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80|回复: 5
|
未来的核脉冲航天器,详细!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3-7-2009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7-2009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弱点:
1)反复接触爆炸引起的推盘消融(侵蚀)问题。然而,经过计算和实验表明,钢推板的烧蚀厚度小于1毫米,如果喷洒油,它没有烧蚀(这是偶然发现的;测试了将指纹印在钢板上,实验后指纹并没有消融,当然实验用的是化学炸药,是不能与核爆炸题相并论的) 。吸收光谱的碳和氢尽量减少高温。冲击波的温度为67,000 °C时,将发出紫外线,而多数材料都对紫外线不传导,特别是在340兆帕的压力板。这样就避免了钢板因吸热而融化或烧蚀。据弗里曼戴森说,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将不得不在实际执行测试真正的核爆炸,以确定这一问题,而现今的模拟技术可以不在利用核爆炸的情况下实验仿真的效果)。
2.)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爆炸的碎片(来不及融化的炸弹外壳)将对推盘形成类似穿甲弹的破坏,不过这种情况的比率不大,(只有当核裂变使用高能炸药雷管爆炸来点燃核燃料但燃料并没产生连锁效应时)。
如果在常规炸药引爆核弹,但核爆炸并不点燃(哑弹) ,弹片可能潜在地损害推板。
3)由于利用核爆炸作推力来源,所以负产物将对地面生物甚至大气层构成威胁,电磁脉冲对地面的电子系统产生危害。
不过,必须在电离层(地球磁场)外进行,除非飞船的发射选择极地地区和较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南极洲是不可行的,因为这需要受到法律管制,就如非洲大陆目前的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议。每一次的发射将导致平均0.1和1之间的致命癌症的影响。将危及人们的生命,但这不是一个搁置该项目的理由(其中也包括缺乏任务的要求(没有一个人想出把几千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理由),于是决定将重点放在火箭上。最终,于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危及电子系统(电磁脉冲),高空中当量仅为千吨的核爆炸并无造成此方面的的太多影响。猎户座式核脉冲火箭可以在磁层上发射,使产物受困于地球磁场外,而不是返回地球。如果使用氢弹,核负产物可以大大减少,再如果使用“纯粹”的核融合弹负产物为零。然而,一个纯粹的融合弹尚未研制成功。【期待美国的激光脉冲点火实验室能够实现点燃氢燃料球并释放远大于输入的能量。】
4)受到核试验条约1963年的禁止。
解决方法之一是使用某种形式的“干净核武”。该系统使用1克的微丸粒子被激光脉冲点燃产生非常小的融合爆炸,当量只有10-20吨TNT当量。
猎户座核火箭从地面或从低地球轨道推进,就会产生电磁脉冲,可能造成对电子仪器与人造卫星重大的损害,以及累积范艾伦辐射带的高能量辐射量。这个问题可能得到解决:非常偏远无人的地区发射,由于电磁脉冲的足迹将只有几百公里宽,加上地球是具备良好的范艾伦辐射带的屏蔽。此外,一些相对较小的以空间为基础的电动系绳可以部署在空间上,能够迅速弹出从范艾伦辐射带捕捉到的高能粒子。
5)公众的反应不利,即使法律上的困难都克服了,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仍然是一个绊脚石。
假如航天器发射意外,并不会发生大爆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7-2009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点:
1.)速度超快,来往太阳系边缘只是月计。来往最近的恒星只不过半个有生之年(数十年)。
2.)载重量超大,可以提高外壳装甲与乘员保护装甲的厚度,并能携带各种设备设施(包括人造重力旋转舱,人造向外磁场,核反应堆供电,绿化区,人造室内农场等。。。),比人类造出过最大的火箭的有效载荷要大得多,理论上可以逻辑的“无限大”。
3.)系统惊人的简单,无需主发动机及派生的部件,故障率较小。但还是具备转向用的高能化学子发动机。
4)体积超大,内部空间可以布置地具有未来感,简洁,舒畅与结实。
5)由于减震器的作用,乘员感觉不到脉冲式的推进,而是感觉到好像平稳的加速前进,适当的加速度还可以形成一个临时的重力场以防止乘员们长期处于失重中,加速停止就完全失重。
当然别以为它运行时很难看,远看就像“携带着不断有规律闪亮的小星星在尾巴上炫耀”。
这类航天器目前只有工程与政治上需取得进展,一旦解决了就可以开始建造,将来或许在月球上建造/起飞。
其实减速的过程是相当浪费燃料的,有种办法:
将飞行器对准某个大行星的大气层(类似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大行星),并与大行星绕恒星的轨道方向同步以减少相对速度,后利用稠密的大气层作减速媒介(最好处于背向恒星寒冷的一面)使用一种耐热金属盘作刹车器。惯性速度由于与大气摩擦将大大减少(可能必须牺牲融化掉作为隔热带热媒介的厚金属盘,因为可以就地取材再造,超高温可以利用于发电存储,乘员舱具有多层保护其中就包括隔热舱),这时航天器仍然还有很大的惯性速度,不断调整航线再使用大行星的引力不断减速!!!(使用大气与引力减速中也必须同时开启反向发动机。)最后或许大行星拥有的强大磁场能够被利用,如果航天器本身能够发出磁场的话,那末来自大行星的磁场会对其产生一种即排挤又捆住的状态形成捕捉力(参考迈斯纳效应)进而达到截停余速的目的。显然的风险很高(撞击或脱靶)对控制技术有着困难的挑战。总之就是巧妙的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的资源,大大减少减速所消费的燃料。这些减速方法可能为未来的恒星间旅行者采用的方法,前提是必须通过观察与探测其太阳系内部的环境后才详细的制定策划宇航的路线。
到达目标行星时可以整个降落在星球上。这类核脉冲飞行器30年内就可以建造并大规模投入使用!!!


[ 本帖最后由 异形之用心 于 5-7-2009 09:18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2-7-2009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7-2009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超清晰 的帖子
谢了
(百度的图不能传贴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