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星洲看到这么一篇评论,觉得写得引人深思...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4996
覺喜‧見死不救抑或缺乏信任?2010-06-06 19:18
吉隆坡焦賴早前發生一宗死亡車禍,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重點是這輛起車禍的死者,原本或許有獲救機會。事緣車禍在凌晨發生時,有一路人經過車禍現場,發現一女子被夾在車內呼救。由於車身已經起火,這名路人趕到附近油站求借滅火器,但油站值勤人員基於上司不在,不開門也不願借出滅火器。路人無計可施返回現場,發現車內女子已經活活被燒死。根據警方和路人的談話,如果他能及時借到滅火器,這名死者或有獲救機會。
救人不是法律責任,沒有人會因為見死不救而面對法律訴訟。因此,救人與否是一項道德義務,一般人在面對他人危急時所做的反應,卻可以讓我們理解一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在這起事件中,網民強烈譴責油站內兩名值勤人員“見死不救”的行為,這股憤怒的情緒不難理解。但是為何兩名值勤人員沒有在當時做出大家都認為應該“救人”的反應,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根據油站負責人後來的解釋,這兩名值勤人員曾經在值勤時受到攻擊,所以當時基於保安理由拒絕開門伸出援手,而且他們並不知道油站不遠處發生交通意外。持平而論,假設你在凌晨時分有人敲打玻璃門求借滅火器,而你也沒親眼目擊車禍現場,你是否會開門?筆者相信這兩名油站值勤人員的行為,實際上反映一般民眾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認為,人只有在安全需要被滿足以後,才能建立對人的信任。社會上的訊息一直在告訴我們,在面對上述情形時,是應該相信還是不信呢?我們不斷被教導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可開門給陌生人,在鄉村地區誤撞行人切忌不可停車,凌晨有人截車子盡可能不要停,行走時有人問路也要保持警惕,甚至有人受傷流血拍打你的車門還是要萬分警惕。更何況這兩名值勤人員還曾經在值勤時受到攻擊,我們能夠說他們當時的反應是不合理的嗎?在個人的安全都不確定下,他們能夠信任眼前的求助者嗎?
這起意外是一宗悲劇,沒有人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何這個社會讓我們在想要伸出援手時,還要顧慮自身的安危!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份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與其把矛頭指向兩名無辜的油站值勤員,我們是否也應該問問我們的領導人,為何不能給予老百姓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多一些信任,多一分關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覺喜‧2010.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