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8-10-2010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0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他是一位我非常欣赏的歌手。。。。。 杰伦。。。。加油。加油。。。。。。。 |
|
|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0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報名歌唱比賽的故事,前後矛盾不一...
一個說媽媽報名,一個說學妹..
一個說媽媽去找吳宗憲, 一個說吳宗憲去找周.... |
|
|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10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10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yme36 于 21-10-2010 12:11 PM 编辑
方文山曾出过一本书,叫做《半岛铁盒》。这本书托周杰伦的魅力之福,为出版社赚进上千万元新台币。
这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图文书,而重点仍在于周杰伦的摄影写真。类似歌词的文字,给人的印象并不深;但它的照片却很能表现周杰伦的酷。摄影取景、运镜都极有可取之处。
这本书由于有周杰伦和吴宗宪的站台,签售现场吸引的歌迷之多,居然从台湾京华城十楼诚品书店一路排队排到一楼的大门口。
第13届金曲奖揭晓之后,方文山得到“最佳作词人奖”。当他上台领奖时,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说了一大堆,就是独漏周杰伦。这一点,使得周杰伦很不爽,他说:“方文山太过分了!”因为方文山其实有很多首歌词都入围了,最后能够以《威廉古堡》这一首得奖,其实是周杰伦建议他拿这首参赛的,可见周杰伦的研判相当精准。
方文山到了后台,才想起有周杰伦这一号人物也该谢谢。
方文山曾表示,他进了唱片圈后才发现这个行业的真相,回想当初自己的作品没有人回应是正常的,因为经过层层过滤,投稿的歌词不见得就会被制作老师或歌手阅读,加上唱片公司和词曲创作人早有合作关系,要经由投稿被发掘根本是难上加难。
方文山所以幸运,是因为那时吴宗宪刚好正要成立音乐制作公司,也恰好看到方文山这么一封毛遂自荐的信。时机点的恰到好处,使得他有了被栽培的机会。否则以吴宗宪这样的大忙人来说,恐怕未必会亲自打电话来。那么方文山的机会就得再等下去了。
方文山与吴宗宪签约后,第一年完全没有发表过一首作品,第二年8首,第三年10首,第四年24首,2003年后基本稳定在发表超过50首。回想自己的经历,他说:“机会比实力重要,但若实力不够,当机会来临时,只能眼睁睁让它溜走。”
因为同在阿尔发工作的关系,方文山和周杰伦成了好朋友,在歌曲创作上互相讨论,周杰伦专辑中的歌词几乎由方文山包办,可见双方极有默契。到了后期,周杰伦几乎只点出一个大方向,就放手让方文山为他写词。
由于周杰伦走红,方文山相对也打出知名度,目前他除了为周杰伦写词外,不少唱片公司也为旗下歌手向他邀词,包括温岚、康康、江惠、动力火车、刘德华、孔令奇、许慧欣、S.H.E、许茹芸等人的专辑,也都有方文山的歌词作品。
方文山原本想将书名定为《胡同里的猫》或《牙买加的雷鬼》,但因为周杰伦是书中的写真主角,他嫌这些名称都和他的音乐风格一点也不搭调,于是建议干脆用歌名《半岛铁盒》代替书名好了,这样对书籍的促销也有帮助。后来证明这个策略是对的。
在新书发表会的现场,周杰伦穿上一件别致的“功夫装”,态度从容;而原本心情有点紧张的方文山,看到现场有这么多的歌迷捧场,便安心多了。
虽然方文山是歌词创作者,但在出书前的记者会,他被唱片公司的企划人员带去添购了价格昂贵的名牌服装,并特地剪了头发,再经过一番“包装”打扮,彷佛他也是一个艺人似的。
这是方文山第一次举办签名会,居然也听得到歌迷的尖叫声,心里既高兴又紧张,签名签到手软,彷佛他就是周杰伦!
后来方文山见识了周杰伦快速有力的签名功夫,才醒觉到自己的身分角色。
周杰伦与方文山的发迹,可说都是吴宗宪的功劳。
不过,固然吴宗宪有他独到的一双慧眼,但周杰伦的迅速窜起,却与他的条件与实力息息相关。他是参加电视节目演出被吴宗宪发掘的。而方文山就比较幸运了。
方文山说:“周杰伦是天才型创作人,我是下苦功型的作词人。”
方文山早在1995年前就开始练习写词,先是拿四五十首范例分析韵脚,从中研究出脉络,然后自己练习写了100多首词,并集结成册,开始毛遂自荐。由于没有门路,方文山用最笨的方法,翻CD内页,依据各个制作人、歌手、唱片公司的资料四处投寄作品。他寄出去100多本,但整整一个半月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不料,后来竟然接到一个吴宗宪本人亲自打来的电话。原本等了一个半月的方文山,已经打算回桃园继续做有线电视修复工人(他自己谦称是类似水电工的工作)。后来经过面谈,方文山便开始有机会正式发表歌词了。
方文山的故事,其实很值得想要出头的年轻人作为激励参考。因为一般有潜力的作家,多半惜墨如金,除了有计划性地为稿约而写之外,很少人在抽屉内会留着100多首歌词的存稿;也不会那么不顾风险地一口气全寄到各大唱片公司去。一来这样的稿子,并不见得会落到有决策能力或有实力者(如吴宗宪)的手上;二来碰到没良心的公司,稿子不但会被“重用”(其实是剽窃),还会饱受退稿的难堪。
而方文山却充满了乐观、正向的思考,比一般作家付出更勤奋的努力,最后就成功了。
方文山进入唱片业之后,与当初还没走红的周杰伦就成了“同事”,分别负责词曲创作。
他们年龄相差十岁,据说双方第一次见面时互相看不顺眼,因为周杰伦听到方文山批评他的歌不好听。但日后两人却因为经常一起睡在办公室而慢慢习惯了。周杰伦出专辑,方文山负责写歌词,各干各的活;有了方文山帮忙写词,周杰伦也可以专心作曲了。
周杰伦的演出比较特别的是,他的歌曲旋律很好听,频频重复的蓝调节奏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可是他的唱腔一向把歌词“模糊化”,重节奏而不重歌词。如果没有书面的文字对照,谁也猜不出他口中喃喃念的是什么歌词。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方文山的作词居然也在金曲奖中多次入围或得奖。可见得在评审时所用的是书面的一套,与现实的演唱效果无关。否则如果仅从周杰伦的演出来为方文山的歌词打个分数的话,我相信诚实的评审只能给它零分
转载: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mx/2009-04-09/0945253701.shtml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10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yme36 于 21-10-2010 12:21 PM 编辑
虽然方文山如今在华语乐坛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有谁知道他曾经是台东乡下小镇一个捡垃圾的少年,而他的读书生涯竟然终止于私立职高。他从事过的工作有小广告派送生、服务生、货车司机,最体面的职业也就是防盗系统技术员。方文山华丽转身,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曾经是个快乐蓝领
能够写出如古诗词一样具有张力和画面感的文字,很多人都以为方文山应该是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不过,方文山却来自一个不折不扣的蓝领家庭。他对小时候的记忆是,“小学时每到暑假,就跟邻居到住家附近的工地大楼,捡绑脚手架的废铁丝和工人喝剩的铝罐来卖。虽然报酬只有十几二十块台币,但我们却乐此不彼。而中学时期的寒暑假,就混迹于桃园、龟山一带的工业区当廉价劳动力。”
原来,方文山老家在台湾花莲南部靠近台东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家里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所以我自打有记忆以来,一直没拿过什么零用钱,求学阶段也没上过一天的才艺班。什么学钢琴、绘画、书法等等,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有一些爱好也许是天生的。初中开始,方文山喜欢上了历史,高中时更疯狂迷上了古诗词。只是,自称“服兵役前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方文山,当时并没有想过要做一个职业填词人。私立职高毕业后,他陆续做过广告派送生、餐厅服务生等工作。服兵役后,他送过报纸、做过货车司机,在到台北前的最后一份工作就是防盗系统技术员,而这份技术活儿的上班地点是在没有完成施工的工地。
毛遂自荐屡次碰壁
服过兵役之后的方文山“仍生活在中下阶层”,但当年23岁的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拍电影。上班之余,他去台北报了编剧班并且拿到了编导证,可当时台湾地区的电影不景气,所以方文山想:“不如试试唱片圈,总之都还在娱乐圈,也许有一天还能曲线救国!
那一阵,方文山开始试着拿李宗盛、罗大佑的歌曲自己填词临摹练习,“我学过电影编剧,自我感觉歌词还很有画面感和故事性!”半年之后他开始独立写歌,为此,他还专门买了唐诗宋词找感觉,而李清照、李煜的作品更让他爱不释手。几年时光一晃而过,方文山不知不觉间就写了一百多首歌词,覆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环保等各种题材。“也许我该寄给唱片公司碰碰运气”,有了这个念头后,方文山将自己的作品工工整整地装订成册,开始往索尼、EMI、滚石等各大唱片公司投稿,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有去无回。“那时我完全是个圈外人,连唱片公司门往哪边开都不知道!投稿很不顺利,有时候企宣或者艺人助理就挡掉了,他们虽然收下我的作品,但不见得会往上报!”
满怀希冀,但每次换回的都是失望,方文山也很受打击,“不过我的起点低,所以很快就能调整好心态。”方文山回忆,当时他经常安慰自己的理由就是:“写歌只是我的兴趣,如果有机会被采用当然好,即使不行,我也一样可以在桃园当我的技术员,所以没理由气馁。”所以,方文山一直锲而不舍地写歌寄歌,至于何时能被伯乐垂青,似乎反而不重要了。
宪哥终于发掘真金
没想到的是,机会终于在1997年7月到来。“我记得当时是深夜12点过了,宪哥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是吴宗宪。我吓了一跳,因为我怕是朋友捉弄。但仅仅几秒后,我觉得不可能是朋友恶作剧,因为那个声音真的和电视里太像了,而且朋友也没几个知道我投稿的。”最后,他和吴宗宪约定到台北面谈。当晚,方文山因为激动一夜无眠。那一年,方文山28岁。
面谈前,方文山穿上平常穿的T恤,带上自己的作品去见吴宗宪。临行前,他想了想,去买了一张吴宗宪的专辑———找他签个名。来到录影棚,吴宗宪忙着录影,简单跟方文山说了一下签约的年限、版税分配比例,就约好第二次再来签约。当“宪哥的人”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住公司。“刚进公司的时候我跟周杰伦都比较穷,我们那时住公司、吃公司、用公司,水电都不用钱,还有宽带、有线电视。”方文山说,所谓住公司,也不过就是躺在沙发上,或者在录音室里拼几张椅子。但他们慢慢形成了习惯,第一年,他们有70%时间住公司,其中60%是周杰伦在住;第二年,两人住公司的时间减少为50%,大概到第四年,两人都买了自己的房子,才没有睡在公司了。
成为杰伦最佳拍档
“我们在一起很有默契,他有想法跟我打个招呼,我就会完整地表达。”
在当时的阿尔发公司,周杰伦和方文山同样出身草根,同样签的是词曲经纪约。有闲的日子,两人一起看电影,打球,渐渐成为好友,渐渐开始搭档写歌,并最终有了两人合作的第一首作品、台语歌手江蕙演唱的《落雨声》。这首作品,方文山拿到了一万多台币的稿费。
现在方文山写一首词可以得到2万多新台币的预付版税,如果卖得更好还有更多的分成:第一年跟公司的分账比例是四六开,公司占四成;第三年是三七开;第五年是二八开。“比例在调整,就是公司在尊重你的成就,不是你得了金曲奖就可以任意换约,没有这种事情。”方文山很懂得知恩图报,他和吴宗宪7年的合约已经满了,没有费什么功夫,他又跟吴宗宪续签了两年。“我的每首歌,都有KTV点唱、网站下载、专辑再销售,公司有会计帮我算好,年底给我所谓年度版税,收入算很不错的。”
>>>周杰伦
在方文山眼里,周杰伦就是个天才。“当时他刚签公司不久,就有些酷酷的感觉,很自负,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音乐肯定不错。”关于这一点,方文山还曾经很看不惯杰伦,“觉得这个人拽什么”。不过,周杰伦的另一个特质打动了他,“他是那种想把音乐做到极致完美的人,喜欢挑战,所以他连出了几张专辑,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而且丝毫没有灵感枯竭的迹象。这一点我和他很相似,这也是促成我们开始合作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方文山猛夸周杰伦的才华,却毫不客气地说他是生活中的“侏儒”,“他连怎么申请信用卡、怎样交水电费都不会。”
>>> 中国风
从舒缓忧伤的《半岛铁盒》,到古意古韵的《东风破》、再到去年流行一时的《菊花台》,方文山的歌词惟美如旧体诗,并因此在歌坛掀起强劲的中国风。不过,方文山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刻意之举。“当时我只是想写些特别的歌词而已,比如第一首中国风的《娘子》。当时只是发现流行的称呼是‘老婆’、‘太太’或者‘亲爱的’,我就想以前的语汇既然不流行了,干脆拿来当歌词,既好玩又新鲜,没想到推出后大受欢迎。”此后,方文山相继创作了四五十首中国风的歌词,并为此做了大量功课,“比如要写《霍元甲》,就得去了解京剧的生旦净末丑;要写《上海1943》,就要查吴侬软语,这样韵味才比较像。”
>>>未来
如今周杰伦不但自己开了公司,还自导自拍电影,不过他与方文山的合作却始终没有中断。在周杰伦的新公司中,方文山继续负责创作工作,在给周杰伦写歌之余,也兼给其他歌手写歌。究竟两人以前是谁成就了谁?以后分开会怎样?方文山不愿置评,“因为现在我们还不会分开,这种相识相知的默契很利于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去做傻事。”不过,等某一天周杰伦不红了,或者自己已经厌倦填词,方文山表示仍不会离开娱乐圈,“也许我会写剧本或者当导演,毕竟这是我最初的梦想。”
————最爱方文山.
转载:http://hi.baidu.com/%B7%B6%CE%C4 ... edd25954bd48c102905
|
|
|
|
|
|
|
|
|
|
|
发表于 21-10-2010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杰伦无疑是个天才 这一点相信完全没争议性
文山老师是鬼才 天马行空得不可思议
他们两人改革了中文乐坛 也带动了很多年轻人爱音乐 学音乐 玩音乐
如果要说21世纪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两个都当之无愧
两位都是我最崇拜的偶像 超屌 |
|
|
|
|
|
|
|
|
|
|
发表于 21-10-2010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么前面的故事跟这面的不一样..
一个是妈妈送周杰伦去给吴宗宪,一个是吴宗宪不小心在比赛发掘他..
到底是哪一个? |
|
|
|
|
|
|
|
|
|
|
发表于 21-10-2010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好帖!!!!!! |
|
|
|
|
|
|
|
|
|
|
发表于 26-10-2010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