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3127|回复: 3
|
親日大比拼:日本漢字訓讀同邊個方言最接近?
[复制链接]
|
|
|
| 日語 | 閩語 | 粵語 | 官話 | 入聲獨立(1分) | -p消失(0.6) | (1) | (1) | (0) | 入聲三分 (3分) | -p消失(2) | (3) | (3) | (0) | 山咸、臻深 對立(2) | (0) | (2) | (2) | (0) | 見母細音保持舌根音(2) | (2) | (2) | (2) | (0) | 疑母獨立(2) | (2) | 2 | 1(僅存於洪音前) | 0 | 端知相混(2) | (2) | (2) | (0) | (0) | 明微相混(2) | 2 | 2 | 2 | 0 | 全濁音獨立(2) | 0.8 ( 漢音清化且讀法不規則) | 2(七聲八調) | 2 | 0.5(僅保持於平聲同少量入聲字) | 幫非混同(2) | 2 | 2 | 0 | 0 | 見組二等字維持舌根音(2) | 2 | 2 | 2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結算 | 15.4 | 20 | 15 | 0.5 |
|
|
|
|
|
|
|
|
|
|
|
发表于 29-10-200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30-10-2009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東亞共榮親日網友標題弄錯了
汝音訓不分矣
把音讀誤解成訓讀
請勿再誤人子弟
一派胡言
妖言惑眾
贈言大東亞共榮親日網友
若如此這般親日
懇請務必把日文修好再談亦不遲
音讀
音讀,指的是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諸國(主要為日本、韓國 / 朝鮮、越南)几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如壮、瑶等),按照漢音來表示其引進的漢字之讀音的方法。
音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讀音的特徵,如唐代中古時期的長安音。如日本、韓國、越南漢字的音讀均保有古漢語的入聲;越南、韓國的音讀更是完整保存了古漢語的 [-m] 韻尾(閉口鼻韻尾)。這些古漢語的特徵,在今日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皆已丟失。
音讀的稱呼在越南通常被叫做漢越音。
日語音讀
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又稱日本漢字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早在西元5世紀、6世紀輾轉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缺乏史料證實。「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習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 唐音:指宋元以降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以南方口音為基準。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特別的是,古漢語的入聲塞音韻尾 [-p]、[-t]、[-k] ,在日語當中已獨立自成一個音節,造成入聲漢字的音讀擁有兩個音節。
漢字 呉音 漢音 唐音
和 わ
(wa) か
(ka) お
(o)
外 げ
(ge) がい
(gai) うい
(ui)
子 し
(si) し
(si) す
(su)
脚 かく
(kaku) きゃく
(kyaku) きゃ
(kya)
暖 なん
(nan) だん
(dan) のん
(non)
行 ぎょう
(gyō) こう
(kō) あん
(an)
京 きょう
(kyō) けい
(kei) きん
(kin)
明 みょう
(myō) めい
(mei) みん
(min)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朝鮮漢字音
朝鮮漢字音原則上一字一音,沒有時代區別,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諸多特徵,如齊全的入聲韻尾(但-t轉為-l)等。
訓讀
訓讀,指的是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諸民族(主要為日本)按照本土同義語匯的讀音來认读漢字的方法。
目录
* 1 日语中的训读
o 1.1 形成
o 1.2 其他作用
* 2 朝鮮语中的训读
* 3 越南语中的训读
* 4 壮语中的训读
* 5 漢語中的訓讀
o 5.1 閩南語
o 5.2 粵語
o 5.3 吳語
* 6 欧美語言的訓讀
* 7 參見
日语中的训读
在日語裡,訓讀(訓読み)是以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出漢字,與該漢字本身的字音(吳音、漢音、唐音等)有很大的不同。
例:「水」訓讀為「みず」(mizu),是和語固有之說法,與字音「すい」(sui)並無關聯。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形成
日語本無文字,約莫西元5世紀前漢字傳入,乃於初期借用漢字記音。例如草稱為kusa,即以「久佐」二字表音。但此法有失效率,且喪失漢字之辨義功能,後來乾脆使用漢字的表義,直接寫作「草」,但發音仍沿用日語傳統讀法kusa。此種方式即為訓讀。
訓讀的「訓」有「學習」之意,即以日語固有的發音套用在漢字上作為解釋。
其他作用
可以代表兩種意思或以上的日語詞彙,雖然發音相同,但是漢字能成為輔助工具,以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おもい」(omoi)可解作某東西很重或是思念,前者會寫作「重い」,後者寫作「思い」。
另有些涵義在漢字是為同一個詞,所以在日語中必須有不同的訓讀幫助歧義。例如「生」有「未煮熟」及「生存」之意。在日語中前者讀作「なま」(nama),後者為「いく」(iku)。
喃音#純喃音
汉字(借用为喃字的汉字)的純喃音通常为来自该汉字意义相同的固有语言的训读音。一个汉字或喃字的純喃音往往与该字的古汉语读音无关。如:「家」字被借义不借音的视为喃字後,其读音则成为「nhà」,而「nhà」是与「家」意义相同的越南语固有词的读音,此用法与日本语、朝鲜语汉字的训读类似。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年」的純喃音「năm」等。
壮语中的训读
方块壮字#训读
漢語中的訓讀
漢語方言裏也有訓讀現象,不過很少見。比如“打”,《說文解字》有“打,擊也。從手丁聲,都挺切。”也就是說“打”是擊打的意思,讀音應該如“丁”字。可是北方方言,擊打的動作都說成上聲[da],於是就採用“打”字,取該字擊打之意。不過不取該字的古字典記錄的發音,而是訓讀為上聲[da]。
閩南語
閩南語為漢語方言中訓讀使用率最高的語言。閩南語歌謡的歌詞中,因不知訓讀而無法閱讀的情況較多。
* 可能不存在對應的漢字的例子
到 - 訓 kau3,音 tau3,to3
此 - 訓 chit4,音 chhu2
的 - 訓 e0,音 tek4
飮 - 訓 lim5,音 im2
* 可能本来為別的漢字的例子
香 - 訓 phang1,音 hiang1,hiong1,hiuN1 (本字為「芳」)
勿 - 訓 mai3,音 but8 (本字為「莫」與「愛」的合音)
粵語
粵語由于制作了很多方言字,訓讀相對較少。也有個別訓讀字常被念錯的現象。
凹 - 訓 nap1,音 aau3,wa1
孖 - 訓 ma1,音 zi1
熨 - 訓 tong3,音 wan6,wat1(本字為「燙」)
吳語
吳語也有很多對應的方言字。而「二」字常讀作「兩」則是訓讀現象的一種。
二 - 訓 liang3,音 el3,nyi3 (本字為「兩」)
欧美語言的訓讀
一般認為不使用漢字的語言通常不存在訓讀,但類似訓讀的現象卻在歐美語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etcetera)」常被讀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is」、「lb.(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義的母语的固定讀法來讀」這一点是训读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這種現象在英語中往往局限為有限的幾個詞語。
[ 本帖最后由 胖龜 于 30-10-2009 03:33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30-10-2009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東亞共榮 于 2009/10/28 07:45 PM 发表 
親日大比拼:日本漢字訓讀同邊個方言最接近?
趁誤解原創者還沒刪除之前
趕緊弄了個備份與各位分享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