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點時間,又看看這篇詞,感覺整首詞有一個看破的主題,但正如我之前說,作家思緒多姿,所以編排較縹忽及紊亂,東拉一些歷史,西扯一些比喻。
第一段已略說過了,第二段只是借三國背景入題。
第三段的境界是看破世間情,飛花入泥也視如無物的, (人情是非,都拈花一笑忘記),明顯是借釋迦牟尼佛和大弟子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作比喻。 但第四段又莫明其妙地從看破境界返回現實世界。說完鈔票銅臭,又說靜卧发堆,這些是男女情欲的狀態。唯一最點題是尾二一段的兩行: (說白了雪花非花 像櫻花非雪作弄人 不用怕 入了神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人 沒有尘) 這是表達了一種很高層次的境界----沒有“我執”。 櫻吹雪這名字亦有可能模仿魏晉南北朝的細說新語內的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
白雪紛紛何所似?第二個人說:身撒鹽空中差可擬, 第三個人說: 未若柳絮因風起。意思是這白雪紛飛的像甚麼呢?答若把鹽抓起來撒在空中便差不多呢。第三個又答若還不如說成是柳絮隨風漫天飛舞。 作者將片片簿簿的櫻瓣比喻漂雪,又或倒轉將雪花比喻櫻片。 所以我個人感覺這首詞不是說曹操或其他人,是想表達一種出世間的無我無實的佛家思想。我的理解力較薄弱,只能到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