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995|回复: 2
|
自幼學廣東話 計數都快過人
[复制链接]
|
|
|
廣東話抵死啜核,散發獨有之幽默感,為其他語言所無,例如「嚇到鼻哥窿都無肉」和「擔屎都唔偷食」等等。
世界語言學家近年漸趨承認,語言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習慣甚至其他能力,例如數學能力。美國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s》一書指出,大韓航空十多年前意外頻生,源於機組人語習慣使用尊卑詞滙分明的韓語,無形中影響了副機長警告機長事故即將發生時的遣詞用句,結果機長往往因屬下之「婉委語」而誤了大事。到了今天,大韓航空機組人員全部使用「較為平等」的英語。
另一個語言影響「能力」的例子,竟跟廣東話有關。Malcolm Gladwell提到西方語言的數字命名系統,影響了西方孩子學習數學的能力,譬如一個四歲大的中國兒童能從一數到四十,同齡的美國小孩只能數到十五,加減能力兩者亦有極大差異,以基本數學能力而言,美國小孩要比中國孩子落後一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原來中國數字為單音節,加上英文十以上的數字命名古怪,例如eleven 和twelve,相對中國的十一、十二、十三……,英語的數字命名邏輯令人莫名其妙。Gladwell說,「4、8、5、3、9、7、6」這一連串數目字,中國人花幾秒就能背出,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即使花了二十秒,能正確背出的機率也只有一半左右。神經學家Stanislas Dehaene 在《TheNumberSense》一書指出,中文數字發音極為短促,大部分數字可在不到四分一秒的時間說出來,而英文的four 和seven則需要長一點時間,大約是三分一秒。Dehaene說,數字構音速度與記憶廣度大有關係,而數字構音速度最快的就是廣東話。廣東話構音為什麼比普通話快,外國人可能不明白,但我們可以加以補充,原因就是我們廣東話採用了更多短促的入聲字,例如一(jat)、六(luk)、七(cat)、八(baat)和十(sap)。
美國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移民西方國家而在數學有傑出表現者,大多是南方人,麻省理工以優異成績畢業的中國學生,大多數也來自珠江三角洲。
http://www2.mingpaoweekly.com/contents/?id=7674&page=16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10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廣東話始自夏朝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羅康寧,長年研究粵語,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粵語主要源於夏朝的雅言(當時華夏部落的官方語言),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中原人士大批南下廣信(今廣西梧州)始自秦漢,晉以後,五胡亂華,中國南北分治近三百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雅言逐漸消失,反而政局較平穩的嶺南區保留了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羅康寧說,這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
關於粵語比普通話更接近古代漢語(元朝以前的官話),聲韻專家作了不少論述。著名中醫師、章太炎晚年弟子陳存仁《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他》記載,民國詩人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一向提倡白話文,一次求教於國學大師章太炎。章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毛詩》就是白話詩,《水滸》、《老殘遊記》、用蘇白寫的《海上花列傳》,也是白話文。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什麼做標準的?劉半農侃侃而談:「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聽了大笑,問劉:「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什麼話?」劉半農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裏人說的話。」章質問:「明朝的話你有什麼考據?」劉半農無言以對。
章以明朝音韻誦讀文天祥《正氣歌》,發音與北京話迥異,說道:「現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此話一出,劉半農啞口無言。
白先勇有次在嶺南大學講課,講到唐詩,祖籍廣西的白先勇就由普通話轉用廣東話朗誦,並表示這樣更為押韻。此外,祖籍廣東的史學家羅香林認為,廣東話就是唐朝比較普遍的語言。
自唐以後,北京地區陷入漢族以外民族之手先後數百年,其語言「非漢化」程度高於南方,如「兒化音」和「捲舌音」等,當中實無出奇之處。奇怪的是,以北京話為基準的人,如今歧視操廣東話的人,而以廣東話為非中原之南蠻次等語言,廣東部分人士竟然默然承認,贊成放棄用母語廣東話而改用普通話教中文,那才是真正叫人震驚之事。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0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脑师不让说方言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