶見也。」-------大概「聲」是主唱,「音」是合音吧!)
前後相隨。
前面的人走著後面的人追隨,追過了前者,原來的前者變成了後者。前者的絕對標準是什麼?後者的絕對標準是什麼?
其實以上的差異都只是比較出來的相對稱呼,並不是真正的本質。一般人卻以假亂真,造成人生中不必要的困擾。
是以聖人處無為(ㄨㄟˋ)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不以那些主觀的相對感受做為處事行動的目的。用“以身作則”的方式教育,避免了因言語文字產生的誤導。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萬物不需言辭就能因循常道而規律地運作。生養萬物卻不佔為己有;有大作為卻不自恃,成就妙化萬物的大功卻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就因為他從不居功,豐功偉績也就一直出現在他身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1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坐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3-2011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xxkangxx


    好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1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放在一起,要看也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0-2024 01:42 AM , Processed in 0.13749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